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14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 观察老年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在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 (stent implantation)后 QT离散度 (QTdispersion,QTd)的变化。方法  6 8例老年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冠状动脉管腔狭窄≥ 75 %而成功行支架植入术前 ,术后进行同步 12导联心电图检查 ,测量 QTd和 QTcd,还同期测量了 6 2例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患者术前、术后的 QTd和 QTcd。结果  (1)冠状动脉造影组 :冠状动脉造影后与冠状动脉造影前的 QTd和 QTcd比较均无明显改变 (P>0 .0 5 )。 (2 )支架植入术组 :支架植入术后与术前的 QTd和 QTcd比较均明显缩短 (P<0 .0 5 ) ,但术后 4 h、2 4 h、1周之间的 QTd和 QTcd比较均无明显改变 (P>0 .0 5 )。亚组分析表明 :多支病变组 QTd、QTcd较单支病变组明显延长 (P<0 .0 5 )。单支病变组术后与术前 QTd、QTcd比较均亦明显改善 (均 P<0 .0 5 ) ,但术后 4 h、2 4 h、1周 QTd、QTcd相互比较无明显变化 (均 P>0 .0 5 )。多支病变组术后与术前比较 QTd、QTcd均无明显变化 (均 P>0 .0 5 )。结论 通过支架植入术不仅改善老年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心肌缺血 ,而且早期 (4h)即可改善冠状动脉单支病变者的 QTd、QTcd,并持续至少 1周 ,从而可能预防老年不稳定心绞痛患者早期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62.
目的探讨持续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导管射频消融肺静脉电隔离前后的抗凝治疗。方法2004年7月到2006年1月连续收治行射频消融治疗的持续性房颤64例,导管射频消融前需华法林抗凝治疗的阵发性房颤患者84例。所有患者术前华法林抗凝治疗使国际标准比率2.0~3.0维持至少3周。术中完成房间隔穿刺后,静脉给予肝素5000~8000U或75~100U/kg,以后每小时追加1000U或12U/kg。术后华法林抗凝治疗至少3个月。结果持续性房颤患者中1例术中心腔内超声发现消融时消融导管顶端血栓形成,术后无血栓栓塞表现,3例术后出现血栓栓塞表现,血栓栓塞发生率4.7%。阵发性房颤患者中未见血栓形成和栓塞表现。两组病例血栓形成和栓塞比较有显著差异(4/64vs0/84,P=0.033)。结论持续性房颤患者行导管射频消融肺静脉电隔离术易血栓形成和栓塞,应加强术中及术后肝素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63.
右室心肌梗死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分析右室心肌梗死(心梗)对急性下壁心梗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影响。方法:比较急性单纯性下壁心梗(第一组)和急性下壁心梗合并右室心梗(第二组)两组患的临床特征和院内病死率。结果:共176例患符合入选条件,第一组115例,第二组61例。第一组低血压、快速心律失常(包括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心房颤动,领发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心室纤颤等)、缓慢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心功能不全的发生率和院内病死率显低于第二组(P<0.05)。静脉溶栓、急诊PTCA和未行再灌注治疗的院内病死率在第一组的分别为3.23%,3.33%和29.17%,在第二组分别为9.25%,13.04%和82.35%。结论:当急性下壁心梗合并右室心梗时,患的临床表现更为严重,院内病死率增高。积极行溶栓或急诊PTCA治疗,可显降低其院内病死率.  相似文献   
64.
目的探讨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右胸导联QRS时间延长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25例,分析临床和常规体表心电图特征,测量QRS时间、Q-T间期等各项参数,计算右胸导联(V1~V3)和左胸导联(V4~V6)QRS时间的平均值及两者之比。结果25例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病例的年龄(37.1±15.0)岁,其中男性12例,女性13例。常规心电图中Epsilon波阳性(第1组)11例(44.0%),其中63.6%(7/11)见于V1~V3导联;Epsilon波阴性14例(第2组)。所有患者的平均QRS离散度为36.3±27.2ms,Q-T离散度为57.2±27.1ms。平均QRS时间右胸导联[QRS1=(V1+V2+V3)/3]为0.13±0.03s,而左胸导联[QRS2=(V4+V5+V6)/3]为0.11±0.02s,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QRS1/QRS2值为1.0~1.9,其中16例(61.5%)≥1.2。发生晕厥第1组8例(72.7%),而第2组4例(28.6%)(P<0.05)。两组的QRS1分别为0.14±0.04s、0.13±0.02s,QRS2分别为0.12±0.03s和0.11±.017s,QRS1/QRS2值为1.22±0.26和1.21±0.13,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右胸导联平均QRS时间延长有助于诊断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但能否作为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预后的不良因素尚须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5.
