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6篇
工业技术   15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公司科协在为企业服务的工作中,要以技术创新为主要内容,深入开展“讲理想、比贡献、爱建设”活动。始终坚持把企业的中心工作作为科协的中心工作,把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难题和科技人员最关心的问题作为工作的切入点。在实施“金桥工程”、“厂会协作”工作中发挥科协的智力优势和网络优势,为企业的两个文明建设做出了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32.
为了进一步提高中碳贝氏体钢的强塑性能,研究残余奥氏体的形态及分布对中碳贝氏体钢强塑积的影响。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测试技术对不同试样的显微组织进行观测对比,利用X射线衍射测试技术(XRD)对试样的组织含量进行检测,利用拉伸试验对试样的力学性能进行检测。结果表明,Al部分取代Si能够加速贝氏体相变过程,有效细化贝氏体板条尺寸和残余奥氏体尺寸,提升残余奥氏体中的碳含量,促使形成更稳定的尺寸更小的薄膜状残余奥氏体,推迟试样颈缩的发生,试样伸长率有大幅度的提升。其中,300 ℃等温淬火8 h工艺条件下,0.26Si-1.1Al试样的强塑积提升至30 GPa·%级别。  相似文献   
33.
根据超低碳微合金化的成分设计意图,采用控制轧制和控制冷却工艺得到细化的贝氏体组织,利用光学显微镜、FE-SEM和TEM对各类微观组织和析出物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700MPa级超低碳贝氏体厚钢板为细小均匀的粒状贝氏体和少量针状铁素体与多边形铁素体的复合组织,其屈服强度不小于580MPa,抗拉强度不小于700MPa,低温冲击韧性为-20℃,Akv不小于150J。钢板具有强度高、韧性好和焊接性能良好的特点,其强度和韧性的良好匹配主要是由于在粒状贝氏体相变前形成了少量的针状铁素体分割奥氏体晶粒,从而细化了最终的复合组织。  相似文献   
34.
概述了轴承钢球化退火在轴承生产中的作用,分析了珠光体由片层状转变为颗粒状的变化规律,讨论了片层渗碳体的打断、短棒状向颗粒状转变以及颗粒状熟化长大的热力学机制。结果认为珠光体球化工艺的不足,一是存在碳化物分布不均匀、尺寸大小存在差异等问题;二是退火工艺固定化、格式化等问题,未能适应轴承钢的发展;三是球化退火后的组织检验粗糙化、不够细致。球化工艺的发展趋势,一是要在轧钢或锻压生产阶段通过引入塑性变形或增大冷却过冷度等方法来保证片层组织更加均匀、细化,无网状渗碳体;二是要开发新的球化工艺,例如在有可能的条件内引入电场、磁场以及高温高压应力场等方法来改善球化工艺;三是要将球化组织的定量化检验标准化。  相似文献   
35.
摘要:设计了2种不同Nb含量的高碳珠光体钢(0.025Nb和Free -Nb),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显微镜、透射电镜和硬度测试仪对两种试验钢珠光体球化前后的显微组织进行了观察和球化后的硬度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Nb元素可以细化高碳珠光体钢的片层间距,相同条件下具有更多的铁素体 渗碳体界面,在球化退火的第一阶段提供大量的位错和亚晶界使片状珠光体快速熔断,同时也给第二阶段碳的扩散提供高速扩散通道;细小的片层间距缩短了碳和合金元素的扩散距离,使球化转变速度加快,促进了高碳珠光体的球化。Nb元素的添加获得了细小片层间距以及更多的合金碳化物使试验钢的初始硬度偏高,球化退火前4h硬度值下降幅度较大,球化退火4h后对试验钢硬度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36.
郑花  胡锋  柯睿  吴开明 《金属热处理》2020,45(9):203-209
对Si含量分别为0.3%和1.5%(质量分数)的中碳试验钢进行低温贝氏体热处理,研究了Si对贝氏体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Si含量的试验钢的微观组织有较大的差别,其中0.3%Si试样的显微组织主要为贝氏体铁素体束,M/A岛以及大量的渗碳体析出,1.5%Si试样的显微组织主要为贝氏体铁素体束和M/A岛。1.5%Si试样的硬度和冲击性能较0.3%Si试样高,高的硬度主要是固溶强化和细晶强化的作用;高的冲击韧性主要是添加的适量Si可以抑制渗碳体的析出,从而提高残留奥氏体的体积分数及其碳含量,进而产生较为明显的TRIP效应。  相似文献   
37.
