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1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6篇
医药卫生   36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51.
评估器官或组织的灌注水平可反映其病理生理变化,是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基础。作为一种新颖的定量血流灌注方法,超声动态评估组织灌注(DTPM)技术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就DTPM技术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2.
目的研究立体定向下开放式手术联合术中皮层脑电图(ECoG)监测治疗颅内钙化灶性癫痫的手术方法、注意事项及效果。方法 21例颅内单发钙化灶引起的癫痫患者(其中主要功能区钙化灶9例),在立体定向仪导向下,开放直视手术,ECoG监测钙化灶周围皮层脑电活动情况,切除钙化灶后再次ECoG监测,确定致痫灶的范围及处理方式。结果所有钙化灶均被顺利切除。钙化灶区域ECoG监测无明显异常5例,表现为阵发性与动脉搏动相一致的单发性棘慢复合波发放9例,表现为明显癫痫样放电7例。单纯钙化灶切除术14例,钙化灶+周边增生组织+致痫皮层切除术4例,钙化灶切除+功能区致痫皮层低功率电凝热灼术3例。术后ECoG监测发现异常放电消失11例,仍残存轻中度痫样放电5例。无严重并发症。随访6个月~8年,EngelⅠ级16例,EngelⅡ级5例,总有效率100%。结论 ECoG监测是立体定向下手术治疗颅内钙化灶性癫痫的重要辅助手段,能够指导术中采取相应的手术方式切除钙化灶,妥善处理致痫灶,避免过多损伤脑皮层。  相似文献   
53.
目的探讨外伤后晚期难治性癫痫的致痫灶精确定位、手术方法及其治疗效果。方法68例外伤后晚期难治性癫痫患者,采用神经影像学、视频脑电图、症状学以及术中皮层脑电图(ECoG)监测等方法综合定位致痫灶。采取单纯脑软化灶切除术治疗11例,脑软化灶+周边致痫皮层切除术治疗31例,脑软化灶+周边致痫皮层切除十功能区致痫皮层低功率电凝热灼术或多处软膜下横切术治疗20例,脑软化灶+周边致痫皮层切除术+胼胝体前部切开术治疗6例;17例同期行颅骨缺损修补术。术后继续正规服用抗癫痫药物。结果60例随访1—7年,EngelⅠ级21例,Ⅱ级32例,Ⅲ级4例,Ⅳ级3例,总有效率88.3%。具有精神症状的患者术后精神症状均明显缓解。出现暂时性轻偏瘫18例,永久性轻偏瘫2例,暂时性失语6例,颅内感染3例。结论手术是治疗外伤后晚期难治性癫痫的有效方法。术前准确定位致痫灶、术中ECoG监测及采取合适的术式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4.
目的 评价采用立体定向联合术中皮层脑电图(ECoG)、神经电生理监测(IOM)治疗功能区皮层下小肿瘤性癫痫的手术方法及效果、并发症. 方法 解放军第153医院神经外科自2006年6月至2011年6月共收治功能区皮层下小肿瘤引起的癫痫患者15例,均在立体定向仪导向下,开放直视手术准确切除肿瘤,ECoG监测定位致痫灶,IOM判断致痫灶与功能区的重叠程度,分别采取切除术、多处软膜下横切术(MST)或皮层低功率电凝热灼术处理致痫灶.总结分析患者的手术方法及疗效. 结果 本组肿瘤全切13例,次全切2例;瘤周致痫灶切除4例,瘤周致痫灶MST或/和皮层低功率电凝热灼术11例;术毕ECoG监测发现痫样放电消失、基本节律大致恢复正常6例,仍残留少量棘波6例,残存较多棘波且基本节律轻到中度异常3例;无严重永久性并发症;随访1~3年,肿瘤原位复发2例,Engel分级Ⅰ级10例,Ⅱ级3例,Ⅲ级2例,总有效率100%.结论 立体定向联合术中ECoG、IOM治疗功能区皮层下小肿瘤性癫痫,能够精准定位并切除肿瘤及处理致痫灶,避免损伤功能区,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55.
目的总结应用外固定架及封闭式负压引流联合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治疗胫、腓骨开放骨折合并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 2008年6月~2009年6月,胫、腓骨开放骨折18例,患者均行骨折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清创后创面范围为5 cm×4 cm~12 cm×9 cm。均采用积极清创后平均16 d VSD治疗,待创面肉芽组织新鲜、感染控制后,采用大小为6 cm×5 cm~13 cm×8 cm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创面。结果皮瓣术后1例出现皮瓣远端皮缘坏死,1例术后3 d皮瓣因蒂部缝合过紧压迫出现静脉回流不良,均经对症处理后成活,其余皮瓣顺利成活,切口Ⅰ期愈合。皮瓣与周围皮肤色泽相似,无臃肿,质地佳。术后皮瓣受力处无破溃,无骨髓炎复发。结论应用外固定架及封闭式负压引流联合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是治疗三度小腿骨折合并皮肤软组织碾挫缺损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6.
