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14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1.
目的:探讨瑞丽市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受治者的人口学特征及服药剂量对脱失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2005年入组的服药人员的人口学特征、美沙酮使用剂量等资料,分析并比较不同人口学特征的患者脱失率的差异。结果:对受治者的人口学特征分析表明:民族和性别等因素对患者的脱失率影响不大,婚姻状况以及年龄分布对患者的脱失率影响较大,有配偶的患者脱失率要小于单身及离异丧偶的患者,29岁以下的患者的脱失率要远高于30岁以上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美沙酮使用剂量在100ml以下的患者的脱失率要远远高于100ml以上用量的患者,其中5ml用量患者的脱失率最高,为72.22%。结论:我们要加强对无家庭帮扶条件的年轻受治者的关心和帮教,要密切关注用药剂量较低的受治者的服药依从情况及剂量调整方案,以提高这部分患者的维持治疗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在高原地区开展腹主动脉瘤(AAA)外科治疗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分析6年间收治的23例肾下腹主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腹主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置换术.病变范围仅累及腹主动脉9例,累及腹主动脉及髂动脉13例,2例施行急诊手术.结果:全组无死亡,1例术后发生肺梗塞,1例切口疝形成.结论:高原地区腹主动脉瘤的外科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丹参多酚酸预处理及后处理对大鼠离体心肌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应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对照组(n=8)、I/R组(n=8,全心缺血30 min、再灌注60 min)和丹参多酚酸预处理组、后处理组(各组n=8,I/R前、后灌注丹参多酚酸10 mmol/L)大鼠心肌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体Ⅰ~Ⅳ活性的变化.结果 I/R组心肌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体Ⅰ~Ⅳ活性(μmol·mg-1·min-1)明显低于对照组(复合体Ⅰ:4.49±0.30 比22.94±2.14,复合体Ⅱ:5.34±0.81比15.80±1.07,复合体Ⅲ:5.40±0.54 比15.67±2.90,复合体Ⅳ:10.19±2.29 比26.08±2.23,均P<0.05).丹参多酚酸预处理及后处理组复合体Ⅰ~Ⅳ活性明显高于I/R组,且丹参多酚酸预处理组较后处理组心肌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体Ⅰ~Ⅳ活性明显升高(复合体Ⅰ:19.92±1.35比16.12±0.43,复合体Ⅱ:9.68±0.88比7.72±0.55,复合体Ⅲ:14.75±0.80比10.37±0.58,复合体Ⅳ:20.59±3.41比14.49±0.86,均P<0.05).结论 丹参多酚酸能够相对增加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体Ⅰ~Ⅳ的活性,改善其能量代谢,减少氧自由基的生成,实现对I/R损伤心肌的保护作用;给予丹参多酚酸预处理作用更优.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两种不同的手术方法治疗多发性肋骨骨折的疗效,比较其优缺点。方法:将116例多发性肋骨骨折患者分为两组,分别采用肋骨环抱接骨器和可吸收肋骨固定器行手术固定,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胸液量、术后住院时间等。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固定器位置满意,骨折端骨性愈合恢复良好。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胸液量、术后住院时间等均无明显差异。结论:肋骨环抱接骨器固定坚强可靠,但可能需要再次手术取出固定器;可吸收肋骨固定器能在体内降解、吸收,术后不需再次手术取出,是一种理想的肋骨骨折固定材料。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告1例年青女性伴反复晕厥及特征性正常QT、极短联律间期的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患者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的临床证据,所有实验室检查均在正常范围,临床电生理学检查也未能诱发。但心内膜心肌活检首次证实心肌炎为其致病原因。本文还结合文献讨论了异搏定和阿托品的作用,及鉴别诊断要点。  相似文献   
16.
埋藏式人工心脏起搏器90例临床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组90例应用埋藏式人工心脏起博器患者系我院1976年10月至1986年9月10年期间住院病人,均经静脉放置右心室内膜起搏导管。首次植入起搏器后在门诊观察、随访,发现起搏功能障碍者住院更换起搏器。  相似文献   
17.
18.
西宁地区肺切除术后呼吸衰竭的高危预测因素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和分析西宁地区(海拔2260m)肺切除术后呼吸衰竭的高危预测因素。方法:收集1998年-2003年间在我院(海拔2260m)施行肺切除术后发生呼吸衰竭的51例患者(呼吸衰竭组)和未发生呼吸衰竭的265例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肺切除术后呼吸衰竭的高危预测因素。结果:ASA评分、肺功能中重度损害、肺部病变恶性程度、年龄、手术切除范围依次是肺切除术后呼吸衰竭的高危预测因素。结论:高海拔地区肺切除术后呼吸衰竭的发生率比平原地区高。加强围术期处理,有助于减少术后呼吸衰竭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比研究体外循环下行心脏不停跳与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治疗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 180例单纯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患者分别进入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组(OPCAB组,n=90)和体外循环下心脏不停跳行搭桥组(OPBH,n=90)。两组患者在心绞痛程度、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心肌梗死史和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中风,肾功能受损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OPBH组低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患者的比例明显多于OPCAB组(P<0.05)。所有患者均采用胸骨正中切口。OPCAB组用单根心包深吊线,引入一橡皮管,帮助暴露各冠状动脉分支,采用心脏局部固定器,辅以腔内分流栓,完成远端吻合。OPBH组在体外循环(CPB)的辅助下,用OPCAB的方法显露冠状动脉各个分支,完成各个吻合。所有患者术终行桥血流定量测定。结果 OPCAB组无1例需转成OPBH。两组人均冠状动脉远端吻合数(OPCAB组:3.22±0.58。OPBH组:3.06±0.72)和再血管化指数相似,术后呼吸支持时间、胸腔引流量和输血量明显少于OPBH组(P<0.05);两组围手术期心肌梗死、出血再开胸、呼吸功能不全、肾功能异常、脑卒中、心房颤动、纵隔炎、下肢切口感染和围术期死亡例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对比研究结果显示,两种手术方式均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对于低LVEF的患者,OPBH可用于治疗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能达到完全性再血管化,虽然出血和输血量较大,术后呼吸支持时间和ICU停留时间较长,但能取得与OPCAB相同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高原地区腹主动脉瘤破裂的救治要点、分析瘤体破裂的危险因素.方法:分析2008年5月-2012年3月8例腹主动脉瘤破裂患者资料.8例腹主动脉瘤破裂作为研究组,随机从常规手术组中选出12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间年龄、性别、瘤体直径、合并症、病变范围等指标,分析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8例腹主动脉瘤破裂患者,均急诊行腹主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置换术.结果:瘤体直径是腹主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全组1例术中死亡,1例出现肺梗,1例出现切口疝.结论:腹主动脉瘤破裂应尽早手术治疗,行腹主动脉瘤切除加人工血管移植术可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