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7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28篇
医药卫生   78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邵华 《内蒙古中医药》2014,33(35):20-20
目的:观察自拟泻脾升清汤治疗小儿疱疹性口腔炎的疗效。方法:将60例疱疹性口腔炎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给予泻脾升清汤加减,对照组给予选用利巴韦林颗粒、复合维生素B片治疗,观察患儿退热时间、疱疹消散及溃疡愈合时间,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有效率为76.6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泻脾升清汤治疗小儿疱疹性口腔炎的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使用吸痰器对病房空气质量的影响,并提出改善病房空气质量的措施。方法根据病房有无使用吸痰器的患者对病房进行分组,A组为有使用吸痰器患者病房组,B组为无使用吸痰器患者病房组。在进行干预之前,对病房空气进行细菌含量的基线调查,基线调查完成后对病房空气质量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干预3天后再次检测空气中细菌含量,以进行干预效果的评估。结果干预前,A组病房平均每日菌落数为427.5±6.77cfu/m3,B组病房平均每日菌落数为257.7±1.70cfu/m3。采取干预措施后,两组病房空气细菌含量均明显下降,A组病房平均每日菌落数为298.0±8.03cfu/m3,B组病房平均每日菌落数为239.9±1.52cfu/m3,A组病房细菌含量下降更为明显,且细菌含量的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吸痰器排出气体对病房空气质量有重要的影响,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可有效改善病房空气质量,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23.
通过血液培养显示为阳性后进行细菌的鉴定以及药敏试验,并将结果作为临床使用抗菌药的依据,可以有效降低细菌感染的病死率。在水污染引发流行菌病时,为迅速获取病原体的检测结果,常常采取对一些阳性的标本直接开展细菌的鉴定和药敏试验,一般情况下最终的结果与标准法鉴定的结果符合率较高。为进一步探讨直接鉴定及药敏价值,本研究参照相关文献u’对血培养的阳性标本经过特殊的处理后开展直接细菌的鉴定与药敏前瞻研究,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4.
通过现场职业卫生调查,识别某吡啶深加工系列产品项目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并依据检测结果分析其危害程度,找出职业病危害因素关键控制点。该项目存在吡啶、氨、甲醇、一氧化碳、氯气、氯化氢、氢氧化钠、硫化氢、噪声、高温、工频电场等职业病有害因素。检测结果均符合职业卫生标准。针对危害情况,该项目采取的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安全、有效。吡啶生产行业应重点倾向于处理泄露、突发故障等方面的管控工作。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索let-7d-3p和miRNA-21-5p在二氧化硅(SiO_2)诱导的大鼠纤维化肺组织中的差异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SPF级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30只,采用一次性气管内灌注1 ml SiO_2悬浊液建立大鼠矽肺模型,对照组大鼠相同方法灌注1ml灭菌生理盐水。分别于染尘后1、7、14、21、28 d采集各组大鼠肺组织,每组取6只,对3只大鼠肺组织进行病理学观察,另外3只采用miRNA微阵列芯片技术筛选肺组织中差异表达的miRNA,通过miRNA芯片筛选结合反转录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验证let-7d-3p和miRNA-21-5p在两组间的表达水平,对let-7d-3p和miRNA-21-5p进行靶基因预测并进行GO(gene ontology)富集分析和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通路分析。结果对照组大鼠1、7、14和21 d Masson染色均可见正常肺组织,未发现胶原纤维,28 d大鼠肺间质和支气管周围仅有少量纤细的胶原分布;模型组大鼠1 d和7 d未发现胶原纤维,14 d染色可见较多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浸润,未见明显纤维组织,21 d和28 d模型组大鼠肺间质内可见大片状密集的胶原纤维沉积,在肉芽组织、支气管及血管壁周围胶原蛋白增生明显。模型组中let-7d-3p的表达水平均显著下调,miRNA-21-5p表达水平均显著上调,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模型组中let-7d-3p和miRNA-21-5p表达变化明显,可能与早期矽肺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26.
