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65篇
  免费   149篇
  国内免费   47篇
医药卫生   2661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58篇
  2017年   45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58篇
  2014年   108篇
  2013年   106篇
  2012年   135篇
  2011年   168篇
  2010年   135篇
  2009年   124篇
  2008年   129篇
  2007年   138篇
  2006年   122篇
  2005年   111篇
  2004年   97篇
  2003年   72篇
  2002年   106篇
  2001年   77篇
  2000年   74篇
  1999年   99篇
  1998年   66篇
  1997年   46篇
  1996年   46篇
  1995年   47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2篇
  1963年   1篇
  1960年   4篇
  1959年   3篇
  1958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目的分析影响老年甲状腺癌患者术后产生低钙血症的相关因素。方法老年甲状腺癌手术患者165例,均于术前15 d和术后15 d和术后12 d进行血清钙检测,血清钙<2.25 mmol/L为低钙血症。结果≥65岁年龄组术后出现低钙血症明显高于<65岁年龄组(P<0.05);切除甲状腺病理组织中含有甲状旁腺的患者发生低钙血症明显高于病理组织中未发现甲状旁腺的患者(P<0.05);淋巴结清扫的患者发生低钙血症明显高于淋巴结未清扫患者(P<0.05);甲状腺全切术后发生低钙血症明显高于腺叶加峡部切除术者(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理组织中含有甲状旁腺、手术切除甲状腺组织越大的患者更容易出现术后低钙血症。结论老年甲状腺患者术后容易出现血钙降低现象,低钙的发生与患者年龄、术式及是否误切除甲状旁腺组织关系密切,因此手术前应选择对于甲状腺损害小的术式,尽量避免手术过程中损伤甲状旁腺组织。  相似文献   
82.
目的 通过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筛选诊断肝纤维化的标志物. 方法 入组48例慢性乙型肝炎的肝纤维化患者[其中24例为轻度肝纤维化(S1),另24例为重度(S4)].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PBMCs且进行纯度测定,提取PBMCs蛋白质进行双向电泳分离,并通过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鉴定出差异表达的蛋白质.患者年龄、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比例采用非参数检验分析,患者性别采用x2检验分析,血小板及白细胞数目采用t检验分析. 结果 在纯化的PBMCs中,24例S1和24例S4患者的血小板数目(×109/L)分别为19.268±6.413和19.480±6.538,与临床正常参考值(100 ~ 300)× 109/L相比,血小板数目明显减少,而两组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930).通过双向电泳和LC-MS/MS分析,共鉴定了12个差异蛋白质. 结论 从PBMCs中筛选出的膜突蛋白、辅酶Q脱氢酶铁硫蛋白3等12个蛋白质对肝纤维化具有诊断潜能.这些蛋白质参与了细胞运动、细胞黏附、激酶和转录等重要生物过程,可能与肝纤维化的形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3.
目的 探讨血浆氨基酸浓度诊断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病理状态的效能.方法 148例经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入选本研究.血浆氨基酸浓度测定采用Agilent 1100系列高效液相色谱仪,氨基酸标准品及衍生试剂购自Agilent公司.血浆氨基酸浓度诊断肝组织病理状态的效能评价采用ROC曲线法.结果 根据相关分析和方差分析,血浆谷氨酸、丝氨酸、苏氨酸、酪氨酸、蛋氨酸、精氨酸浓度变化可能对肝组织炎症活动度有诊断意义,其诊断轻度炎症(分级≥G2)和中度炎症(分级≥G3)的ROC曲线下面积的95% CI分别为0.541~0.756、0.512~0.717、0.517~0.719、0.615~0.804、0.535~0.741、0.543~0.756和0.548~0.733、0.635~0.803、0.631~0.801、0.606~0.785、0.523~0.709、0.484~0.671;血浆丝氨酸、酪氨酸浓度可能对肝组织纤维化程度有诊断意义,其诊断显著纤维化(分期≥S2)ROC曲线下面积的95%CI为0.495~0.719、0.477~0.679,诊断严重纤维化(分期≥S3)和肝硬化(分期=S4)ROC曲线下面积的95%CI分别为0.543~0.722、0.548~0.728和0.526~0.733、0.523~0.734.结论 虽然一些血浆氨基酸浓度随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和纤维化程度的增加而出现定向变化,但不能作为诊断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病理状态的稳定和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84.
本研究对根治性近端胃大部切除术后患者使用食管残胃间空肠间置术进行消化道重建,并与近端胃癌全胃切除Roux-en-Y吻合术进行比较,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术后生活质量及营养状况的变化.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选择河南省肿瘤医院普外科2010年10月至2012年4月行根治性近侧胃大部切除食管残胃间空肠间置(观察组)32例、全胃切除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对照组)30例的胃癌患者,其中男46例,女16例;年龄(58±10)岁.术后病理检查结果:观察组:Ⅰa期5例,Ⅰb期9例,Ⅱ期12例,Ⅲa期6例;对照组:Ⅰb期3例,Ⅱ期5例,Ⅲa期10例,Ⅲb期12例.  相似文献   
85.
