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89篇
  免费   274篇
  国内免费   116篇
医药卫生   4079篇
  2024年   34篇
  2023年   131篇
  2022年   119篇
  2021年   118篇
  2020年   143篇
  2019年   138篇
  2018年   151篇
  2017年   71篇
  2016年   103篇
  2015年   138篇
  2014年   207篇
  2013年   225篇
  2012年   264篇
  2011年   258篇
  2010年   238篇
  2009年   239篇
  2008年   220篇
  2007年   186篇
  2006年   180篇
  2005年   142篇
  2004年   135篇
  2003年   101篇
  2002年   79篇
  2001年   74篇
  2000年   59篇
  1999年   42篇
  1998年   58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71.
张帆  汪明佳  王婉 《西部医学》2019,31(6):917-921
【摘要】 目的 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情况,并探讨影响其斑块稳定性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2年5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12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资料可知所有患者均行颈动脉彩超及相关临床指标的检测以及一般临床资料的记录,分析检查和检测结果记录所有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以及其稳定情况和相关临床指标水平,并比较颈动脉硬化斑块不同稳定状况急性脑梗死患者上述资料的差异性,研究其与斑块稳定的相关性。结果 经颈动脉彩超检查结果可知,12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形成颈动脉硬化斑块,其中斑块稳定70例(5469%),斑块不稳定58例(4531%)。两组患者在TC、TG、FPG和UA水平的比较上均无差异(P>005),但斑块不稳定的急性脑梗死患者Hcy、CyC、CRP、FIB、LDL以及IL 6和ICAM 1水平均显著高于斑块稳定的急性脑梗死患者(P<005)。非条件单因素L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急性脑梗死颈动脉硬化斑块不稳定患者中Hcy、CyC、CRP、FIB、LDL以及IL 6和ICAM 1水平升高比例均显著高于斑块稳定患者(P<005)。经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得Hcy、CyC、CRP以及FIB水平升高均为导致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不稳定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绝大部分急性脑梗死患者均存在颈动脉硬化斑块,且这些患者中有将近一半其斑块处于不稳定状态,而患者机体Hcy、CyC、CRP以及FIB表达水平过高均为导致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不稳定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2.
目的:探索低剂量瑞芬太尼分娩镇痛联合水中分娩在全程分娩镇痛中的可行性,评价其对产妇和新生儿的影响。方法:选择阴道分娩初产妇160例,ASAⅠ-Ⅱ级,产妇无静脉分娩及水中分娩禁忌证。160例产妇随机分为四组:A组产妇未行镇痛处理,B组单纯静脉自控泵注低剂量瑞芬太尼[0.02μg/(kg·min)],C组静脉自控泵注低剂量瑞芬太尼[0.02μg/(kg·min)]联合水中分娩,D组单纯静脉自控泵注瑞芬太尼[0.04μg/(kg·min)],除C组外,均为自然分娩。观察产妇宫缩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产妇第一产程平均时间、第二产程平均时间、会阴侧切率、剖宫产率以及产后2h出血量。记录分娩镇痛期间产妇的副作用和瑞芬太尼使用总量,记录新生儿娩出后Apgar评分和脐动脉血气分析、新生儿纳洛酮使用情况。结果:与A组比较,C组、D组三组产妇宫缩时VAS均明显降低(P<0.01),C组产妇在宫口开5.0cm至开全时间显著缩短(P<0.05),瑞芬太尼使用总剂量和产后2h平均出血量均显著低于其他三组产妇(P<0.05)。四组新生儿Apgar评分和新生儿脐血气分析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在正常范围内。结论:产妇自潜伏期静脉输注低剂量瑞芬太尼[0.02μg/(kg·min)]联合水中分娩可减少瑞芬太尼静脉分娩镇痛药物的总剂量,并使第一产程活跃期时间缩短,减少产后出血和临产产妇的剖宫产率,对新生儿脐血气分析及Apgar评分无影响。  相似文献   
73.
目的了解资中龙江地区中青年下颌第三磨牙萌出及阻生情况。方法 2011年6~10月由龙江中心卫生院组织公共卫生健康体检的资中县龙江镇全区人群中年龄在18~38岁的中青年为调查对象,共1446人。对萌出位置、阻生类型、阻生牙类型与智齿冠周炎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受检1446人中下颌第三磨牙萌出1995颗,阻生牙628颗(31.48%),女性第三磨牙阻生率明显高于男性(P<0.01)。阻生牙并发冠周炎的有259例,中位阻生占61.20%。结论下颌第三磨牙以中位阻生和近中阻生为主。近中阻生和中位阻生易发智齿冠周炎。  相似文献   
74.
目的:分析二氢埃托啡依赖者的临床表现。方法:对80例二氢埃托啡依赖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分析这80例依赖者所填写的药物依赖性调查表的结果。在患者入院后的第一周开始给予支持疗法进行治疗。结果:80例二氢埃托啡依赖者中男女比例为4:1,初中文化程度的人最多,32人、个体户、无业人员占82%;大多数患者不知道二氢埃托啡可以成瘾。滥用二氢埃托啡的平均时间是(3.1±2.4)月,用量为(6.4±4.6)片。停用药物后,患者全部出现戒断症状。二氢埃托啡的戒断症状比较轻,出现早,消失快,容易戒断。联合疗法治疗二氢埃托啡依赖的效果明显。结论:联合疗法治疗二氢埃托啡依赖效果明显,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5.
