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25篇
  免费   841篇
  国内免费   481篇
医药卫生   15447篇
  2024年   84篇
  2023年   379篇
  2022年   280篇
  2021年   273篇
  2020年   329篇
  2019年   359篇
  2018年   390篇
  2017年   235篇
  2016年   293篇
  2015年   323篇
  2014年   741篇
  2013年   592篇
  2012年   740篇
  2011年   837篇
  2010年   735篇
  2009年   691篇
  2008年   728篇
  2007年   675篇
  2006年   685篇
  2005年   699篇
  2004年   732篇
  2003年   616篇
  2002年   453篇
  2001年   415篇
  2000年   330篇
  1999年   282篇
  1998年   285篇
  1997年   269篇
  1996年   272篇
  1995年   230篇
  1994年   212篇
  1993年   169篇
  1992年   174篇
  1991年   155篇
  1990年   123篇
  1989年   145篇
  1988年   96篇
  1987年   68篇
  1986年   63篇
  1985年   68篇
  1984年   48篇
  1983年   45篇
  1982年   37篇
  1981年   16篇
  1980年   13篇
  1979年   11篇
  1978年   9篇
  1966年   3篇
  1965年   19篇
  195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treatment options and causes of misdiagnosis of ipsilateral femoral neck and shaft fractures.
Methods: Among 20 patients with ipsilateral femoral neck and shaft fractures, 19 were treated operatively and 1 was treated conservatively. Sixteen cases of femoral shaft fractures were treated by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with compressive plate, and 2 cases were treated with interlocking intramedullary nailing. Eighteen femoral neck fractures were treated with cannulated screws. Another patient was treated with proximal femoral nail to fix both the neck and shaft. Delayed diagnosis for femoral neck frac-tures occurred in 2 cases preoperatively. Results: A total of 19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The follow up period ranged from 5 to 48 months with an average of 15 months. All the fractures were healed.
Conclusion: For case of femoral shaft fracture caused by high energy injury, an AP pelvic film should be routinely taken. Once the femoral neck fracture is recognized, operative reduction and fixation should be performed in time. Femoral neck and shaft fractures should be fixed separately.  相似文献   
992.
1 病例报告 患者男,15岁.6年前1因外伤牙冠松动,自觉冷、热刺激痛,未到任何医院做过检查与治疗,3~4个月后疼痛消失.2008-1-10松动的牙冠自行脱落,而来我院就诊.  相似文献   
993.
输血科是医院病区内各临床科室用血的供应中心,负责血液储备、保存,交叉配血的安全保障管理工作。医护人员由于职业性接触血液及血液制品,是获得性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感染的高危人群。其工作职能决定了发生医源性感染危险存在于工作过程中。认真落实输血科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完善的职业防护措施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94.
科研档案在科研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研档案是科技活动的真实记录,严格规范科研档案管理在科研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可以保证科研工作的准确性和科研记录的完整性,利于基础资料的保存并使其发挥应有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995.
目的研究阐述小肠粘连的发病原因、发病机制、引发小肠梗阻的机制、小肠粘连及其梗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患病组30个病例采集临床资料,进行X线造影检查明确粘连部位和类型,同时在X线透视引导下松解小肠的粘连,治愈引发的小肠梗阻,总结X线下松解小肠粘连方法。结果 X线稀钡剂全消化道造影检查发现粘连部位45处,最多一例有4处粘连;膜状粘连30处,带状粘连10处,肠壁与肠壁粘连35处,肠壁与腹壁粘连10处,肠袢间肠袢疝5例,粘连肠袢锐角形成35处。X线下松解小肠膜状粘连30处,还纳肠袢间肠袢疝5例,治愈小肠梗阻20例,10处带状粘连未能松解,缓解带状粘连肠梗阻3例,7例外科手术治疗。本研究组病例治愈率为66.67%,无并发症。结论腹部手术、创伤、炎症是引发小肠粘连的主要原因;引发粘连性不全性小肠梗阻的主要机制是粘连肠袢锐角形成,粘连肠袢间肠袢疝的形成;腹胀、腹痛、呕吐、排气不畅、呈间歇性发病、阵发性发作是粘连性不全性小肠梗阻的主要临床表现;X线稀钡剂全消化道造影是有效的诊断方法;X线透视引导下能够松解粘连疏松的膜状粘连,还纳粘连肠袢间肠袢疝,立刻解除肠袢的锐角,立竿见影地治愈粘连性肠梗阻。  相似文献   
996.
目的探讨妊娠期黄疸的临床特点、治疗原则及预后。方法分析妊娠期发生黄疸为主要特点的37例住院患者。结果妊娠期黄疸主要见于病毒性肝炎、妊娠胆汁淤积综合征(ICP)、妊娠急性脂肪肝(AFLP)。结论妊娠期发生黄疸的上述3种疾病均易发生低蛋白血症。妊娠期肝病临床表现符合暴发性肝功能衰竭病例,死亡率明显低于非妊娠期肝功能衰竭。  相似文献   
997.
陈远山 《临床肺科杂志》2009,14(9):1246-1246
目的探讨细辛脑治疗急性支气管炎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60例采用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60例细辛脑治疗。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70.0%,治疗组总有效率9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未见与细辛脑有关的不良反应。结论细辛脑治疗急性支气管炎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98.
随着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在临床上的应用,介入栓塞治疗已成为治疗颅底骨折并发致命性口鼻大出血的有效手段.自2004年6月至2008年8月我院共收治此类病人16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99.
尹港峰  张祥  胡长伟  任宝文  韩骁勇 《河北医药》2009,31(13):1587-1588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下经单鼻孔-蝶窦(鼻蝶)入路切除垂体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内镜下经鼻孔窦垂体瘤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肿瘤全切47例(87.0%),次全切除2例(3.7%),大部分切除5例(9.3%);手术时间1.0~2.0h,平均1.5h。术后平均住院7d。经随访,9例视力受损患者中,4例恢复至正常水平,5例明显改善。36例激素水平明显增高患者中,31例降至正常。1例术后10个月复发。结论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手术野暴露直接、恢复快等优点,是垂体瘤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00.
河南新乡2008年手足口病病原分离鉴定及病毒基因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2008年分离自河南新乡手足口病患者粪便标本的病原进行分离鉴定及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并同相关毒株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和进化分析,以了解新分离病毒基因组序列特征及可能的传播来源.方法:将手足口病患者粪便标本接种敏感细胞进行分离传代培养,制备抗原片进行间接免疫荧光检测,采用特异性引物进行PCR鉴定,将病毒基因组分为8个片段进行RT-PCR扩增,扩增产物纯化后进行PCR测序.通过末端重叠序列拼接成全长病毒基因组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绘制进化树.结果:测序获得的3株EV71病毒基因组全长均为7 405 nt,VPI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达100%.Blast分析表明F3(F8)-Henan-08毒株均与安徽阜阳2008年分离的EV71毒株同源性最高,而F4-Henan-08毒株与我国台湾省2004年分离的EV71毒株同源性最高.序列进化分析表明,新分离毒株属于C4基因亚型.结论:新分离的河南EV71毒株与安徽阜阳分离的毒株可能具有相同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