采用高碳和中碳低温贝氏体转变工艺(0.95C钢为200℃等温10 d,0.30C钢为320℃等温1 d)研究了残留奥氏体对微纳结构钢塑韧性的影响,对不同试样的显微组织、各相体积分数、伸长率和冲击韧性进行观察、检测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中碳钢贝氏体转变的塑韧性明显高于高碳钢贝氏体转变,主要原因是中碳钢贝氏体转变中存在一定的亚微米级薄膜状残留奥氏体,在拉伸或冲击过程中引起的残留奥氏体的塑性变形,使断裂的能量增加,可以显著提高样品的塑韧性。  相似文献   
38.
对中温压力容器钢12Cr2Mo1R进行最小模拟焊后热处理,并应用阶梯冷却实验对其焊后回火脆性进行了评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在-78~20℃内,试样冲击断口形貌均为韧窝特征,冲击功值高于54 J,中温压力容器钢12Cr2Mo1R焊后具有优良的抗回火脆性,这是因为其含P极低,同时含有较高的Mo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P在晶界的偏聚。  相似文献   
39.
为揭示精洗工艺条件对羽绒材料洗后性能影响的作用机制,以初洗后羽绒材料作为实验对象,系统探究了精洗阶段中不同水温、浴比、主洗时间、洗涤转速、漂洗次数、洗涤剂用量与羽绒材料洗后各项性能的关系。研究发现:影响羽绒材料洗后清洁度的主要因素依次为水温、洗涤剂用量、主洗转速、洗涤时间,而主洗浴比、漂洗浴比、漂洗转速、漂洗次数对其影响相对较小;精洗工艺条件对羽绒材料蓬松度的影响不大,但过长的洗涤时间和过大的洗涤转速会使清洗后的羽绒材料蓬松度下降;精洗工艺对羽绒材料洗后残脂率和耗氧量的影响趋势相同,即影响羽绒材料洗后残脂率和耗氧量的主要因素依次均为水温、洗涤剂用量、主洗时间、主洗转速,而漂洗次数、主洗浴比、漂洗浴比、主洗转速的影响相对较小;影响羽绒材料洗后气味的主要因素依次为洗涤剂用量、漂洗次数、浴比(主洗浴比和漂洗浴比)、水温,而洗涤转速、主洗时间、漂洗转速的影响相对较小。研究结果可为羽绒厂家研发高效绿色清洁工艺提供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0.
为了给不同类型耐磨钢的实际使用环境提供可靠试验依据,研究不同微观组织的磨损性能和机理,分别在低载荷2 J和高载荷5 J下测试NM500马氏体钢和10Mn奥氏体钢的冲击磨损性能。NM500马氏体耐磨钢以板条状马氏体为主,板条内部存在高密度位错亚结构,同时存在少量残余奥氏体和一些棒状碳化物(TiC);奥氏体10Mn耐磨钢以奥氏体为主,还有少量马氏体和碳化物(NbC、VC)。结果表明,在低冲击载荷(2 J)下,NM500耐磨性高于10Mn钢(160 min的磨损量分别为109和181 mg),归因于NM500比10Mn钢具有更高的硬度,磨料对表面的破坏更小;在高冲击载荷(5 J)下,磨损初期,NM500耐磨性高于10Mn钢(120 min的磨损量分别为140和145 mg),但长时间磨损,NM500耐磨性低于10Mn钢(160 min的磨损量分别为222和173 mg),归因于10Mn钢发生了充分加工硬化,具有更优异的耐磨性。10Mn钢磨损后亚表面微观形貌中存在大量的高密度位错、形变孪晶、应变马氏体,优异的加工硬化能力使10Mn在5 J冲击载荷下更耐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