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5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4篇
医药卫生   25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目的:总结右心室肿瘤的手术治疗经验。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7月至2016年12月共20例进行右心室肿瘤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男性13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35.9±22.5(岁),良性肿瘤19例,恶性肿瘤1例,心内膜肿瘤14例,心肌间肿瘤3例,心外膜肿瘤3例。20例患者均采取正中开胸,在体外循环下完成手术,根治性切除15例,姑息性切除5例,同期行三尖瓣系统修复6例,平均转机时间85.6±38.2分钟,平均主动脉阻断时间63.3±32.5分钟,手术相关并发症1例,平均术后住院时间8.3±2.0天。平均随访时间38.9±31.9月,随访过程中恶性肿瘤患者死亡,根治性切除组有1例复发,复发率6.7%(1/15)。右心室心肌间肿瘤与心外膜肿瘤相较于心内膜肿瘤更不易于进行根治性切除 (p=0.026)。姑息性切除术会延长术后住院时间(p=0.001)。 结论:手术是治疗右心室肿瘤的主要方法,肿瘤根治性切除预后较好,姑息性切除和恶性肿瘤预后较差,且姑息性切除术会延长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右心室肿瘤切除的同时需要注意保护三尖瓣功能,必要时应积极进行三尖瓣的修复。 关键词:心脏肿瘤;右心室;手术  相似文献   
42.
1996年至2000年,我院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CABG)量呈递增趋势,共行CABG2315例,疗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43.
目的:分析外科手术矫治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患者围术期心律失常特点及治疗策略.方法:1996-10至2009-12,76例患者因HOCM经常规主动脉切口行室间隔心肌切除术.术前主要心律失常类型:偶发室性早搏(6例)、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5例)、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4例)、心房颤动(3例)、短阵室性心动过速(3例).结果:全组手术死亡4例(5.3%,4/76),主要死因:顽固性心律失常、严重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及急性肾功能衰竭.与术前比较,生存患者术后左心房内径及左心室内径均减小、左心室流出道压差下降、室间隔厚度变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0.05).术后主要心电图异常表现:完全左束支传导阻滞(40例)、室内传导阻滞(8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7例)、心房颤动(7例)、偶发室性早搏(7例)、左前分支传导阻滞(6例)、I度房室传导阻滞(5例).结论:HOCM患者术后心电图主要异常表现为传导束传导异常和心房颤动.如术前合并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术后极易合并Ⅲ度房室传导阻滞,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44.
1 资料与方法 患者男,54岁,发作性胸闷、憋气半年余入院.查体:血压110/60 mmHg(1 mmHg=0.133 kPa),心室率82次/分,心房颤动(房颤),未闻及杂音,无双下肢浮肿.计算机断层摄影(CT)提示右侧房室沟心包腔内巨大团块状阴影,边缘大致规则,边界大致清楚,与周围各心腔及室壁分界尚清楚,右心房明显受压变形,右心室流出道明显狭窄.纵膈清晰,未见肿大淋巴结(图1).冠状动脉(冠脉)造影检查提示右冠明显向右心室侧推移,主干及主要分支无明确狭窄,右冠发出大量肿瘤供血动脉.超声心动检查:心脏右前方巨大占位,大小约12 cm×10 cm, 压迫右心房及右心室流入道,与心包及升主动脉粘连,心内结构未见明显异常.全身磁共振成像(MRI)检查,余脏器未发现异常.曾于外院行心脏肿物穿刺活检,病理考虑为孤立性纤维性肿瘤.术前诊断"心脏良性肿瘤,房颤",在常温、全麻、心脏不停跳下分段行肿瘤切除术.  相似文献   
45.
