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3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1.
目的:对脊髓肽MP1的固相合成工艺进行优化,并研究其免疫活性。方法:采用Fmoc法对脊髓肽MP1进行固相合成,利用反相高效液相、质谱和氨基酸分析的方法对其进行性质鉴定,并采用MTT法对其进行免疫活性检测。通过探索不同的缩合时间、氨基酸用量和切割条件对合成效率的影响,由此找出适宜的合成条件。结果:以DMF为反应溶剂、HBTU/HOBt为缩合剂、缩合时间50min和氨基酸过量两倍进行多肽MP1的合成,并采用配方为:TFA-水-EDT-TES(90:6:3:1)的切割剂进行常温切割3.5h,此条件下粗品纯度可达到83.20%。质谱分析的分子离子峰[M+H]+是681.4与脊髓肽MPl的理论分子量680.80基本一致,氨基酸分析结果表明:脊髓肽MPl的氨基酸残基的实测摩尔比与理论摩尔比基本一致。纯化后的MP1具有明显的促进ConA刺激脾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结论:本实验建立的固相合成工艺条件可以成功地合成具有免疫活性的脊髓肽MP1。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血清胸腺因子9肽对人结肠癌HT-29移植瘤的抑制作用。方法:裸鼠皮下接种人结肠癌HT-29细胞,瘤块生长至体积约100mm~3后,分为血清胸腺因子9肽高、中、低剂量组(分别为1.25、0.625、0312mg/kg)、环磷酰胺阳性对照组(30mg/kg)和生理盐水空白对照组,每组10只,血清胸腺因子9肽各剂量组和空白对照组裸鼠每天皮下给受试物1次,连续28d。阳性对照组腹腔注射给药,每周2次,连续4周。每周称量体质量、测量瘤块长径和短径2次。于末次给药后24h处死动物,称取体质量、测量瘤块长径和短径,计算体积后,剥离肿瘤称瘤质量,计算相对肿瘤增殖率和抑瘤率。实验重复3次。结果:血清胸腺因子9肽高、中、低剂量组相对肿瘤体积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均显著减小(P〈0.01或P〈0.05),其相对肿瘤增殖率分别为50%±20%、62%±20%和77%±35%;血清胸腺因子9肽高、中、低剂量组瘤质量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均明显减轻(P均〈0.01),抑瘤率分别为45%±3%、35%±1%、27%±3%;给药前后血清胸腺因子9肽各剂量组裸鼠体质量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变化不显著(P〉0.05)。结论:血清胸腺因子9肽对人结肠癌HT-29移植瘤具有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中国药典与美国药典的体内生物活性测定方法进行试验比较与梳理分析。方法: 按照《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通则1219和《美国药典》40版通则126的rhGH去垂体大鼠体内生物测定法,分别测定3批rhGH生物活性。结果与结论: 应用二种方法测定3批rhGH原料生物效价的结果相近。通过分析比较两种测定方法的结果及各个环节,可以得出结论,中国药典与美国药典的rhGH体内生物活性测定方法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利用转基因细胞法建立重组人促卵泡激素Fc融合蛋白(rhFSH-Fc)生物学活性检测方法。方法:利用CHO-K1-FSHR-CRE-Luc转基因细胞,按一定细胞密度种板,培养16~20 h后吸弃培养基,将rhFSH-Fc倍比稀释加入细胞板,药物作用一段时间后加入荧光素酶检测试剂,通过荧光素酶检测系统对rhFSH-Fc进行生物性活性检测,并对各试验条件参数优化及进行方法学验证。结果:rhFSH-Fc在该方法中存在量效关系且符合四参数曲线方程,R~2大于0.99;方法优化后确定细胞种板密度为5×10~5个·mL-1,rhFSH-Fc稀释起始浓度为750 ng·mL-1,1∶5倍的稀释倍数,诱导时间为4 h,样品稀释液为DMEM/F12K+10%FBS。该方法具有良好的专属性,9次独立日间、日内精密度检测RSD均小于5%,5个不同稀释组回收率样本经6次测定,相对效价分别为(51±2.00)%、(78±2.05)%、(94±2.23)%、(124±3.46)%、(141±4.45)%;对应回收率平均值分别为(101±3.94)%、(104±3.0...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建立第六次肝素国际标准品。方法 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以第五次肝素国际标准品(97/578)为标准品,对6个待标品(编号为:T、W、V、X、Y、Z)进行测定,共使用了5种实验方法估计待标品的效价,它们分别是:生色底物法测定抗FXa效价、生色底物法测定抗FIIa效价、《中国药典》2010年版兔全血法测定抗凝效价、《欧洲药典》6.0版羊血浆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法(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测定抗凝效价、《美国药典》XXXII版羊血浆法测定抗凝效价。结果 我所的实验数据全部被采纳,用于第六次肝素国际标准品的效价计算。结论 英国国家生物制品检定所对全球36个实验室提交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待标品W(07/328)的实验室内及实验室间的误差都是最小的,因此被推荐作为第六次肝素国际标准品使用,效价为2 145 IU·安瓿-1。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国药典》胰岛素生物测定的简化方法及其快速检测。方法:按照胰岛素生物检定方法,但动物数减半、随机设计,并使用血糖仪快速测定小鼠血糖值,考察多批胰岛素生物活性,与原有胰岛素生物检定方法及血糖测定方法对比。