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5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20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目的 深入了解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患者的健康教育需求,以期为临床护士制定健康教育计划提供指导。方法2015年7-9月,采用目的抽样法选择重庆市某三甲医院心内科接受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的患者12例,对其进行半结构式深入访谈,并应用Colaizzi现象学研究法分析资料,提炼主题。结果 共得到3个主题:患者疾病知识缺乏,健康教育需求迫切;健康信息获取渠道少;健康促进行为不佳。结论 医疗机构应加强护士健康教育意识及能力的培训,落实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患者的健康教育,以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112.
目的克隆六氧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基因并构建表达载体,导入真核细胞表达,研究MGMT对真核细胞保护作用。方法利用RT—PCR克隆人肝细胞MGMT基因并重组构建真核表达载体。脂质体法导入K562细胞及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目的基因的表达。MTT法检测转基因细胞对烷化剂耐药性的改变。结果成功克隆人MGMT基因,转染K562细胞和PBMNC后,转基因组MGMTmRNA表达水平分别是转染空载体组的13.4倍(P〈0.01)和4倍(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MGMT蛋白表达在转基因组中明显高于转空载体组及对照组。耐药性实验结果显示目的基因导入后,K562稳定转染细胞和PBMNC瞬时转染细胞对烷化剂的半数抑制浓度分别提高到原来的7倍和2倍。结论MGMT基因导入可使真核细胞对烷化剂的耐药性得到不同程度的增强,从而对细胞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3.
健康教育对出院高血压病人遵医行为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目的 :为了解出院高血压病人的遵医行为及健康教育对出院高血压病人遵医行为的影响。方法 :将 2 0 0 1年 2月— 2 0 0 1年12月曾在我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高血压病人 10 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 ,对实验组病人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 6个月后对两组病人遵医率及血压控制达标率进行调查。结果 :实验组病人遵医率及血压达标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结论 :对出院高血压病人实施跟踪随访及健康教育 ,有助于强化高血压病人的遵医行为  相似文献   
114.
探讨心脏电生理昼夜变异性与缺血性心脏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庆华  方琴  刘渝 《护理研究》2005,19(9):796-797
[目的]探讨心脏电生理改变,即Q -T间期变异昼夜规律及心率变异性与缺血性心脏病的关系。[方法]观察5 5例缺血性心脏病病人(观察组)和5 0例正常成人(对照组)的2 4h心脏电生理改变,监测0 6:0 1~2 2 :0 0和2 2 :0 1~0 6:0 0时段的动态心电图中Q -T间期、Q -T间期变异、Q -T/HR斜率的变化及昼夜规律。[结果]两组心率、Q -T间期、Q -T间期变异、Q -T/HR斜率均呈明显的昼夜规律,两组比较昼夜心率、Q -T间期无统计学意义(P >0 .0 5 ) ;但Q -T间期变异、Q -T/HR斜率有统计学意义(P <0 .0 5 )。[结论]Q -T间期变异、Q -T/HR斜率能反映心室水平的自主神经调节及心室肌本身的状态,对预测室性心律失常及猝死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5.
目的 探讨宫腔粘连分离术后患者妊娠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32例宫腔粘连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通过电话或复诊等方式进行随访,分析患者的年龄,宫腔操作次数,粘连程度,月经改善情况,是否再粘连与妊娠的关系.结果 术后月经有改善的患者有89例,总改善率为67.42%.月经有改善患者的妊娠率高于月经无改善患者的妊娠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生宫腔再粘连的患者的妊娠率高于再次发生IUA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善患者术后月经量及防止再粘连是提高患者术后妊娠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6.
  目的  分析苏州市7~16岁中小学生腺样体肥大发病情况及并发分泌性中耳炎危险因素,为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参考。  方法  整群分层抽取苏州市2015年1月—2019年12月2 986名7~16岁中小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整群分层抽样调查腺样体肥大疑似病例、磁共振检查确诊的方法,分析7~16岁中小学生腺样体肥大流行病学及并发分泌性中耳炎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  中小学生发生腺样体肥大327例,检出率10.95%。2015—2019年中小学生腺样体肥大检出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019年检出率10.95%高于2015年9.20%、2016年9.95%。男生腺样体肥大检出率(12.29%)高于女生(9.48%)(χ2=6.04, P < 0.05)。7~10岁腺样体肥大检出率(15.08%)高于11~16岁中小学生(6.36%)(χ2=57.93, P < 0.05)。327例腺样体肥大中小学生中,合并分泌性中耳炎20例,合并率为6.12%。合并分泌性中耳炎组年龄低于未合并组,腺样体肥大严重程度高于未合并组,血清IL-4、TNF-α、IgA、IgG、IgM高于未合并组(P值均 < 0.05)。腺样体肥大并发分泌性中耳炎与年龄、严重程度、IL-4、IgG、IgM相关(P值均 < 0.05)。  结论  苏州市7~16岁中小学生腺样体肥大发病率较高,与性别、年龄、发病时间及季节有关,且易并发分泌性中耳炎,应引起全社会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7.
