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1篇
医药卫生   9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81.
艾司洛尔对全麻拔管时心率变异和血液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麻拔管时可造成血液动力学的剧烈变化 ,增加心脏负担 ,导致心脑血管的严重意外。本组采取监测心率变异性(HRV)和血液动力学指标的变化 ,了解全麻拔管前静注艾司洛尔对此的影响和作用。资料与方法选择胸腹部择期全麻手术病人 4 0例 ,年龄 2 3~ 6 5岁 ,ASAⅠ~Ⅱ级。术毕待有拔管指征 (咳嗽、吞咽反射恢复、意识基本清楚、抬臂 5秒以上、潮气量 >8ml/kg、呼吸空气 5分钟后SpO2 >95 % )拔管。 4 0例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 (C组 )和艾司洛尔组 (E组 ) ,每组 2 0例 ,采用双盲对照法 ,记录者与用药者均不知所用药品。C组静注生理…  相似文献   
82.
全麻和颈丛阻滞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全麻和颈丛阻滞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围术期血液动力学变化和并发症情况.方法64例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分别在全麻和颈丛阻滞下完成,每组32例.记录并计算两组围术期血液动力学参数的波动性,分流管使用率、心脑并发症,询问患者的满意程度和选择倾向.结果CEA全麻围术期的血液动力学波动性明显大于颈丛阻滞(P<0.01),高血压和低血压的发生率也高于颈丛阻滞(P<0.05);全麻分流管的使用率高于颈丛阻滞(P<0.05),围术期心肌缺血的发生率也高于颈丛阻滞(P<0.05),两组神经系统并发症无显著差异.患者对两种麻醉方法的满意程度无显著差异,倾向于选择已使用过的麻醉方法.结论全身麻醉和颈丛阻滞都可安全用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颈丛阻滞有利于维护围术期血液动力学的稳定,减少分流管的使用和心血管并发症.  相似文献   
83.
肾移植术的围麻醉期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肾移植病人大多有较长病史 ,病情比较复杂 ,存在不同程度器官损害、水钠潴留、左心室肥厚、肾性高血压和肾性贫血等 ,采用尸体供肾 ,移植手术往往为临时决定 ,大多在急症状态下进行 ,麻醉处理有一定的困难[1] 。因此 ,围麻醉期管理极为重要。现将近 2a资料总结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同种异体肾移植手术患者 2 0 0例 ,其中男性112例 ,女性 88例 ,年龄 2 2岁 6 3岁 ,病程 1a15a ,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 16 2例 ,糖尿病肾病 18例 ,多囊肾 2 0例。均为尸体供肾。供肾热缺血时间 3min15min ,冷缺血时间 3h18h。术前存在高血压 16 5…  相似文献   
84.
目的:观察BIS指导丙泊酚靶控输注(TCI)及TCI对老年胃癌根治术患者麻醉诱导气管插管时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60例70岁以上老年胃癌根治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B组和S组,两组病人麻醉诱导均采用分步丙泊酚靶控输注方式进行.B组当BIS达到45-55,进行麻醉插管.S组当OAA/S评分小于3分时,给予肌松药而后插管,记录两组麻醉诱导过程中入室后静卧15min(T0),意识消失(T1),气管插管(T2),气管插管后1min(T3)、3min(T4)、5min(T5) 各观察点的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BIS值,并记录插管时预测的效应室靶控浓度(Ce)、丙泊酚总量. 结果: 两组SBP、DBP、HR在T1、T2时降低,T3、 T4升高.组内比较:SBP、DBP在T2与T0时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T3、 T4与T2 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HR 在B组变化不明显,S组T3、 T4与T2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T3、 T4时SBP、DBP、HR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以BIS值45-55作为控制变量调控丙泊酚靶控输注在老年胃癌根治手术患者的麻醉诱导,能够降低麻醉诱导时血压下降的幅度及气管插管后的心血管反应,比临床评估的靶控输注更能精确控制麻醉深度,指导麻醉诱导.  相似文献   
85.
目的研究舒芬太尼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PI3K/Akt(P-Akt)信号通路在其中的作用。方法选择健
康雄性大鼠60只,体质量250~350 g,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舒芬太尼预处理组(Spc组),舒
芬太尼预处理联合PI3K抑制剂组(Spc+W组),PI3K抑制剂组(W组)。通过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30 min,松开结扎
线复灌120 min制作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Sham组:只挂线,不结扎,持续150 min;I/R组:缺血30 min,再灌注120 min;Spc组:
缺血前采用微量注射泵股静脉泵注舒芬太尼1 μg/kg,泵注5 min,停止5 min,重复处理3次,总量共3 μg/kg的预处理方式,缺血
30 min,再灌注120 min;Spc+Wortmannin 组:舒芬太尼预处理前5 min给予PI3K抑制剂(15 μg/kg),缺血前30 min舒芬太尼预
处理,缺血30 min,再灌注120 min;Wortmannin 组:缺血前35 min给予PI3K抑制剂(15 μg/kg),缺血30 min,再灌注120 min。
于基础状态(T0)、缺血前即刻(T1)、缺血30 min(T2)、再灌注30 min(T3)、再灌注120 min(T4)记录各组大鼠心率和平均动脉压。
再灌注末抽取动脉血,离心取血清测定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乳酸脱氢酶(LDH)。实验结束时,各组取6只大鼠心脏测算
心肌梗死面积,其余6只大鼠采用Western blot测定心肌组织P-Akt的表达。结果与Sham组比较,I/R 组和Spc组P-Akt表达增
高(P<0.01),Spc+W组和W组P-Akt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I/R 组相比,Spc组心肌梗死面积减少(P<0.01),
CK-MB(P<0.01)、LDH(P<0.01)降低,心肌组织P-Akt 表达上调(P<0.01),平均动脉压略有上升,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
Spc+W组和W组梗死面积、CK-MB、LDH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舒芬太尼预处理可减轻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增加P-Akt的表达,这种保护作用可能与PI3K/Akt信号通路的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86.
