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94篇
  免费   680篇
  国内免费   339篇
医药卫生   7813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98篇
  2022年   213篇
  2021年   285篇
  2020年   234篇
  2019年   142篇
  2018年   140篇
  2017年   211篇
  2016年   165篇
  2015年   292篇
  2014年   355篇
  2013年   410篇
  2012年   633篇
  2011年   651篇
  2010年   658篇
  2009年   576篇
  2008年   563篇
  2007年   499篇
  2006年   388篇
  2005年   329篇
  2004年   249篇
  2003年   190篇
  2002年   137篇
  2001年   130篇
  2000年   99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2年   1篇
  1968年   1篇
  196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 探讨硫酸镁对SD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 4 0只大鼠随机分成模型对照组、硫酸镁治疗组、亚低温治疗组、硫酸镁联合亚低温治疗组。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通过计算大鼠神经功能缺陷评分 ,测量脑梗死体积 ,观察神经元超微结构改变 ,评定硫酸镁联合亚低温治疗作用。结果各治疗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及脑梗死体积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联合治疗组大鼠明显低于对照组 (P<0 0 1) ;联合治疗组神经元超微结构改变轻微。结论 硫酸镁联合亚低温治疗对大鼠局灶脑缺血有明显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2.
雌激素上调LRP16基因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目的:鉴定LRP16基因的表达调控途径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对LRP16基因进行启动子序列顺式作用元件和信息学角度的SAGE(serial analysis of gene expression)谱分析,提示雌激素对其可能具有转录调控作用。为证实这一作用,构建了LRP16基因启动子序列(2.6kb)调控的荧光素酶报告子(pS0),并与雌激素受体α和β(ERα,ERβ)真核表达载体共转染COS-7和MCF-7细胞,加入雌二醇(β-E2)培养,lueiferase assay方法测定相对荧光素酶活性。结果:报告子pS0与ERα真核表达载体共转染细胞的相对荧光素酶活性较非共转染组及pS0/ERβ表达载体共转染组显著升高,并且在两种细胞中的升高幅度接近。结论:LRP16是受雌激素调控的一个新识别的靶基因,具体调控途径由雌激素变构激活的ERα直接介导,其临床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讨体轴发育抑制因子(Axin1)调节骨骼肌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T4)蛋白表达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利用RNAi干扰的Axin1腺病毒(Ad-siAxin1)感染C2C12小鼠骨骼肌细胞敲低Axin1,荧光显微镜和MTS实验明确Ad-siAxin1最佳感染浓度和时间。分别用携带绿色荧光蛋白的腺病毒(Ad-GFP)、Ad-siAxin1、载体质粒(vector)和Axin1质粒转染C2C12小鼠骨骼肌细胞敲低或过表达Axin1蛋白,Western印迹检测Axin1、端锚聚合酶蛋白(TNKS)和GLUT4蛋白水平。结果:荧光显微镜和MTS实验结果显示,在C2C12小鼠骨骼肌细胞中Ad-siAxin1作用的最佳浓度和时间分别为160μL和48 h。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与Ad-GFP组相比,Ad-siAxin1组中Axin1蛋白降低(t=6.746,P<0.01)。Ad-siAxin1组TNKS蛋白水平降低(t=4.019,P<0.05),GLUT4蛋白水平下调(t=3.248,P<0.05)。与vector组相比,转染Axin1质粒后,Axin1蛋白水平上...  相似文献   
44.
目的 探讨胃癌根治术术后肺部并发症(PPCs)的相关危险因素,为PPCs的个体化防治提供相应的对策。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3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普通外科443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胃癌根治术PPCs的危险因素。 结果 443例胃癌根治术PPCs的发生率为18.1%(80/443),其中肺部感染的发生率为12.4%(55/443),胸腔积液的发生率为11.7%(52/443),发生PPCs较未发生PPCs住院时间延长。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OR=0.42495%CI: 0.241~0.746)、糖尿病史(OR=0.31895%CI: 0.146~0.693)、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VV)(%)<85%(OR=0.50995%CI: 0.297~0.874)、术中失血量≥200 mL(OR=0.49695%CI: 0.276~0.797)和术后吻合口并发症(OR=4.03895%CI: 1.250~13.049)是胃癌根治术发生PPCs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对于年龄≥60岁、糖尿病史、MVV(%)<85%、术中失血量≥200 mL、术后吻合口并发症的胃癌患者,应注意预防PPCs的发生。  相似文献   
45.
A set of three cubic one-litre phantoms containing spherical simulated lesions was produced for use in comparing lesion detection performance of different elastography systems. The materials employed are known to be stable in heterogeneous configurations regarding geometry and elastic contrast identical with (storage modulus of lesion material) / (storage modulus of background material), and regarding ultrasound and NMR properties. The materials mimic soft tissues in terms of elastic, ultrasound and NMR properties. Each phantom has only one value of elastic contrast (3.3, 4.6 or 5.5) and contains arrays of 1.6 mm, 2 mm, 3 mm and 4 mm diameter spherical simulated lesions. All the spheres of a given diameter are arranged in a regular array with coplanar centres. Elastograms of an array made with ultrasound allow determination of the depth range over which lesions of that diameter and elastic contrast can be detected. Two phantoms are made from agar-plus-gelatin-based materials, and one is made from oil-in-gelatin dispersions. The methods for producing the phantoms are described in detail. Lesion detection performances for two ultrasound systems, both operating at about 7.5 MHz and focused at about 5 cm, were quantified with distinctions between the two systems demonstrated. Neither system was capable of detecting any of the 1.6 mm lesions. Phantoms such as these should be useful in research labs that are refining hardware and/or software for elastography.  相似文献   
46.
