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0篇
医药卫生   98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91.
新的三唑类化合物体外抗真菌活性及构效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1-[2-(取代苯基)-2-(取代苯基甲硫基)乙基]-1H-1,2,4-三唑类化合物体外抗真菌活性,并初步探讨其构效关系。方法:选择8种临床致病真菌为试验菌,观察本类化合物对它们的体外抑菌活性。结果:所有化合物对8种试验菌的抑菌活性均优于或相当于氟康唑,大部分化合物的抑菌活性与硫康唑相当或更优。结论:本类化合物具有较强的广谱抗真菌活性,为深入开展广谱抗真菌药研究提供一条途径。  相似文献   
92.
周有骏  张万年  吕加国  李科  朱驹 《药学学报》1997,32(12):902-907
设计合成了21个1-[2-(取代苯基甲硫基)-2-(2,4-二氟苯基)乙基]-1H-1,2,4-三唑类化合物,其中19个为首次报道。体外抑菌试验表明:所有目标化合物对8种试验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抗菌活性,其中化合物1,2,5对絮状表皮癣菌的活性为硫康唑的512倍以上;化合物5对白色念株菌的活性为硫康唑的32倍;化合物2对申克孢子丝菌的活性为硫康唑的32倍;化合物2,14对新型隐球菌的活性分别为硫康唑的64倍,32倍;化合物1,5对熏烟色曲菌的活性分别为硫康唑的16倍以上。  相似文献   
93.
94.
目的:寻找合成9-芴甲氧羰基氨基酸叔丁基酯的新方法.方法:以9-芴甲氧基碳酰氯与3种不同的氨基酸(甘氨酸、苯丙氨酸和脯氨酸)在碱性条件下分别反应制得相应的9-芴甲氧羰基氨基酸后,再以二碳酸二叔丁基酯作为酯化试剂,以4-二甲氨基吡啶为催化剂,与制得的9-芴甲氧羰基氨基酸反应合成得到相应的9-芴甲氧羰基氨基酸叔丁基酯.结果:采用本法合成得到3个9-芴甲氧羰基氨基酸的叔丁基酯,化合物结构均经1H NMR确证.结论:本法是操作简单、反应条件温和、产率高、适用性广的制备9-芴甲氧羰基氨基酸叔丁基酯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95.
杨超  陈颖  田巍  朱驹 《药学进展》2014,(9):649-655
抗黏着斑激酶是一种非受体型酪氨酸蛋白激酶,在许多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均有过表达。研究表明,作为细胞内重要的骨架蛋白和调节多种细胞信号通路的关键分子,黏着斑激酶在肿瘤发生、发展、迁移和侵袭的各个阶段都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以黏着斑激酶作为抗肿瘤靶点开发其抑制剂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综述黏着斑激酶的结构与功能、它与肿瘤的关联及其小分子抑制剂的研究与开发。  相似文献   
96.
目的 构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抑制剂的三维药效团模型,为设计新型抑制剂建立理论模型。方法 应用Discovery Studio 2.5中的Catalyst模块,选取已确证结合于VEGFR-2活性腔、结合模式一致、抑制活性跨度5个数量级、结构具有多样性的30个抑制剂,其中21个分子作为训练集,余9个分子作为测试集产生三维药效团模型。结果 最优药效团模型由1个氢键受体、2个疏水中心、1个芳环平面和4个排斥体积组成,预测相关性R为0.89。结论 交叉验证结果表明药效团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可用于数据库搜索筛选结构新颖的抑制VEGFR-2的先导化合物。  相似文献   
97.
蚕沙叶绿素粗品,经酸、碱降解及醋酸锌络合反应制得二氢卟吩e6锌(1),并测定1对吲哚美辛(2)诱发的大鼠胃溃疡的保护作用及对硫代乙酰胺(3)、四氯化碳(4)所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防治作用.初步实验结果表明,ip1100mg/kg,能显著降低2诱发的大鼠胃溃疡指数(P<0.001)和溃疡个数(P<0.001);ip1100mg/kg×3,能显著降低小鼠3(P<0.005)、4(P<0.01)急性肝损伤后升高的SGPT活性,提示1有可能发展为保肝和抗溃疡新药.  相似文献   
98.
喜树碱药效构象及分子内氢键对抗肿瘤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喜树碱类抗肿瘤药物是临床广泛使用的DNA拓扑异构酶Ⅰ(topoisomerase Ⅰ,Topo Ⅰ)的特异性抑制剂。为从原子水平阐明喜树碱的作用模式,设计结构新,知性更高、毒性更低的TopoⅠ抑制剂,本研究采用ab initio方法RHF/3-21G对喜树碱分子构象空间进行了系统研究,并与半经验量化AM1、PM3方法比较,所得构象均采用密度泛函方法B3LYP/6-31G(d)计算单点能,并进行频率检查验证。结果发现,A型构象可恰好氢键,较B型构象能量更低,为喜树碱药效构象。喜树碱E环形成分子内氢键,能量约为29.31kJ/mol,这是该分子发挥药效的结构基础,同时使得它易于受溶剂水影响而裂解,生成无活性的羧酸盐形式。本研究还表明,喜树碱与TopoⅠ-DNA复合物作用,需破坏分子内氢键,能量补偿较大,提示设计更为高效的TopoⅠ抑制剂具有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