背景与目的:外泌体是介导肿瘤微环境中肿瘤细胞与受体细胞间相互作用的重要信使。然而,细胞外泌体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在脑胶质瘤干细胞(glioma stem cell,GSC)和脑胶质瘤细胞的细胞间通信中的作用尚不清楚。本研究探究外泌体衍生的lncRNA对脑胶质瘤增殖、迁移、侵袭和干细胞特性的影响。方法:从中国脑胶质瘤基因组图谱(the Chinese Glioma Genome Atlas,CGGA)和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下载包含低级别脑胶质瘤(low-grade glioma,LGG)和高级别脑胶质瘤(high-grade glioma,HGG)lncRNA表达数据的数据集,识别LGG和HGG组织之间的差异表达lncRNA(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lncRNA,DelncRNA),并分析HOXA-AS2水平与胶质瘤患者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之间的关系。从人胶质瘤细胞系SHG44中分离GSC,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133+富集的细胞,再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干细胞相关蛋白(CD133、SOX2和OCT4)的表达水平。提取和识别SHG44-GSC衍生的外泌体,并用PKH26细胞膜染料进行荧光标记;再将转染了Cy3标记HOXA-AS2的SHG44-GSC与SHG44细胞进行间接共培养;后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FQ-PCR)检测SHG44-GSC和SHG44-GSC衍生外泌体中HOXA-AS2的水平。使用pLVX-IRES-PURO HOXA-AS2慢病毒质粒和含靶向HOXA-AS2质粒的慢病毒shRNA进行慢病毒转染。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ell counting kit-8,CCK-8)和transwell实验检测SHG44-GSC衍生的外泌体HOXA-AS2对SHG44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HOXA-AS2在胶质瘤中呈现高表达,且与患者较差的OS相关(P<0.01)。SHG44-GSC中CD133+细胞比例明显高于SHG44细胞(P<0.000 1),SHG44-GSC中干细胞相关蛋白(CD133、SOX2和OCT4)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亲代SHG44细胞(P<0.000 1),并且SHG44-GSC中HOXA-AS2水平显著升高(P<0.000 1)。PKH26标记的外泌体被SHG44细胞吸收,且SHG44细胞中可观察到Cy3标记的HOXA-AS2;HOXA-AS2 OE转染的SHG44-GSC细胞(SHG44-GSC/HOXA-AS2 OE)和SHG44-GSC/HOXA-AS2 OE衍生的外泌体(SHG44-GSC/HOXA-AS2 OE-Exo)中HOXA-AS2水平显著升高(P<0.01),在与SHG44-GSC/HOXA-AS2 OE细胞共培养的SHG44细胞中HOXA-AS2水平显著升高(P<0.01)。SHG44-GSC/HOXA-AS2 OE-Exo可显著促进SHG44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结论:来自SHG44-GSC的外泌体HOXA-AS2能显著促进胶质瘤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和干细胞特性,提示HOXA-AS2可能是脑胶质瘤潜在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57.
周国庆  刘明辉 《当代医学》2014,(35):156-157
目的探究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综合治疗方法与效果。方法将90例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平均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n=45),2组均给予止咳、退热、解痉、化痰等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利巴韦林注射液联合氯化钠注射液给予静脉滴注,感染患者在上述基础上采用头孢唑林钠联合氯化钠注射液或者氯化钠注射液给予静脉滴注。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清肺泄热饮根据患者症状给予临床治疗,对比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和试验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2.22%、95.56%,试验组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中西医综合疗法对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疾病进行治疗,临床疗效好,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58.
目的探讨CEUS引导下穿刺活检对前纵隔淋巴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CEUS和常规超声引导穿刺的各36例前纵隔淋巴瘤患者资料。比较CEUS引导组和常规超声引导组的取材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CEUS引导下前纵隔肿块取材成功率为100%(36/36),其中非霍奇金淋巴瘤(NHL)26例,霍奇金淋巴瘤(HL)10例;36例患者,共穿刺取材60例次,并发症发生率为11.11%(4/36)。常规超声引导下前纵隔淋巴瘤取材成功率为88.89%(32/36),其中NHL 22例,HL 14例,共穿刺取材91例次,并发症发生率为41.67%(15/36)。2组取材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235、8.651,P=0.040、0.003)。结论 CEUS可反映纵隔淋巴瘤的内部的微循环情况,更好地指导靶向穿刺活检,提高穿刺取材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59.
背景与目的肺类癌(pulmonary carcinoid, PC)是一种发病率极低的肺部原发性恶性肿瘤,临床预后与其病理特征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检测分析PC组织中PD-1(programmed death-1)和PD-L1(programmed death ligand-1)的表达情况及其与类癌患者临床病理生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了20例PC石蜡包埋组织标本中PD-1和PD-L1的蛋白表达情况;应用Hscore(HS)评分系统(0-300)对肿瘤组织中PD-L1和PD-1的表达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 PD-1和PD-L1在PC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0%(8/20)和45%(9/20)。其中,在吸烟PC患者中,PD-1的阳性表达率为63.64%,明显高于不吸烟的患者(11.11%, P<0.05);PD-1与PD-L1的阳性表达与类癌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理类型、临床分期以及有无转移均无明显的相关性(P>0.05)。结论 PD-1和PD-L1的表达在40%左右的PC患者中呈阳性。其中,吸烟类癌患者肿瘤组织中PD-1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不吸烟患者。这些结果提示PD-1和PD-L1的阳性表达可能与PC的发生、发展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0.
目的 探讨术中彩超在胆总管下段结石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腔内探头对20例胆总管下段结石的患者进行术中彩超检查,并与术前体表超声进行比较。结果 术中彩超胆总管下段结石显示率明显高于术前体表超声。结论 术中彩超显示胆总管下段结石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