方琴 《医疗装备》2021,(6):79-81
目的分析针刺联合艾灸治疗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南昌市洪都中医院收治的80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取宫瘤消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针刺联合艾灸治疗,比较两组症状评分及治疗总有效率。结果试验组子宫不规则出血、盆腔疼痛及贫血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艾灸治疗子宫肌瘤患者的效果显著,可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18.
119.
目的 将人细胞色素P450 1A2(CYP1A2)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检测转基因BMSC协同化疗前药达卡巴嗪(DTIC)对人恶性淋巴瘤细胞株Raji细胞的靶向促凋亡作用,为以间充质干细胞为载体的"基因介导的酶-前药双靶向抗肿瘤策略"提供体外实验依据.方法 从人肝细胞中克隆CYP1A2基因,构建真核表达载体,分离、鉴定并培养BMSC,脂质体法将CYP1A2基因导入BMSC和Raji细胞中,RT-PCR和Westem blot法检测CYP1A2基因的表达,Transwell法检测BMSC的肿瘤靶向性,MTT法检测转基因Raji细胞对DTIC敏感性的改变,Annexin V/PI染色标记法检测转基因BMSC联合DTIC诱导Raji细胞凋亡的作用.结果 成功克隆CYP1A2基因并将构建的真核表达载体转染BMSC和Raji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体外诱导分化结果符合BMSC特性,RT-PCR和Westernblot检测到转基因细胞中CYP1A2表达,Transwell迁移实验证实BMSC有肿瘤趋向性,MTT法检测显示DTIC呈剂量依赖性抑制转CYP1A2基因的Raji细胞生长,而转CYP1A2基因的BMSC细胞对DTIC相对耐受(IC50值分别为1.67 mmol/L和7.53 mmol/L,P<0.01).Armexin V/PI染色法显示CYP1A2能够使细胞在体外代谢DTIC,产生细胞毒效应使肿瘤细胞凋亡,而且具有旁观者效应.结论 CYP1A2可使细胞在体外代谢DTIC产生细胞毒效应.以BMSC为载体的CYP1A2-DTIC酶-前药系统可发挥双靶向抗肿瘤作用,在体外诱导人恶性淋巴瘤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20.
目的:探讨经醛脱氢酶基因(ALDH-3)和多药耐药基因(MDR1)遗传学修饰的人外周血造血干/祖细胞能否同时增强活性环磷酰胺(4-HC)和MDR1基因靶药的抗性。方法:构建同时含ALDH-3和MDR1双耐药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表达质粒G1Na-ALDH3-IRES-MDR1,经电穿孔导入PA317包装细胞,将免疫磁珠分离系统(MACS)分离纯化后的人外周血CD34~ 细胞用含有ALDH-3和MDR1双耐药基因重组病毒的上清感染,用PCR、RT-PCR、Southern blot、Nor-thern blot、ACS和MTT等方法检测外源ALDH-3与MDR1基因在CD34~ 细胞中的转移和表达。结果:用PCR与酶切分析法鉴定了双顺反子逆转录病毒载体构建的正确性,双耐药基因已整合入转染靶细胞中基因组,并获得有效表达,应用集落计数测定基因转导效率为18%。巢式PCR及补救分析均未检测到辅助病毒存在。经双耐药基因修饰的CD34~ 造血干/祖细胞对4-HC的IC_(50)较对照组提高4.5倍,对多药耐药基因靶药(长春新碱和柔红霉素)的IC_(50)较未转染细胞分别高6.6和7.8倍。结论:逆转录病毒载体介导双耐药基因转导外周血造血干/祖细胞高效共表达可降低联合化疗骨髓毒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