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工业技术   4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研究CAN总线和多主机控制在汽车白车身视觉监测站中的应用;提出以采用摩托罗拉MC68HCO5X16和微机为主机的多主机分布式控制系统;介绍控制网络的物理层接口及有关硬件,并对通信部分进行较为详细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结合地震沉积学、岩石学、地球化学、构造地质学,通过已钻井岩性、测井、有机地化等资料分析,对控制文昌C凹陷油气成藏的关键问题进行了分析。构造恢复表明凹陷内文昌组二段、三段上部2套烃源岩受后期地层剥蚀影响小。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生烃能力较强;文昌组三段储集体钻井取心砾石发育,成分主要为火山岩砾石,可见玻屑及晶屑,薄片正交光下喷出岩占整个视域40%以上,最高达73%,综合认为该段为受火山活动影响的碎屑岩储层,仍可作为较好储层。提出了"早期大断裂+厚层上覆泥岩形成的屋脊运聚体系控油"运移模式新认识,明确了文昌凹陷珠三南断裂下降盘古近系地层、上升盘新近系地层有利圈闭带,是下步勘探评价的潜力区带。  相似文献   
13.
主要利用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对人体正常肠组织表面黏液与癌变肠组织表面黏液进行检测.分别获得了不同样品在0.2 THz~0.8 THz波段的吸收系数和折射率.研究发现,新鲜正常肠组织表面黏液的太赫兹吸收与水的吸收接近,这提示水的贡献是主要的.同时,癌变肠组织表面黏液在吸收系数和折射率强度上普遍比正常肠组织表面黏液样品高,这表明该技术在癌组织检测中具有潜在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在生物组织检测和临床医学如肿瘤疾病诊断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珠江口盆地西部油气成藏组合和成藏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珠江口盆地西部成藏组合多且时代跨度大,不同构造带主力成藏组合明显不同。从剖析成藏组合分布差异入手,分析了该盆地西部韩江组—文昌组上、中、下3个油气成藏组合的特点、分布规律及其主控因素,构建了3种成藏模式:①凸起新近系珠江组“长距离侧向运移、背斜成藏”模式;②新近系珠江组“垂向运聚、次生构造-岩性成藏”模式;③凹陷断裂陡坡带“垂向运聚、复式成藏”模式。在此基础上,预测了琼海凸起低幅度背斜油藏及其相关次生低阻油藏、文昌B凹陷断裂陡坡带珠海组二段断块油藏及文昌B凹陷北坡地层-岩性型隐蔽油气藏3个有利油气勘探领域与成藏组合,提出了盆地下一步勘探方向。经钻探,新发现了南断裂带下降盘X构造、琼海凸起Y构造和Z构造3个整装规模储量的商业性油田。  相似文献   
15.
综合应用油气地球化学、储层沉积学及成藏综合研究方法,剖析了琼海凸起文昌13区珠江组一段低幅-低阻油藏的油气来源、运移及成藏特征,深化了该区高阻、低阻油层成藏过程及运聚规律的认识。研究表明:1)文昌13-X珠江组一段低阻油层的原油主要来自文昌A凹陷恩平组浅湖相泥岩,该套烃源岩是文昌凹陷除文昌组中深湖泥岩之外的又一套优质生油岩。2)文昌13区珠江组一段低阻油层具备发育在低幅度披覆背斜上的构造+岩性成藏模式,储层类型为浅海低能环境下发育的滨外砂坝泥质粉砂岩,储层岩性细、泥质含量高是低阻油层形成的主要原因。3)本区低阻油藏具备圈闭低幅度、储层低渗的特征,油气运移进入圈闭需要克服较大的毛细管阻力。4)本区珠江组一段低阻油层是其下覆高阻油层的次生油藏,形成纵向上高阻、低阻油层叠置伴生的油气富集带;低幅-低阻油藏勘探开发潜力大,是成熟区挖潜的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16.
珠江口盆地西部文昌B凹陷及周边油气成藏组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珠江口盆地西部文昌B凹陷及周边已发现油田具有"复式"油气聚集特点;该区发育珠江组滨海潮坪及三角洲砂-背斜成藏组合、珠海组扇三角洲砂-断背斜及断块成藏组合以及文昌、恩平组扇三角洲及浊积砂成藏组合等3套主力成藏组合;珠海组二段具有"断-砂优势输导和断背斜、断块成藏"模式,珠江组具有"长距离汇聚、背斜成藏"模式.在上述认识基础上,预测了各成藏组合的有利勘探区带及潜力目标.文昌B凹陷南断裂带下降盘X构造和琼海凸起Y构造的钻探成功,证实了钻前对该区成藏组合及有利区带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为找出琼东南盆地浅水区与深水区烃源岩有机质热演化差异原因,在综合开展琼东南盆地构造演化、沉积充填与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基础上,对影响烃源岩有机质成熟度的各要素进行逐一分析。结果表明,深水区高地温梯度、低沉积速率背景对有机质热演化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深水区低海底温度对有机质热演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超压对有机质热演化作用不明显。综合盆地模拟各要素表明,深水区有机质热演化程度明显高于浅水区,深水区生烃门限浅的特点扩大了深水区烃源岩成熟面积,增加了烃源岩的生排烃量,从而提高了盆地的资源潜力。研究成果对其他深水盆地的烃源岩热演化相关研究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基于钻井、测井、岩心、分析化验及三维地震资料,研究涠西南凹陷流一段上亚段重力流类型、沉积特征及发育模式。结果表明,研究区流一段上亚段主要发育碎屑流、浊流和滑塌沉积3种重力流类型,碎屑流和滑塌沉积在研究区最为发育。碎屑流沉积据其岩性构成可细分为砂质碎屑岩和泥质碎屑岩,砂质碎屑岩以发育块状构造,见泥质撕裂屑、漂浮泥砾为典型特征;滑塌沉积塑性变形构造发育,既体现重力流沉积特征,同时还部分保留牵引流沉积特征。湖平面变化、物源体系、坡折带及沟源通道等耦合控制重力流沉积类型及分布,在研究区建立了北西物源三角洲-断裂坡折-侵蚀水道和西物源三角洲-同沉积坡折2种经典的重力流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19.
南海北部湾盆地乌石凹陷原油成因类型及分布特征复杂,综合应用有机岩石学、地球化学及成藏综合分析等方法,将该区原油分为3类:Ⅰ类原油为乌石17-X构造流三段原油,全油和饱和烃碳同位素较重,C304-甲基甾烷含量中等—高;Ⅱ类原油为乌石17-X、16-X构造流二段、流一段原油,碳同位素较轻,C304-甲基甾烷含量中等—低;Ⅲ类原油为乌石22-X构造流一段原油,C304-甲基甾烷含量最低。综合分析表明,乌石凹陷东区反转构造带Ⅰ、Ⅱ类原油主要是流二段中下部源岩的贡献,具备“油气沿流二段和流三段三角洲砂体长距离运移、鼻状构造大规模聚集”的特征;而乌石凹陷中区持续沉降带Ⅲ类原油主要来自流二段上部源岩,表现为“油气沿断层有限充注、晚期成藏”的特征。乌石凹陷东区、中区不同的构造演化特征是造成原油差异分布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20.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东区花岗岩潜山已获得重大勘探突破,显示了较好的勘探前景.基于地球化学分析,利用最新的钻井岩心、测井、地震等资料,分析了松南低凸起Y8区块天然气的来源、潜山的关键成藏条件及成藏模式.结果表明,Y8区块天然气的碳同位素、凝析油的碳同位素和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与深水区东区松南凹陷中天然气及伴生凝析油的特征类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