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7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32篇
医药卫生   23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dhronicobstructive pulmonar dyisease,COPD患)者急性发作期与稳定期气道炎症反应和细胞因子的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对2010-2011年深圳市南山区西丽人民医院收治的40例COP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COPD急性发作期患者20例,COPD稳定期患者20例。同时抽取同期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用肺功能测定仪测定3组患者第1秒用力呼气量、IL-8及CRP水平,并将所有入选者的白细胞总数、炎症细胞数计算出来,对比分析3组患者的炎症反应情况以及细胞因子的变化情况。结果 COPD急性发作期组FEV1.0%pred要显著低于COPD稳定期组和正常对照组CO;PD急性发作期组痰上清液中IL-8和CRP水平、痰液中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均显著高于COPD稳定期组和正常对照组具体。结果:COPD急性发作期组血清IL-8痰、IL-8、血清TNF-α、痰TNF-α分别为(2.67±1.32)、(3.65±2.11)、(6.97±1.15)和(7.98±2.92);COPD稳定期组分别(为2.56±1.45)、(2.87±2.33)、(6.55±2.25)和(6.88±2.36);正常对照组分别为(1.98±1.31)、(2.48±1.25)、(4.97±1.45)和(4.58±2.06)。结论 COPD患者在不同时期所表现出的气道炎症反应及细胞因子变化有所不同处,于COPD急性发作期的患者由,于极易到气流的限制,患者体内的中性粒细胞、炎症细胞因子、炎症因子等比较严重,且患者的炎症反应程度会随着其病情的加重而不断加重,因此要及时给予COPD患者应感染性炎症控制治疗从,而保证患者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2.
83.
目的 研究镰形棘豆总黄酮与挥发油组合物(FEO)经皮给药的抗炎镇痛活性。方法 用二甲苯诱导的小鼠耳肿胀模型和大鼠佐剂性关节炎模型研究FEO的抗炎活性,采用热板法和醋酸扭体法研究FEO对小鼠的镇痛活性。FEO对小鼠的给药剂量分别为生药3.120、0.390、0.195 g/kg;对大鼠的给药剂量分别为生药2.160、0.270、0.135 g/kg。以扶他林为阳性对照药。结果 FEO高剂量经皮给药对小鼠耳肿胀的抑制率达66.03%;使大鼠佐剂性关节炎的早期肿胀和继发性肿胀明显减轻至35.79%、3.27%。在热板法实验中,FEO高剂量给药30、60、90 min后对热板致小鼠疼痛的抑制率分别为42.37%、47.49%、72.00%;对醋酸扭体法引起的疼痛也有一定镇痛作用,抑制率为56.67%。结论 FEO高剂量经皮给药方式有良好的抗炎镇痛活性。  相似文献   
84.
微针技术在经皮给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针是经皮给药的物理促渗方法之一,有着很好的市场前景.本文介绍微针的透皮促渗机制、促进药物经皮渗透的因素、复合技术以及微针在大分子经皮促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5.
目的:了解湖南省基层中医药科技人员科技信息利用中存在的影响因素。方法:通过问卷调查为主,电话采访、面对面访谈为辅的方法,选择200名湖南省基层中医药科研骨干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及统计分析。结果:中医药科技信息资源建设、科技信息资源种类及开放程度、信息资源获取方式及途径、个体信息素养等方面是影响基层科技人员信息利用效率的主要因素。结论:为基层构建无障碍科技信息资源服务平台,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便捷服务,培养基层科技人员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是关键。  相似文献   
86.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任务.在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一流学科建设背景下,文章从一流师资队伍建设、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环境建设等方面,积极探索中药学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思路及方法.  相似文献   
87.
88.
目的: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金铃子汤中原阿片碱、黄连碱、巴马汀、延胡索乙素、川楝素含量同时测定的方法。方法:采用Kromasil C18(250 mm×4.6 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0.05%醋酸水溶液(氨水调pH 6.0),梯度洗脱,流速0.8mL·min-1,检测波长230 nm,柱温30℃。结果:原阿片碱、黄连碱、盐酸巴马汀、延胡索乙素、川楝素质量浓度分别在1.76~35.2,1.84~36.8,2.20~44.0,2.24~44.8,8.48~63.6μg·mL-1范围内线性良好(r=0.9998~0.9999);平均回收率(n=6)分别为103.5%,101.2%,102.7%,100.9%,97.1%。结论:本方法简单快捷,测定结果准确,适用于金铃子汤中原阿片碱、黄连碱、巴马汀、延胡索乙素、川楝素的含量测定,可为金铃子汤的质量控制或中药配伍等方面给与全面、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89.
目的:评价肿瘤坏死因子-α基因G308A多态性位点对于结直肠癌患病风险的影响。方法:以"TNF-α-308、pol-ymorphism和colorectal cancer"作为检索词,检索2000-01-01-2011-09-01PubMed和Embase数据库中所有相关文献,提取其中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比值比(OR)和95%可信区间(95%CI)评价该位点与结直肠癌易感性的关系。结果:最终筛选出9项关于该位点的研究,其中共包含了1 708例结直肠癌病例和1 754名对照。结果显示,A等位基因和G等位基因对于结直肠癌的患病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89,95%CI为0.94~3.78;各种基因模式的对比也无阳性结果,GA对比GG,OR=1.16,95%CI为0.84~1.59,AA/GA对比GG,OR=1.26,95%CI为0.90~1.77,AA对比GA/GG,OR=1.75,95%CI为0.94~3.23。人种与对照来源进行的亚组分析中,也未发现有阳性结果。结论:肿瘤坏死因子-α基因G308A多态性可能对结直肠癌易感性无影响。建议今后应纳入更多的研究证据来明确该多态性位点与结直肠癌易感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90.
目的 探索藻酸盐凝胶中高密度培养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s)成软骨细胞诱导后,利用凝胶释放的细胞再培养形成软骨组织的新方法。方法 取大鼠腹股沟脂肪组织,Ⅰ型胶原酶消化得到ADSCs原代培养,传代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间充质细胞表面CD90、CD44表达鉴定细胞。将第6代细胞高密度培养于藻酸钙凝胶中,用软骨诱导培养基诱导培养2周,将细胞放自凝胶中释放并单层培养成软骨诱导2周,观察细胞变化。培养出的组织块经Ⅱ型胶原酶消化后,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软骨特异性Ⅱ型胶原蛋白的表达。结果 ADSCs原代呈梭形生长,传代后呈规律排列旋涡状生长,间充质干细胞表面CD90、CD44呈阳性。藻酸钙-ADSCs成软骨诱导2周后,释放出的细胞贴壁后逐渐聚集,形成一定体积的质硬组织块,免疫组化检测显示,新生组织块细胞胞质中软骨特异性Ⅱ型胶原蛋白呈阳性表达,表明大鼠ADSCs向软骨细胞分化。结论 藻酸盐凝胶中高密度培养大鼠ADSCs成软骨细胞诱导后,利用诱导后的细胞再培养可形成新的软骨组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