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2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175篇
医药卫生   1195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76篇
  2009年   72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75篇
  2004年   122篇
  2003年   97篇
  2002年   51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采用问卷调查结合访谈形式,对贵州省主要医疗机构的的科研人员进行查新咨询信息利用状况及影响因素的调查,指出影响查新报告利用的相关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对策,以提高医学科研人员对查新报告的利用,提升查新服务水平,更好地为科研工作服务。  相似文献   
22.
动态·信息     
现将我们在DM教育方面的工作、体会介绍如下. 1 做法 ①订购、印发DM教育宣传材料:材料包括基本知识、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胰岛素治疗、并发症治疗和最新治疗进展等教育刊物、资料,并链接相关科室、专家、护理介绍.②充分体现亲情式DM教育:DM是常见的身心性疾病,因此DM教育工作应体现人文关怀精神.应有较强的针对性,能够提供实质性帮助.  相似文献   
23.
0 引言Shvarts et al 报告了一种与 p53蛋白结合蛋白的新基因,命名为 MDMX,与 MDM2蛋白在一级结构上具有同源性,特别是在 p53蛋白结合域更是如此.另外,MDM2羧基末端的金属结合域在 MDMX 分子中也是高度保守的.MDMX 蛋白又称为 MDM4,是 p53的一种结合蛋白,是 p53蛋白的负调节因子.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感染对感染的肝细胞的信号转导产生显著影响,部分是通过对 MDM4/MDMX 的调节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24.
目的 应用抑制性消减杂交 (SSH)技术及生物信息学 (bioinformatics)技术筛选并克隆乙型肝炎病毒 (HBV)DNA聚合酶(DNAPolymerase)逆转录酶 (RT)区蛋白的反式调节新型靶基因 ,进一步阐明HBV感染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方法 以HBVDNA聚合酶RT基因的表达质粒pcDNA3 1( -) RT转染HepG2细胞 ,以空载体pcDNA3 1( -)为平行对照 ,提取mRNA并进行SSH分析。并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 ,结合生物信息学技术 ,克隆RT反式调节作用的新的靶基因。结果 对于所获基因片段序列分析表明 ,其中之一为新型基因片段。从HepG2细胞提取总RNA ,以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 (RT PCR)技术扩增获得该新基因的全长序列 ,并测序证实 ,因其可以被HBVDNA聚合酶逆转录酶RT反式激活 ,故命名为DNA多聚酶反式激活蛋白 1(DNAPTP1) ,已在GenBank中注册 ,注册号 :AY45 0 3 89。DNAPTP1基因的编码序列全长为 43 5个核苷酸 (nt) ,编码产物由 14 4个氨基酸残基 (aa)组成。结论 HBVDNA聚合酶逆转录酶RT在HBV进入宿主细胞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最近的研究表明RT蛋白还具有反式激活的作用 ,上调宿主细胞某些基因的表达 ,从而改变宿主正常的免疫应答水平 ,引起病变。逆转录酶RT反式激活新靶基因的发现 ,为进一步研究RT蛋白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和探索新型治疗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CV)核心蛋白反式激活基因TAHCCP1编码蛋白对NS3TP6启动子转录活性的调节。方法以我室前期克隆的TAHCCP1基因表达谱芯片结果为基础,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确定NS3TP6基因的启动子区域(NS3TP6-p),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并克隆至真核报告载体pCAT3-basic中,构建重组报告质粒pCAT3-NS3TP6-p;以该质粒单独或与pcDNA3.1(-)-TAHCCP1共转染肝癌细胞系HepG2细胞,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氯霉素乙酰转移酶(CAT)的表达活性;观察细胞中表达的TAHCCP1蛋白对NS3TP6启动子转录活性的调节。结果构建的重组表达载体pCAT3-NS3TP6-P在HepG2细胞中能够启动报告基因CAT表达,表明克隆的NS3TP6启动子有指导下游基因转录表达的活性;共转染实验中pCAT3-NS3TP6-p与pcDNA3.1(-)-TAHCCP1组CAT的表达活性是对照组的3.1倍,说明TAHCCP1蛋白能够在转录水平反式激活NS3TP6基因启动子活性。结论本实验验证了基因芯片的实验结果准确性,进一步完善了新基因TAHCCP1的生物学功能,为深入理解HCV核心蛋白的反式激活调节机制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26.
基因芯片技术在肝炎病毒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18,他引:11  
0 引言基因芯片(gene chip)也称为DNA微距阵(DNA microarray)、DNA芯片(DNA chip)等,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项前沿生物技术。他是指将大量靶基因或寡核苷酸片段有序地高密度地排列固定于玻片、硅片等固相载体上,然后与待测的标记样品的基因按碱基互补配对原理进行杂交,通过激光共聚焦荧光检测系统等对芯片进行扫描,再经计算机软件处理,从而获取大量生命信息。该技术可以将极其大量的探针同时固定于支持物上,所以一次可以对大量的生物分子进行检测分析,从而解决了传统核酸  相似文献   
27.