目的:研究汉滩病毒(HTNV)G1蛋白胞质区ITAM样基序与Syk的细胞内相互作用。方法:构建用于研究Syk和G1ITAM样基序之间相互作用的哺乳动物细胞双杂交系统,验证G1ITAM样基序与Syk之间是否存在细胞内相互作用。结果:哺乳动物细胞双杂交分析证实G1ITAM样基序在哺乳动物细胞内可以与Syk相互作用;而突变体分析表明,这种相互作用依赖于该基序中两个高度保守的酪氨酸残基的存在。结论:HTNVG1蛋白胞质区高度保守ITAM样基序在体外和哺乳动物细胞内可以与Syk相互作用,为进一步探讨G1蛋白ITAM样基序在HFRS免疫信号传递中的作用及其与血管内皮损伤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7.
血清内皮素-1作为早期放射性肺损伤标志物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内皮素-1(ET-1)作为一种早期放射性肺损伤诊断及病情变化的血清学标志物的可能性。方法:将19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组)和实验组,即:放射组(R组)、氟代他汀(Flu)干预组(Flu组)、维甲酸干预组(Ra组)及地塞米松(Dex)干预组(Dex组)。实验组大鼠麻醉固定后,用直线加速器全胸照射15Gy1次,剂量率为2Gy/min,距离为1m。从照射后次日开始,Flu组经胃灌服Flu(20mg·kg-1·d-1),Ra组灌服Ra(20mg·kg-1·d-1),Dex组灌服Dex(3.33mg·kg-1·d-1),C及R组均灌服等量的生理盐水。各组分别于照射后5、15、30、60d,将大鼠分批断头或经心内穿刺取血,分离血清;同时切取肺组织,用放射测定法(RIA)分别测定ET1,层黏连蛋白(LN)及透明质酸(HA)的水平;同时观察肺部的病理变化。结果:与C组相比较,R组大鼠血清ET-1的水平于照射后第5天开始升高(P<0.05),尔后随着放射性肺损伤的加重逐渐升高,于照射后60d检测达高峰。R组大鼠血清LN的水平于照射后30d开始升高,HA于照射后60d开始升高。R组大鼠血清ET-1水平的升高明显早于其他各组,且同放射性肺损伤的病理变化的程度相关。结论:血清ET-1可作为放射性肺损伤早期诊断及动态监测病情变化的一种标志物。  相似文献   
48.
目的:构建全长人IL-1β真核表达载体,转染H7402肝癌细胞,分析对其NK细胞杀伤敏感性的影响。方法:RT-PCR法扩增人IL-1β基因全长编码序列,经T-A克隆,构建pIRES2-EGFP-IL-1β重组表达载体,采用阳离子聚合物jetPEI的方法转染H7402肝癌细胞,G418筛选获得稳定表达的细胞克隆,RT-PCR分析IL-1β的表达水平,MTT方法分析转染前后NK细胞对肝癌细胞杀伤活性的变化。结果:从LPS处理的人外周PBMCs总RNA中扩增出IL-1β(大小约829 bp),先构建pMD18-IL-1β克隆载体,DNA序列鉴定正确后,利用Pfu DNA聚合酶将IL-1β基因亚克隆到pIRES2-EGFP中,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IRES2-EGFP-IL-1β,经PCR、限制性酶谱分析(BamHⅠ和EcoRⅠ)和DNA序列测定正确后,将其转染H7402肝癌细胞,G418筛选获得稳定表达IL-1β的细胞,与转染空载体的细胞相比,该细胞对NK-92细胞杀伤的敏感性显著降低,效靶比10∶1时下降了约30%。结论:促炎性细胞因子IL-1β能够显著增强肝癌细胞对NK细胞杀伤的抵抗性,可能是导致肝癌细胞发生天然免疫逃逸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49.
50.
目的 构建FLK1265-2493与C3d3融合基因真核表达质粒,并在体外进行表达和鉴定。方法采用PCR技术扩增FLK1265—2493片段,将该片段插入到pMDT-18载体中后,亚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SG.SS.C3d3.YL,构建FLD1265-2493与C3d3融合基因表达质粒。经限制性酶切鉴定和DNA序列测定结果证实后,将重组质粒pSG.SS.FLK1265—2493.C3d3.YL转染Hela细胞,检测其体外表达。结果免疫印迹和免疫细胞化学分析结果分别表明转染细胞上清液和胞浆内均有目的分子的存在。结论构建的DNA疫苗可在真核细胞内正确表达,这为进一步的动物实验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