目的比较胃底贲门癌患者根治性胃切除术后不同消化道重建术式的反流性食管炎发生情况及生活质量。方法前瞻性人组2010年2月至2011年8月间河南省肿瘤医院收治的、拟行根治性胃切除的123例胃底贲门癌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41例,在根治性胃切除术后分别行空肠间置吻合术、食管残胃后壁吻合术及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月行胃排空试验和食管下段pH值测定以评估患者食管反流情况.追踪肝肾功能及血常规变化情况:于术前和术后12月评估患者肝肾功能及生活质量。结果3组患者手术前、后血常规和肝肾功能指标的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空肠间置吻合组、食管残胃后壁吻合组和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组分别有1例(2.4%)、10例(24.4%)和7例(17.1%)患者出现反流性食管炎症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7);分别有1例(2.4%)、7例(17.1%)和8例(19.5%)患者于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检查时发现钡剂反流入食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食管下段pH值分别为6.9±0.2、6.8±0.1和6.9±0.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6)。术后1年,3组患者在整体健康状况、躯体功能、情绪功能、疲劳、恶心呕吐、疼痛症状、便秘及腹泻方面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术前(均P〈0.05);空肠间置吻合组患者在整体健康状况、情绪功能、恶心呕吐、便秘及腹泻方面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优于其他两组(均P〈0.05)。结论近端胃癌患者根治性胃切除术后采用空肠间置吻合术、食管残胃后壁吻合术及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均能够满足消化道重建的需要,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其中空肠间置吻合重建术在减少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的效果更为显著,是比较理想的近端胃癌根治术后消化道重建术式。  相似文献   
86.
目的探讨和总结跖趾关节巨大痛风石的治疗方法、疗效分析。方法对12例第一跖趾关节巨大痛风石患者,在综合治疗基础上,行手术治疗,术后长期监控血尿酸。结果本组12例,全部得到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3.4个月。关节切口Ⅰ期愈合,仅1例切口出现延迟愈合,占8.3%。术后跖趾关节外观和关节功能满意。结论积极的手术治疗是治疗第一跖趾关节巨大痛风石的有效方法,能减少痛风急性发作的次数,改善足的外观、保护足的功能。  相似文献   
87.
目的 探讨儿童滤泡性淋巴瘤(PFL)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发生机制,以提高对PFL的认识和病理诊断水平.方法 患儿,男性,10岁,不明原因右颈部淋巴结肿大(直径1.5 cm),手术切除;结合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及基因重排检测与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对缺乏套细胞区PFL的病理形态发生机制进行探讨.结果 显微镜下淋巴细胞呈弥散增生,可见较多不规则或地图样分布略显浅染的区域,未见套细胞区;组织学呈高级别;PCR-IgH基因重排检测阳性,TCRγ-,EBER原位杂交阴性.结论 缺乏套细胞区的PFL较为少见,病理形态特殊,其发生机制仍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8.
环状嵌顿痔手术前后肛管直肠压力测定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通过对环状嵌顿痔及环状混合痔手术前后与正常人的肛管直肠压力测定对比,为合理采用治疗的方法提供客观的依据。方法:以环状混合痔及环状嵌顿痔为试验组,正常人为对照组。把肛管静息压、直肠静息压及肛管舒张压、肛管最大收缩压列为观察指标,将术前、术后结果与正常人作对比,共观察100例。结果:环状嵌顿痔术前肛管静息压、直肠静息压明显高于正常人,肛管舒张压低于正常人,手术后恢复至正常水平。环状混合痔术前、术后肛管、直肠静息压及肛管舒张压与正常人无显著差异,术前肛管最大收缩压比正常稍低,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结论:经肛管直肠压力测定分析,提示环状嵌顿痔行多区域剥扎注射术加内括约肌松解术是合理的,而环状混合痔不需行内括约肌松解术。  相似文献   
89.
摘要:目的研究高原地区难治性鼻出血的发病特点,为当地开展鼻出血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后藏地区难治性鼻出血患者63例,分析其出血原因,鼻内镜下寻找出血部位并进行治疗。结果后藏地区难治性鼻出血的主要病因为高血压,主要诱因为气候干燥和不良生活习惯;出血部位主要在鼻中隔前端、嗅裂区及鼻中隔上部、下鼻道后穹隆部、中鼻道后末端。结论高原地区难治性鼻出血发病有地域特征性,应结合高原特点开展鼻出血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90.
目的: 探讨采用大转子延长截骨钢丝固定加自体骨屑植骨进行全髋关节置换翻修的临床效果。方法: 自2010年12月至2018年12月,应用大转子延长截骨钢丝固定结合自体骨屑植骨,行全髋关节置换翻修术患者18例,其中男8例,女10例;年龄68~82(78.89±3.32)岁;初次置换术后至翻修时间9~22(16.33±2.93)年。术后定期随访记录患者截骨块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活动时间、髋关节Harris评分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纳入研究的1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6~38(25.78±6.65)个月。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切口长度16~21(18.89±1.32) cm。手术时间105~128(115.44±6.59) min;出血量240~285(267.44±13.77) ml。截骨块愈合时间12~18(15.61±1.75)周;患者完全负重活动时间14~22(17.78±2.53)周。术前髋关节Harris评分(47.11±5.04)分,完全负重活动时髋关节Harris评分(76.39±3.85)分,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82.22±2.7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患者均未发生患肢短缩、感染、切口愈合不良、假体松动及下沉、假体周围骨折等并发症。结论: 在全髋关节置换翻修术时,应用大转子延长截骨钢丝固定结合自体骨屑植骨,能够获得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但需要术者对翻修术前、术中及术后恢复等各个时期做好系统规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