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40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11.
目的制备丹参酮ⅡA包合物,以期增加丹参酮ⅡA的溶解性及稳定性。方法以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为包合材料,采用冷冻干燥法制备注射用丹参酮ⅡA包合物;用差示扫描量热法、红外光谱法及相溶解度法验证包合物的形成;考察注射用丹参酮ⅡA包合物复溶后的pH值、澄清度、渗透压、与稀释剂的配伍稳定性及溶血性等基本性质。结果差示扫描量热法、红外光谱法和相溶解度法充分显示包合物已形成;用注射用水、注射用生理盐水和质量分数为5%的葡萄糖注射液复溶后,溶液的pH值分别为5.31、4.94、4.01,渗透压分别为350、4013、82 mmol.kg-1,澄清度合格;注射用丹参酮ⅡA包合物与3种稀释剂配伍稳定,制剂无溶血。结论所制得的注射用丹参酮ⅡA包合物,制剂性质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版)对注射用制剂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两种介孔二氧化硅(MCM-48和MCM-41)作为西洛他唑(cilostazol,CLT)的载体在改善药物溶出度方面的作用。方法分别采用3种方法制备CLT/MCM-48和CLT/MCM-41固体分散体,以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样品的载药量。以溶出度为评价指标,对载药方法、药物与载体的质量比和固体分散体粒径等因素进行了优化,并应用氮气吸附和低温DSC法分析样品中药物的存在状态。结果当药物与载体质量比为1∶3时,以共沉淀法制备的CLT/MCM-48和CLT/MCM-41样品,经150μm孔径筛处理后,药物的溶出度最高,分别达到78%和85%。与以PEG4000为载体制备的CLT/PEG相比,显示了更加优良的药物溶出的稳定性。氮气吸附结果表明药物已经成功分散于载体孔道中;DSC分析显示,药物极有可能以无定形存在,且介孔孔道对药物向稳定型转变有延缓和阻滞作用。结论 MCM-48和MCM-41作为药物载体制备固体分散体能够不同程度地提高CLT的溶出度。  相似文献   
13.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的制备及对载药与药物溶出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提高水难溶性药物的分散性及溶出度,制备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作为水难溶性药物的载体。方法探索得到简单有效地制备球状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的工艺条件,采用扫描电镜及氮气吸附-脱附等手段分析表征载体的外观形貌,比表面积及孔径分布,并选取水难溶性药物西洛他唑作为模型药物,以溶剂浸渍挥干法载药制得药物固体分散体,采用热分析、氮气吸附-脱附曲线以及溶出度实验研究药物固体分散体的基本性质。结果制得的二氧化硅载体的形貌近球状,粒径大小分布在200~250 nm,载体的比表面积最高可达1 101.54 m2.g-1,孔径分布主要集中在3.0~4.0 nm。载药过程对西洛他唑在载体中的存在形式没有影响,固体分散体中西洛他唑的溶出度得到显著提高,当药物与载体的质量比为1∶3时,药物60 min累计溶出达85%。结论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有望成为水难溶性药物的优良载体。  相似文献   
14.
目的采用纳米分散技术制备非诺贝特胶囊剂,以提高其溶出度及生物利用度。方法用反溶剂沉淀法和高压匀质法制备非诺贝特纳米混悬剂,并通过喷雾干燥将其固化以制备胶囊剂,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和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表征药物在胶囊剂中的存在状态,并测定药物的溶出度及家犬体内的生物利用度。结果非诺贝特以纳米晶体状态分散于胶囊剂中,自制胶囊溶出度为国产胶囊的3倍,相对生物利用度为国产胶囊的(274.5±15.6)%。结论自制非诺贝特胶囊剂可以通过增加非诺贝特的分散度来提高药物的溶出度与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制备复方自乳化半固体珍菊降压胶囊剂,以期提高其主要成分(芦丁和氢氯噻嗪)溶出度及生物利用度。方法通过溶解度实验和绘制伪三元相图的方法进行自乳化处方的筛选,以载药量、载油量及粒径等为指标应用单纯形网格法优化处方;采用熔融法制备半固体胶囊并对该半固体胶囊进行稳定性影响因素考察及药物溶出度测定。