结果:简化的胰岛素生物检定方法具有特异性、重复性,可半定量测定胰岛素生物活性。应用血糖仪快速测定小鼠血糖值具有特异性、线性关系,精密度高,重复性好,与全自动生化仪测定结果基本相近,其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并且高度相关(r=0.994 9,P<0.01)。结论:胰岛素生物测定的简化及快速实验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海狗油ω-3多不饱和脂肪酸(海狗油)对长期喂食高脂饲料引起的大鼠脂肪肝的预防作用。方法:于实验第1 d一次性皮下注射小剂量四氯化碳并长期喂食高脂饲料复制大鼠脂肪肝模型,同时各组分别口服灌胃(ig)等体积橄榄油(脂肪肝模型组)、辛伐他汀4 mg·kg-1(阳性药组)、海狗油0.5 g·kg-1,1.6 g·kg-1和4.8g·kg-1,每天1次,连续10周,测定血脂和肝脂,以肝脏的重量、肝脂质含量和肝细胞的脂变程度为主要衡量指标,观察海狗油预防脂肪肝效果。结果:小剂量四氯化碳损伤肝脏合并高脂饲料引起大鼠肝脏脂肪性变,表现为肝重量和肝组织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丙二醛(MDA)、游离脂肪酸(FFA)含量显著增加,SOD活性明显降低。病理组织学检查苏丹Ⅲ染色和HE染色显示肝细胞肿胀,内部充满大小不等的脂滴,而海狗油各组大鼠与模型组相比肝组织TG、TC、NDA和FFA值显著降低,肝细胞的脂变程度减小,脂滴减少,SOD活性逐渐升高并趋于恢复正常,并有量效关系,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该药物对脂肪肝的形成具有明显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8.
王平安  张赟萍  李湛军 《职业与健康》2005,21(12):1928-1929
目的 为了解某矿务局井下接尘人员煤工尘肺发病情况,探讨尘肺发病特点和规律,制定有效防治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对该矿务局2 135名井下接尘人员进行高千伏胸部X线摄片检查,经市职业病诊断组集体阅片诊断,对诊断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井下接尘人员煤工尘肺发病率为1.08%,患病年龄多在45~55岁之间,工龄多在20~29 a之间.结论 应加强井下接尘人员的健康监护及作业场所粉尘治理工作,以降低煤工尘肺发病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海狗油抑制脂肪肝的作用机理。方法:小剂量四氯化碳合并高脂饲料复制大鼠脂肪肝模型7周后,模型组灌胃(ig)给予等体积橄榄油;辛伐他汀组给予辛伐他汀4mg·kg-1·d-1,海狗油低、中、高剂量组ig海狗油0.5、1.6、4.8g·kg-1·d-1,连续8周,正常大鼠作为空白组。测定肝脂、肝内前列环素的代谢产物(6ketoPGF1α)与血栓素A2的代谢产物(TXB2)含量,观察脂质过氧化作用和组织学检查结果。结果:海狗油各组肝细胞内TXB2含量降低,6ketoPGF1αTXB2比值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升高,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丙二醛(MDA)、游离脂肪酸(FFA)含量显著降低,组织学检查显示肝内脂变减轻,细胞色素P4502E1(CYP2E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色指数减小。结论:海狗油使实验性脂肪肝的肝脂和肝内血栓素A2的代谢产物减少,即抑制肝脂合成、促进肝脂代谢(直接作用);使肝内血液粘度减少、血液流动性增加(间接作用),从而对实验性脂肪肝有抑制作用;同时海狗油使MDA含量降低、SOD活性升高而有抗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20.
海狗油保肝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海狗油对化学毒物所致小鼠、大鼠急性肝损伤及对长期喂食高脂饲料大鼠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6组(n=10):即空白组、模型组、阳性药组、海狗油低、中、高剂量组。化学毒物乙硫氨酸或四氯化碳致急性肝损伤实验:小鼠和大鼠各组分别灌胃(ig)给供试药9d或7d;d7ig DL-乙硫氨酸,实验结束时测定肝脂;d6ip四氯化碳,实验结束时测定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和组织学检查。长期喂食高脂饲料大鼠实验:于实验d1一次性皮下注射小剂量四氯化碳并长期喂食高脂饲料造成脂肪肝模型大鼠,同时各组分别ig供试药,每天1次,连续10周后,称肝脏重量并计算肝脏系数,测定血脂、肝脂、脂质过氧化指标和组织学检查。结果:对乙硫氨酸致急性肝损伤的小鼠和大鼠ig给予海狗油(小鼠7.2 g·kg~(-1),大鼠4.8g·kg~(-1))后,与模型组比较甘油三酯(TG)分别降低23%和16%(P<0.01);对四氯化碳致急性肝损伤的大鼠,海狗油4.8mg·kg~(-1)组使ALT降低24%(P<0.01)、AST降低16%(P<0.01)。长期喂食高脂饲料大鼠,与模型组比较,海狗油4.8mg·kg~(-1)组血清总胆固醇(TC)、游离脂肪酸(FFA)、肝重量及肝细胞内TG、TC、FFA和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P<0.01),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升高(P<0.01),组织学检查显示肝细胞内脂变程度减轻,脂滴减少。结论:海狗油对化学毒物所致急性肝损伤的肝细胞有保护作用,对脂肪肝的形成具有明显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