摘要:目的探讨上颌窦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临床表现,病理学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旨在提高耳鼻咽喉科医生对该病的认识和治疗水平,并减少漏诊误诊。方法报告1例上颌窦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并复习相关的国内外文献。结果CT扫描示窦腔可见低密度肿块影且突入眼眶,邻近窦壁明显受压、变薄,增强明显不均匀强化。MRI示类圆形稍高/等T2、T1信号肿块影,边界不清。病理示瘤组织主要由梭形肌纤维母细胞及大量炎性细胞组成。免疫组化中SMA、VIM等呈阳性,CK呈阴性。术后随访9个月,复查CT示左上颌窦窦腔未见明显新生物,呈术后改变。结论上颌窦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是非常罕见的,其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测。根治性手术切除仍为目前首选治疗方法,对于体积过大的血供占位病变,术前可辅助介入栓塞治疗。  相似文献   
76.
<正>临床资料患者男,23岁。全身泛发性红斑、丘疹伴痒3周。患者3周前无明显诱因腰腹部出现红色丘疹,微痒,皮疹进行性增多,数天后四肢出现相同皮疹,1周后腰腹部皮疹颜色从淡红转为紫红色,部分融合成斑块。此间曾在外院就诊(具体不详),无明显疗效,因瘙痒逐渐加重遂来我院就诊。患者既往体健。无系统性疾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史,家中无类似疾病。否认不洁性接触史。发病前未使用任何药物。  相似文献   
77.
目的探究臀中肌骨瓣移植加空心钉内固定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 82例股骨颈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单纯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臀中肌骨瓣移植加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和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和出血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和股骨头坏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2.68%显著高于对照组75.6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Harris评分和生活质量表(QO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臀中肌骨瓣移植加空心钉内固定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效果显著,能够明显缩短愈合时间,提高患者主观幸福感,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78.
目的 观察丹红注射液辅助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及对患者氧化应激、NIHSS评分的影响。方法 将14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74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西医对症支持治疗,在此基础上研究组患者加用丹红注射液治疗2周。观察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的氧化应激反应情况及NIHSS评分。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均0.05),丙二醛(MDA)、髓过氧化物酶(MPO)、脂质过氧化物(LPO)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05),研究组患者上述指标变化更显著(P均0.05)。研究组患者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05),研究组患者降幅更加显著(P0.05)。结论 常规西医对症支持治疗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确切,可显著减轻患者的氧化应激反应,改善神经功能及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9.
目的探讨原发性纵隔非典型脑膜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方法分析我院一例原发性纵隔非典型脑膜瘤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及病理学特征,并结合文献进行回顾,总结该病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特征。结果患者进行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后,行纵隔肿物切除术,术后恢复良好。结论原发性纵隔非典型脑膜瘤的组织来源及结构与颅内钙化型脑膜瘤一致,故有脑膜瘤的影像学特征,熟悉其影像学特征及病理改变,有助于对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80.
目的:探讨磷酸钛钾激光(potassium titanyl phosphate laser,KTP激光)治疗咽喉部血管瘤的疗效、注意事项及相对传统硬化剂注射、平阳霉素注射等治疗方法的优势。方法:咽喉部血管瘤15例,男性8例,女性7例;年龄15~66岁,平均(44.1±14.4)岁。其中声带团簇状血管扩张4例,室带、会厌喉面血管瘤1例,会厌血管瘤1例,披裂血管瘤3例,舌根+口咽侧壁血管瘤1例,口咽后壁血管瘤1例,口咽喉咽侧后壁+喉部+梨状窝多发性血管瘤4例。口咽部血管瘤在表明麻醉直视下治疗。声带团簇状血管扩张患者在表麻后电子喉镜引导下治疗。室带、会厌、咽侧及梨状窝等处血管瘤需全麻支撑喉镜和/或开口器暴露下治疗。KTP激光治疗仪,功率6 W,连续输出。术后1个月、半年及1年复查喉镜及CT或MRI。随访时间(9.9±4.8)个月。结果:声带团簇状血管扩张患者术后1个月声带血管瘤消失,声带黏膜上皮化良好,无瘢痕,发音疲劳感明显改善。口咽部血管瘤术后1个月瘤体完全退缩,上皮化良好,无瘢痕,咽部异物感消失。会厌血管瘤完全退缩,会厌组织稍厚,咽部不适改善。披裂血管瘤患者术后1个月瘤体完全褪缩,有1例术后少量出血,有1例瘤体退缩后有稍许瘢痕。室带、会厌喉面血管瘤患者经1次治疗瘤体褪缩50%,咽喉不适症状改善。口咽喉咽侧后壁+喉部+梨状窝多发性血管瘤经2次治疗瘤体褪缩约75%,咽部不适症状基本消除。结论:KTP激光"准接触式"照射是治疗咽喉部血管瘤的有效方法。保持黏膜上皮完整性对于减少术后瘢痕及出血有重要意义。由于KTP激光的组织照射穿透深度的限制,对于位置深在、瘤体组织厚度超过1 cm的咽喉部多发血管瘤患者采用瘤体平阳霉素/博来霉素等注射+KTP激光照射的综合治疗有可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