目的筛选与克隆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大蛋白(LHBs)的下调基因,以阐明HBV感染相关性疾病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应用常规分子生物学方法,克隆LHBs基因,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LHBs.将pcDNA3.1(-)-LHBs与pCAT3-promoter共转染肝癌细胞系HepG2,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氯霉素乙酰转移酶(CAT)的表达活性.分别以pcDNA3.1(-)-LHBs以及pcDNA3.1(-)转染HepG2细胞,提取mRNA并逆转录为cDNA,来源于pcDNA3.1(-)-LHBs转染细胞的cDNA为驱动(driver),来源于pcDNA3.1(-)的cDNA为测试(tester),进行抑制性消减杂交分析,构建cDNA消减文库,并转染大肠杆菌进行文库扩增,随机挑选克隆进行测序及同源性分析.结果 ①成功构建pcDNA3.1(-)-LHBs真核表达载体;②pcDNA3.1(-)-LHBs与pCAT3-promoter共转染HepG2细胞的CAT表达活性较对照组的活性明显下降(P<0.01),抑制率达93.9%;③成功构建人LHBs下调基因的cDNA消减文库.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获得14种编码基因.结论 LHBs是HBV基因组编码的一种反式调节因子,可以下调SV40早期启动子的活性.筛选到的LHBs下调的cDNA全长序列,包括与抗氧化防御、细胞生长调节、免疫及细胞凋亡密切相关的蛋白编码基因,以此可以推测LHBs存在的调控机制以及HBV的致病(癌)机制.  相似文献   
28.
目的 观察补血益母丸对哺乳期的亲代母鼠及子代生长发育的影响,探讨其安全性。方法 妊娠大鼠100只,随机分为4组,即对照组(去离子水)和补血益母丸低、中、高剂量(3.8、11.4、34.2 g生药/kg)组,每组25只。F0母鼠于哺乳期第0天开始ig给药,连续给药至哺乳期结束,每日l次。F0母鼠观察一般状况、体质量、摄食量、分娩及哺乳情况;F1代大鼠观察仔鼠的外观、体质量、生理发育、神经反射、行为及生殖功能等。结果 未发现补血益母丸对F0母鼠哺乳期以及胚胎和F1代大鼠生长发育有明显毒性和干扰作用。结论 补血益母丸对F0代母鼠哺乳期及F1子代均无明显毒性,未见毒性反应的剂量(NOAEL)为34.2 g生药/kg,相当于临床人用剂量的53倍。  相似文献   
29.
目的 探索阿霉素不同的给药剂量和注射次数对模型的影响,确定阿霉素肾病大鼠模型的最佳造模条件。方法 54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及模型A、B、C、D、E、F 7组,对照组于造模第1天尾iv生理盐水;模型A、B、C组于造模第1天分别尾iv阿霉素5.5、6.0、6.5 mg/kg;分别于造模第1、8天,模型D组尾iv阿霉素4.0、2.0 mg/kg,模型E组尾iv阿霉素4.0、2.5 mg/kg,模型F组尾iv阿霉素4.0、3.5 mg/kg。观察注射阿霉素后大鼠的一般状态、体质量、摄食量;于造模第4周末麻醉并处死大鼠,生化自动分析仪检测尿白蛋白/尿肌酐比值(ACR)、血清生化指标;HE染色观察肾脏组织形态学改变。结果 造模后,模型组大部分出现脱毛、腹泻、摄食量减少、体质量增长缓慢等症状。与对照组比较,各模型组于给药第1周ACR开始升高,且模型C、E、F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单次造模组于第3周达峰,并于造模第4周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回调,而分次模型组呈现出持续稳定增长,于第4周达峰。除F组尿素氮(BUN)高于对照组外,各模型组BUN、肌酐(CREA)、总蛋白(TP)、白蛋白(ALB)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大部分模型组总胆固醇(TC)和三酰甘油(TG)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0.01)。病理切片显示,各模型组肾小球和肾小管出现不同程度损伤,且随造模剂量上升病变加重。结论 经改良间隔1周2次重复尾iv阿霉素可以高效、成功地建立阿霉素肾病大鼠模型,较其他造模组肾功能及病理改变更为典型、稳定,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30.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distribution and amount of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 infection in gastric mucosa from untreated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AIDS) patients and 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 (HAART) treated patients.Methods Thirty-five AIDS patients (14 untreated patients and 21 patients receiving HAART) and 10 HIV-1 seronegative patients with gastrointestinal symptoms were enrolled and examined by upper endoscopy.The labeled HIV-1 double-stranded cDNA probe was a PCR product corresponding to the LTR and gag gene of the HIV-1 genome.HIV in gastric mucosal tissues from AIDS patients was detected using in situ hybridization (ISH) and compared with that in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PBMC).Results ① No obvious character was found in gastrointestinal symptoms,endoscopy examination and pathology results of AIDS patients.② The expression of HIV gene was mainly detected in the gastric mucosal mononuclear cell (MMC).Other cells were also observed with HIV expression including mucosal epithelial cells,gland epithelial cells and interstitial cells.③There was no difference in HIV expression between sinus ventriculi and gastric body.④ HIV gene expression from AIDS patients was (1.97±3.25)% in gastric mucosa,no difference in HIV gene expression between two groups (P>0.05).⑤ HIV gene expression in PBMC smear from AIDS patients was (12.38 ± 9.17)%.HIV expreesion in PBMC from patients who had received HAART for 1-4 years were markedly lower than that from patients who had not received HAART (P<0.05).Conclusions The gastric mueosa is one of HIV infected sites.The potential effect of HAART on the decrease of HIV infected cells in gastric mucosa was unsatisfacto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