普罗帕酮、莫雷西嗪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比较普罗帕酮和莫雷西嗪对阵发性心房颤动 (房颤 )患者进行较长期预防发作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安慰剂对照、较长期随访的方法将 194例阵发性房颤患者 [年龄 (5 5± 10 )岁 ]随机分成 :普罗帕酮组、莫雷西嗪组和安慰剂组。普罗帕酮和莫雷西嗪的起始治疗剂量均为30 0mg/d ,根据疗效逐渐滴定 ,不超过 90 0mg/d。每组中疗效不佳的患者随机进入另外两组 ,随访期在 3~ 2 4个月。结果  (1)普罗帕酮 1~ 3个月的疗效为 76 7% ,4~ 6个月的疗效为 6 3 3% ,7~ 12个月的疗效为 6 1 7% ,13~ 2 4个月的疗效为 6 0 0 % ;莫雷西嗪在上述各个期间的疗效分别为 4 5 6 %、36 8%、31 5 %、2 9 8%。 (2 )不良反应发生率 ,普罗帕酮为 19 4 % ,莫雷西嗪为 2 1 5 % ;发生与心脏有关的不良反应 ,普罗帕酮为 10 4 % ,莫雷西嗪为 7 7% ,经过 2年多的随访未发现严重的心脏事件。结论 普罗帕酮是疗效较好的比较安全的预防阵发性房颤的药物 ,莫雷西嗪预防作用较低。  相似文献   
66.
动态血压监测评价复方厄贝沙坦的降压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复方厄贝沙坦,商品名安博诺)降压谷/峰比值及降压效果。方法:开放试验。28例轻中度高血压患者日服一次复方厄贝沙坦(厄贝沙坦150mg/氢氯噻嗪12、5mg)、共8周,治疗前后行2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收缩压、舒张压谷/峰比值分别为56.1%、55.3%,24h、昼、夜平均血压分别下降22.2/13.3mmHg、23.8/14.1mmHg、15.0/9.1mmHg。结论:复方厄贝沙坦日服一次,降压作用可维持24h。  相似文献   
67.
目的探讨卡维地洛治疗顽固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入选其他药物治疗无效或疗效欠佳的高血压患者共48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22例,平均年龄57.2±9.4岁(24~67岁).结果服药4周后卡维地洛总有效率%,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由治疗前168.8±21.1mmHg,109.3±14.0mmHg降至治疗后137.9±11.2mmHg,89.8±8.7mmHg,心率从治疗前77.5±14.8次/分降至66.7±7.2次/分;服药8周后卡维地洛总有效率91.7%,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降至治疗后134.1±10.5mmHg,85.3±7.6mmHg,心率平均为65.4±6.9次/分.有效病例继续服药至24周.卡维地洛治疗后使收缩和舒张负荷均有下降,与用药前有显著的差别;无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卡维地洛是一种安全和有效的治疗顽固性高血压的药物.  相似文献   
68.
目的:探讨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合并房室结双径路(AVNDP)的电生理特征和射频消融术式的选择。方法:对640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进行电生理检查,观察PSVT发作时传导的顺序,然后进行消融治疗。结果:640例PSVT中检出AVRT AVNDP 68例,检出率为10.6%;有8例诱发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对此类患者进行慢径消融治疗。随访所有经治患者均无复发。结论:AVRT合并AVNDP者阻断房室旁道是消融成功的关键;房室旁道作为"旁观者"时也应作房室旁道消融;如仅有(AH)跳跃但无心动过速者无需接受房室结改良。  相似文献   
69.
胸痛伴静息心电图ST T改变的患者是临床上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条件之一 ,但有 10 %~ 30 %病人冠造完全正常。本文收集 2 0 0 0年 1月~ 8月在复旦大学医学院中山医院进修期间的病例 32例 ,旨在探讨该类患者的诊断与治疗。1 资料与方法本组 32例中 ,男 11例 ,女 2 1例 ,年龄 33~ 73岁 ,平均 5 3岁。临床表现 :典型胸骨后或心前区劳累性心绞痛 32例 ,其中 10例向左肩背部放射 ,3例向左上肢内侧放射 ,病程 1月~ 10年不等 ,持续时间数分钟至 1h。体征 :心界大小正常 ,心脏听诊无异常。 9例有高脂血症史 ,6例有高血压史 ,3例有糖尿病史。 …  相似文献   
70.
背景心房颤动是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的一个常见临床表现,但甲状腺素引起心房颤动的机制尚不明确.本文研究甲状腺对兔心房肌的离子通道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