邵华 《北方药学》2014,(3):175-176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中的问题,普及糖尿病基本知识,增强自我保健意识。方法:通过对200例糖尿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了解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中的问题,实施干预措施。结果:患者对糖尿病的认识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对医嘱依从性得到改善。结论:进行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糖尿病患者相关知识和行为控制水平。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女性骨质疏松知识知晓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1-12月期间于北京市朝阳区将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200例围绝经期女性,进行骨密度测定和骨质疏松知识问卷调查,了解围绝经期女性骨质疏松知识知晓情况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收集有效问卷193份,包括骨质疏松37例,非骨质疏松156例。围绝经期女性骨质疏松知识知晓率整体较低,但骨质疏松组危险因素、运动知识、钙知识及总分均高于非骨质疏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骨质疏松知识知晓良好组与不良组在学历、收入、是否绝经、骨折病史、家族骨折史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学历低、未绝经是影响骨质疏松知识知晓的危险因素,有骨折病史或家族骨折史为保护因素。结论围绝经期女性骨质疏松知识知晓率整体较低,学历低、未绝经为影响骨质疏松知识知晓的危险因素,应重点加强对这部分人群的健康宣教。  相似文献   
28.
肺纤维化是多种肺疾病常见的终末期病理学改变,其发生发展是由多种细胞、细胞因子、蛋白酶共同参与控制。研究表明,细胞自噬在肺部炎症和纤维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通过抑制炎性细胞因子和促纤维化因子的分泌、降解成纤维细胞中的胶原蛋白以及抑制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过程,达到减轻肺纤维化的作用。本文就细胞自噬在特发性肺纤维化(IPF)、肺囊性纤维化(PCF)和矽肺所致肺纤维化(silicotic pulmonary fibrosis)中的作用及机制进行简要归纳,为今后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9.
建立测定血浆和置换液中达托霉素的高通量UPLC-MS/MS方法,采用Kinetex C18色谱柱(50 mm×2.1 mm,1.7 μm),柱温45 ℃,流动相为含0.1%甲酸水溶液-乙腈,流速0.4 mL/min,电喷雾离子化正离子扫描模式下,达托霉素m/z 810.9→159.1;内标来曲唑m/z 286.2→217.2,分析时长2.5 min。达托霉素在血浆(1~200 μg/mL)和置换液(0.005~20 μg/mL)中均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日内及日间精密度、准确度、稳定性等均符合生物样品测定要求。静脉滴注6 mg/kg达托霉素在接受持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治疗的感染性休克患者体内的cmax和AUC0-24明显低于健康受试者,下降比例分别为50%和60%,未达到预期的杀菌效果。这可能与感染性休克患者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联合间隙水肿,从而使药物的分布容积增加有关,此外,肾脏替代治疗模式可体外滤过约16%的达托霉素,导致剂量不足和感染治疗不彻底。研究结果推荐在接受CRRT治疗的感染性休克患者中使用达托霉素应适当增加剂量,且须对该类患者进行达托霉素治疗药物浓度监测。  相似文献   
30.
目的 了解我国新生儿疾病的疾病负担和1990-2010年的变化规律,为制定疾病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利用2010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 2010)的结果,分性别和年龄组报告我国1990年和2010年新生儿疾病的患病数、死亡数、早死造成的生命损失年(YLL)、伤残造成的生命损失年(YLD)、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及它们的率,并计算各项指标20年间的增量和增幅。 结果 我国新生儿疾病 1岁组的患病情况、死亡情况和疾病负担指标均呈现下降趋势,与1990年相比,2010年的患病数、标化患病率、死亡数、标化死亡率、DALY、标化DALY率、YLL、标化YLL率、YLD和标化YLD率分别下降了42.18%、15.55%、75.76%、64.60%、75.70%、64.50%、75.76%、64.60 %、48.21%和24.37%。2010年男性的患病情况、死亡情况和疾病负担指标均明显高于女性。与1990年相比,2010年早产并发症的死亡及疾病负担情况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各年龄组的患病率均呈现上升趋势,0~6天组仍是疾病死亡和疾病负担较重的年龄组。新生儿脑病各项指标均呈现下降趋势。新生儿败血症和其他感染性疾病0~6天组引起的患病率、YLD率呈上升趋势,增幅分别为14.04%和14.33%。 结论 按性别和年龄段分组的疾病负担能更准确地反映不同新生儿疾病造成的影响,可有针对性地提出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