目的 探讨双向格林手术后房室瓣反流加重的原因.方法 2009年至2014年共523例患儿实施单纯的双向格林手术,其中术前存在左侧(体循环房室瓣)或共同房室瓣反流者420例,按原发畸形的种类及术前对房室瓣的描述加以登记.大多数患儿采用非体外循环下实施双向格林手术.术后复查心脏彩超评估房室瓣的反流变化.结果 术后体循环房室瓣反流改善的391例,术后体循环房室瓣反流无改善的18例,术后体循环房室瓣反流量增加的11例,其中死亡2例.术后体循环房室瓣反流少量及以下者,平均呼吸机辅助时间(6.3±2.4) h,术后房室瓣反流无改善或反流加重的患儿,平均呼吸机辅助时间(30.6±4.8)h.体循环房室瓣反流改善组患儿的原发畸形均为单心室类,体循环房室瓣反流于术后无改善者中8例为单心室畸形,10例为双心室类畸形,体循环房室瓣反流于术后加重者均为双心室类畸形.结论 双向格林术后原有的体循环房室瓣反流增加主要发生在双心室类畸形的患儿,术前房室瓣结构明显发育异常也是术后反流无改善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6.
右心肿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 2 7例右心肿瘤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右房原发肿瘤 18例 ,转移性肿瘤 3例 ,右室原发肿瘤 6例 ;恶性肿瘤 10例 ,占 3 7%。结果 手术死亡 1例。 1例因术中出血 ,肿瘤未能完全切除。 3例转移性肿瘤仅做解除梗阻手术。 2例肿瘤切除同时进行三尖瓣置换术。结论  ( 1)术中应注意插管方法 ,防止瘤体脱落 ,必要时采用深低温停循环方法 ;( 2 )切除瘤体时应注意心脏功能和结构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47.
1 临床资料  患儿女 ,3.5岁。 1岁时发现心影增大 ,心包内肿物 ,初步诊断为心脏肿物。入院后心电图示 :心房扩大 ,室性早搏 ;X线胸片示 :两肺轻度淤血 ,左心缘下段显著延长且边缘不规则 ;超高速计算机断层摄影术 (CT)示 :左心室增大并明显向上移位 ,其下方近隔面处可见一占位病变 ,形态略不规则 ,左心室左下方见一块状肿物 ,约 6 .0 cm× 4.0 cm× 4.0cm,密度均匀一致 ,肿块主要向左下延伸 ;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 :心室间隔中下段及心尖部偏向心包腔内可见约 5 .1cm× 3.5 cm× 2 .9cm的团块 ,回声密度不均。  术中见心包无粘连 ,心脏…  相似文献   
48.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在心血管术中的应用研究:205例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作为常规监测工具,在心血管手术中对外科治疗和麻醉处理的总体影响。方法 TEE监测205例手术,在体外循环(CPB)前后对心脏和血管的结构及功能在全面检查和监测。结果:TEE检测对治疗的干预为73例次(35.6%),一般性干预22例次(10.7%),决策性干预51例次(24.8%);瓣膜病相关性干预49例次高于非瓣膜病相关性干预24例次(分别为67.1%,32.9  相似文献   
49.
胸腔引流血安全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1978年,Schaff等[1]报道700例心脏手术后通过简单方法回输胸腔引流血,证明这是安全而经济的.笔者采用胸腔引流血回收装置,并进行一系列研究,为安全回输胸腔引流血提供数据,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0.
目的 分析成人再次开胸心脏手术发生重大损伤的的相关因素及其对围手术期死亡率的影响。方法 实施再次开胸心脏手术患者242例,回顾性分析再次手术间隔时间、前次手术方式及前次手术心包缝合情况对再次开胸心脏手术重大损伤发生率的影响及其对围手术期死亡率的影响。结果 重大损伤发生率为2.1%(5/242),发生重大损伤组再次手术间隔时间与未发生重大损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5)年 vs.(2±9)年〕,前次手术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重大损伤的发生率与其他手术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3% vs. 1.8%),前次手术缝合心包的患者重大损伤的发生率与前次手术未缝合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 vs. 7.4%),但二者开胸至体外循环开始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7±20)min vs.(74±20)min,P<0.01〕;围手术期死亡率为1.7%(4/242),发生重大损伤的围手术期死亡率与未发生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 vs. 1.7%)。结论 成人再次开胸心脏手术较安全,发生重大损伤可能不增加围手术期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