目的:观察布托啡诺舒联合芬太尼用于术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的效果。方法:将腹部手术90例随机分为布托啡诺(B组)、舒芬太尼(S组)和布托啡诺+舒芬太尼组(BS组)各30例。B组布托啡诺10mg/100ml,S组舒芬太尼100mg/100ml,BS组(布托啡诺5mg+舒芬太尼50μg)/100ml;持续量2ml/h,单次给药量为1ml,间歇时间10min。观察比较3组PCIA开始后4h、8h、12h、24h、48h患者的生命体征、VAS评分、Ramsay评分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3组术中及术后各时间节点HR、BP、SaO2、ECG和PETCO2差异不显著(P〉0.05);在4h、8h、12h、24h时间节点上,B组VAS评分显著高于S组和BS组(P〈0.01);12h内,B组Ramsay评分显著高于S组和BS组;B组在0~4h、4~8h、8~12h和12~24h时间段PCA总需求次数显著多于S组和BS组(P〈0.01);B组头晕发生率显著高于S组和BS组(P〈0.05);S组恶心、呕吐发生率显著高于B组和BS组(P〈0.05)。结论:布托啡诺联合舒芬太尼镇痛效果优于布托啡诺或舒芬太尼单独应用。  相似文献   
87.
术中放射治疗的麻醉过程及其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88.
目的 观察山莨菪碱对非转流经典原位肝移植术中血流动力学、胃黏膜pH值(pHi)、乳酸盐(LAC)和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行非转流经典原位肝移植患者30例,随机分为山莨菪碱组和对照组。山莨菪碱组术中使用山莨菪碱40mg,对照组使用相同容量的生理盐水。分别于术前、无肝期前、无肝期30min、新肝期60min和术毕测定血流动力学、pHi、LAC和肾功能指标。结果 与无肝期前相比,两组无肝期30min 中心静脉压(CVP)明显降低,新肝期60min CVP明显升高(P <0.05);两组间各时点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和CVP均差异无显著性(P >0.05);两组pHi均在肝门阻断后明显下降(P<0.05),在新肝开放后逐渐恢复,山莨菪碱组pHi在新肝60min与术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对照组恢复较慢,在新肝60min与术前和山莨菪碱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手术结束时,两组pHi均恢复至术前水平;两组肌酐(Cr)和β2-微球蛋白(β2-MG)术中各时点与术前相比及两组之间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P >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无肝期30min乳酸盐(LAC)水平明显增高,持续至术毕(P<0.01);与对照组相比,山莨菪碱组在无肝期30min后各时点LAC明显降低(P<0.05)。结论 肝移植术中使用山莨菪碱能改善组织微循环,促进胃肠道低灌注恢复,增加术中尿量,对改善肾功能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89.
目的探讨骨科手术中应用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于我院行骨科手术的8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单一组与联合组两组,每组各44例。联合组患者采用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方案,单一组患者采用单一持续硬膜外麻醉方案,分析两种方案的用药剂量、麻醉起效时间等指标;记录麻醉效果对比情况。结果联合组患者麻醉效果获优、良、差者分别为84.09%、15.91%和0.00%,明显优于单一组的47.73%、36.36%和15.91%,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用药剂量与麻醉起效时间分别为(4.17±3.13)ml和(5.19±1.93)min,均低于单一组的(26.10±3.12)ml和(16.24±4.36)min,组间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骨科手术患者采用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方案完成术中麻醉,利于患者获得良好的麻醉效果,能有效缩短麻醉诱导时间、减少局麻用药剂量、减缓血压波动幅度,对提升预后质量、缓解疼痛等具有积极影响,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0.
目的:探讨盐酸羟考酮、地佐辛用于上腹部手术超前镇痛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择期上腹部手术80例,随机分为羟考酮组(O组)和地佐辛组(D组),手术结束前30min分别静脉注射盐酸羟考酮注射液和地佐辛注射液0.01 mg/kg,观察苏醒期血流动力学指标、苏醒时间、拔管时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舒适度(BCS)、苏醒期躁动(EA)和药物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MAP、HR、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EA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组术后T1(拔管时)、T2(拔管后5min)、T3(拔管后15min)、T4(拔管后30min)时点的VAS评分低于D组(P<0.05),BCS评分高于D组(P<0.05),困倦率低于D组;恶心呕吐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未出现呼吸抑制.结论:手术结束前30min静脉注射盐酸羟考酮注射液0.01 mg/kg不影响上腹部患者苏醒,能减轻疼痛反应,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