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14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71.
72.
了解体外反搏治疗对脑血栓患者的疗效及作用机制。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比色分析法分别测定了20例脑血栓形成患者和10例非脑血栓形成患者体外反搏前后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issueplasminogenactivator,t-PA)和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plasminogactivatorinhibitor,PAI)活性及D-二聚体(D-dimer)含量的变化。结果:检测到脑血栓形成患者在体外反博(ECP)后,血浆t-PA活性增高伴有D-dimer含量增加;在非脑血栓形成患者有血浆t-pA活性增高无D-dimer含量变化。PAI的活性于两组中均无变化。结论:体外反搏治疗后,脑血栓患者血浆中t-PA水平升高,并可使纤维血块溶解。  相似文献   
73.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分离一例魏盟何梅先蔡乃绳童步高患者男,34岁。1992年6月患者心前区突然剧烈疼痛、冷汗、恶心,在附近诊所对症处理后,症状持续约半小时缓解。同年10月又突然出现上述症状,即住当地医院,入院检查心电图,血清酶正常,核素心肌显像运动试验...  相似文献   
74.
心脏移植后的移植心冠状动脉血管病与急性排斥反应一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移植心冠状动脉血管病与急性排斥反应的早期诊断。方法 对1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施行同种原位心脏移植术。术后定期随访,观察项目有:临床表现,血液生化,标准十二导联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内膜心肌活检,冠状动脉造影术。结果 术后5-6个月,患者出现乏力,活动后胸闷,心悸,发热等全身或心脏非特异性症状,并有持续存在的窦性心动过速,左心室射血分数(EF)降低,右心房内径增大,室间隔增厚,持续三尖瓣返流,外周血白细胞持续升高,增加免疫抑制剂用量后症状好转或消失,术后9个月,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典型的冠状动脉血管病改变,以左前降支及其中,远段分支血管弥漫性狭窄病变为甚,心内膜心肌活检显示典型的急性排斥反应改变(I-A型)。结论 心脏移植术后系列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检查可作为早期移植心冠状动脉血管病和急性排斥反应的无创性检测方法。心内膜心肌活检和冠状动脉造影为确诊手段。  相似文献   
75.
目的 :分析急性右室心肌梗死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干预的意义。方法 :将急性单纯性下壁心梗患者列入第一组 ,将急性下壁心梗合并右室心梗的患者列为第二组。分析两组的临床特征和院内病死率。结果 :2 17例患者 ,其中 ,第一组 96例 ,第二组 5 2例。发生低血压第一组 9例 (占 9.36 % ) ,第二组 31例 (占 5 9.6 2 % )。发生快速心律失常 (包括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阵发性心房颤动 ,频发室性早搏 ,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第一组 12例 (占 12 .5 0 % ) ,第二组 17例 (占32 .6 9% )。发生缓慢心律失常 (包括窦性心动过缓 ,房室传导阻滞 )第一组 14例 (占 14 .5 8% ) ,第二组 2 5例 (占 4 8.0 8% )。诊断心功能不全第一组 11例 (占 11.4 6 % ) ,第二组 14例。血清肌酸酶平均峰值第一组 1349.2± 2 11.7U/L ,第二组 2 814 .6±35 2 .7U/L。以上数据两组有显著差异 (P <0 .0 5 )。院内病死率第一组 8.14 % ,第二组 34%。静脉溶栓、急诊PTCA和未行再灌注治疗的院内病死率在第一组分别为 3.4 5 % ,4 .2 6 % ,和 30 % ,在第二组分别为 10 % ,11.76 %和 80 %。结论 :合并右室心梗时 ,急性下壁心梗患者临床表现更为复杂 ,严重 ,院内病死率增高。积极行溶栓或急诊PTCA治疗 ,可显著降低院内病死率。  相似文献   
76.
常规射频消融在部分普通型心房扑动患者不能产生三尖瓣环至下腔静脉之间峡部的双向传导阻滞 ,本研究观察冷盐水灌注导管对该部分患者的消融效果。 12 5例行射频消融治疗的普通型心房扑动患者中 ,7例患者从三尖瓣环至下腔静脉口或至欧氏嵴射频消融超过 15次未能产生峡部双向传导阻滞 ,定义为射频消融失败。对该 7例患者换用冷盐水灌注导管 ,以相同于常规射频消融的方法在峡部找到传导间隙后 ,行射频消融。全部患者消融成功 ,平均消融 4.5± 2次 ,导管温度 40± 1℃ ,阻抗 79± 5 .4Ω ,未观察到明显的并发症。表明常规射频消融的失败与常规射频消融不能产生峡部足够的损伤有关 ,冷盐水灌注导管对常规射频消融失败的患者可以成功地产生峡部的双向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77.
目的 探讨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及预防。方法 采用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方法对410 例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治疗。结果 所有的病例经射频消融治疗后总成功率为94-2 % ;发生Ⅲ度房室传导阻滞4 例,总发生率为0-98% ;发生Ⅰ度房室传导阻滞加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1 例,发生率为0-24% ;气胸1 例,发生率为0-24% ;术中或术后发生迷走亢进(表现为恶心、呕吐、心率减慢、出冷汗、血压下降)15 例(3-5%) 。结论 术者丰富的心脏电生理和解剖结构知识可以明显地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8.
体外超声助溶兔股动脉血栓对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体外超声(ETUS)助溶血栓的机理。方法:我们对18只新西兰兔双侧股动血栓模型进行研究,实验对象被随机分为三组;不治疗对照组;重组链激酶(rSK),30,000U/kg联用和不联用ETUS组,ETUS的频率和强度分别为0.8MHz和1.2W/cm^2,。治疗前和治疗后动脉采血测定血清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和血浆D二聚体(D-Dimer)水平。结果:对照组、rSK组和rSK联用ETUS  相似文献   
79.
CK技术识别存活心肌的临床初步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对彩色室壁动力分析 (CK)技术检测冠心病心肌梗死存活心肌的能力进行探讨。方法 :将 CK与小剂量多巴酚丁胺负荷试验 (DE)相结合 (CK- DE)对 1 4例冠心病心肌梗死的患者进行 DE。结果 :以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作为“金标准”对照分析 1 82个节段 ,二维超声心动图(2 DE) DE试验 (2 DE- DE)和 CK- DE试验判断存活心肌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 86%、65%、76%、79%和 91 %、75%、84%、87% (P<0 .0 5~ 0 .0 1 )。结论 :CK- DE试验判断存活心肌时其敏感性、特异性均较 2 DE- DE试验好 ,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0.
高血压患者不同左室构型的肺静脉血流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用脉冲多普勒超声评价不同左室构型高血压患者的肺静脉血流曲线。方法 对110例单纯高血压患者(男81例,女29例)进行二维和脉冲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左室重量及相对室壁厚度分成四种不同构型,比较四组间肺静脉血流曲线特点。结果 110例高血压患者中构型正常者占55.45%(61例),向心性重构者占21.82%(24例),向心性肥厚者占10%(11例),偏心性肥厚者占12.73%(14例)。肺静脉血流曲线示向心性肥厚组及偏心性肥厚组的VTIs、VTIs/(VTIs VTId)较正常组及向心性重构组低(P<0.05),ARD增大,ARD/AD延长(P<0.005)。结论 左室不同构型的高血压患者肺静脉血流曲线不同,提示向心性肥厚组及偏心性肥厚组左室舒张功能的损害较向心性重构组更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