结果复方自乳化半固体珍菊降压胶囊剂最优处方为泊洛沙姆188-油酸乙酯-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聚乙二醇400(质量比28.6∶8.4∶44.1∶19.1),该制剂中主要成分芦丁和氢氯噻嗪载药量为128.8、57.7 mg.g-1;60℃、光照下含量明显下降;复方自乳化半固体胶囊剂和市售胶囊剂1 h药物溶出度分别为100%、48.1%。结论所制备的复方自乳化半固体胶囊剂具有载药量高、溶出度好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姜黄素鼻用微乳凝胶剂的制备及性质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制备载药量高、纤毛毒性低、生物黏附性好的姜黄素鼻用制剂,以提高姜黄素脑部生物利用度。方法通过溶解度实验、纤毛毒性试验和三元相图进行微乳处方筛选,以载药量、载油量及粒径等为指标,应用单纯形网格法优化处方;采用直接溶胀法制备微乳凝胶并对该微乳凝胶进行影响因素考察;采用在体法纤毛毒性试验,以中华大蟾蜍的上颚黏膜为模型考察制剂的纤毛毒性;以转篮法测定微乳凝胶剂及混悬凝胶剂中药物释放度。结果姜黄素微乳凝胶剂最优处方为泊洛沙姆188-中碳链三甘酯-聚乙二醇400-水-卡波姆940的质量比为21.7∶5.0∶48.2∶25∶1,最大载药量68.97 mg.g-1;60℃、光照下含量明显下降;制剂组纤毛持续运动时间为生理盐水组的95.14%;微乳凝胶剂和混悬凝胶剂24 h累积药物释放量分别为100%、41.1%。结论所制备的姜黄素微乳凝胶剂具有载药量高、纤毛毒性低、可生物黏附的特点且较混悬剂释放完全,符合鼻用制剂标准。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制备介孔二氧化硅微球,以期提高吲哚美辛的溶出速率。方法以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和普兰尼克三嵌段共聚物P123作为双模板,用软膜板法制备具有介孔孔道的介孔二氧化硅微球药物载体,采用扫描电镜及氮气吸附-脱附手段表征载体形貌、比表面积及孔径分布。用吸附平衡挥干法载药制得吲哚美辛固体分散体,并对该固体分散体的溶出性质进行研究。结果制得的介孔二氧化硅载体由粒径相对均一的球形粒子组成。其粒径主要集中在2~5μm,载体的比表面积为502.87 m2·g2·g(-1),孔容为2.23 cm(-1),孔容为2.23 cm3·g3·g(-1),孔径为23.75 nm。吲哚美辛/介孔二氧化硅固体分散体的药物溶出速率与累积溶出度与吲哚美辛原料药相比均有了显著提高。结论吲哚美辛已高度分散于微球载体中,药物的溶出速率明显加快,为提高吲哚美辛生物利用度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将替米沙坦与介孔硅制备成片剂,并考察片剂的稳定性。方法在处方筛选的基础上,采用粉末直接压片法压制替米沙坦-介孔硅片剂;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药物含量;采用示差扫描量热、X-射线衍射和溶出法考察制剂的晶型稳定性。结果替米沙坦-介孔硅分散体66 g、交联聚乙烯吡咯烷酮30 g、微晶纤维素50 g、甘露醇50 g、硬脂酸镁4 g,混合均匀,压制成1 000片,含量均匀度和溶出度符合要求,在12个月内替米沙坦稳定性良好,且一直以无定型状态存在。结论利用自制介孔硅制备固体分散体,介孔硅的孔道使难溶性药物长期以无定型状态存在,故制剂稳定性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反义核酸药物脂质体给药系统的肝主动靶向性。方法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脂质体,以花青染料荧光标记脂质体,以荧光分光光度法定量分析;利用肝组织的体内冷冻切片和小鼠体内组织分布研究肝靶向性;检测大鼠肝非实质细胞与肝实质细胞的荧光强度(INPC和IPC)。结果主动靶向脂质体在肝脏中的荧光强度明显强于非主动靶向脂质体,相对摄取率(re)为5.64;非主动靶向脂质体的荧光值比(IPC/INPC)为1.16±0.89,主动靶向脂质体的IPC/INPC为8.24±1.37。结论主动靶向脂质体具有良好的肝实质细胞靶向性和肝靶向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制备pH敏感型聚合物瓜耳胶-g-丙烯酰胺-丙烯酸(GG-g-PAAm-AAc,GPAA),并对其结构进行表征。方法采用链引发聚合法制备GPAA;用IR及NMR对GPAA结构进行表征;由元素分析结果计算丙烯酰胺接入率;端基滴定法测定丙烯酸的接入率。以酮洛芬为模型药物,GPAA为骨架材料制备酮洛芬脉冲控释片,采用γ闪烁示踪技术对其体内释药情况进行研究。结果GPAA中丙烯酰胺的接入率为36.4%,丙烯酸的接入率为24.7%;酮洛芬脉冲控释片在胃内基本不释药,进入小肠后,药物逐渐释放,亮点逐渐扩散,7 h药物已释放大部分。结论作者合成的GPAA具有明显的pH敏感性,是一种碱敏感型聚合物,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