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37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6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目的 长期随访语言发育迟缓幼儿的临床结局,并回顾性探讨不同结局患儿的早期发育特征,为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9年7月-2014年7月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妇女儿童医院神经康复科门诊就诊的2岁左右语言发育迟缓的患儿进行早期Gesell发育测查及训练干预,临床随访1~2.5年,明确患儿短期结局及临床诊断,回顾性分析患儿的早期Gesell发育测查的特征。结果 301例儿童完成随访研究,最终诊断发育性语言迟缓64例、功能性构音障碍57例、特殊性语言损害51例、孤独症或孤独症谱系障碍68例、智力障碍61例。不同疾病早期Gesell发育测查的各能区结构不均衡,其中言语能区的DQ分数多低于其他4个能区,且疾病不同,言语能区与其他能区的差异不一致。结论 婴幼儿期表现为语言发育迟缓的长期随访临床结局不同,不同结局疾病早期Gesell测查显示发育结构不同,对早期诊断及早期干预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早产儿脑瘫的高危因素、脑瘫类型、运动障碍程度、影像学特点及共患病情况。 【方法】 专科医院为基础的横断面临床研究,研究对象为2006年1月-2010年6月在本院脑瘫康复中心住院治疗的早产儿脑瘫患者,详细记录围生期脑损伤高危因素;采用脑瘫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 Gross Motor Function Classification System, GMFCS)评估运动障碍程度;常规进行智力评测、眼科学检查、语言能力评估,怀疑听觉障碍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行听力阈值测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 早产儿脑瘫以痉挛型最多见(占77.13%)。痉挛型双瘫和偏瘫的GMFCS水平好于不随意运动型、四肢瘫和混合型(F=4.362,P<0.01)。不同脑瘫类型和GMFCS水平的患儿共患病明显不同。占65.89 %患儿影像学呈现侧脑室周围白质软化改变,见于各种类型但以痉挛型双瘫和四肢瘫最多,早期影像学检查有利于早产儿脑瘫的早期诊断、分型和预后预测。 【结论】 认识并掌握早产儿脑瘫的运动学和影像学特征以及各种伴发障碍,对于病因学研究、综合康复管理都极端重要。  相似文献   
13.
婴儿痉挛(IS)是一种发生在婴儿早期的年龄依赖性癫痫性脑病,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起病4周内)有利于痉挛发作的终止和远期的认知保护。本文对近年来与婴儿痉挛治疗相关的文献资料,主要从一线药物、二线药物、生酮饮食、手术治疗,探讨婴儿痉挛的最新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肉毒毒素注射对痉挛型双瘫患儿(具备行走能力且处于运动发育平台期)下肢痉挛及运动功能的改善作用。 方法 选取2013年2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在我院神经康复科住院或门诊治疗的痉挛型双瘫患儿21例,入选患儿均具备行走能力且处于运动功能发育平台期。根据患儿下肢痉挛情况给予下肢肉毒毒素神经阻滞治疗及康复干预。分别在肉毒毒素注射前、注射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时采用改良Tardieu量表评价下肢痉挛改善情况(以小腿三头肌为例);采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评定患儿C、D、E能区改善情况;采用10m步行测试(10MWT)评定患儿治疗前、后步行功能改善情况。 结果 本研究21例痉挛型双瘫患儿经肉毒毒素注射后,其踝关节被动关节活动范围较治疗前增大,其中快角改善幅度明显大于慢角,并且伸膝状态下快角扩大范围较屈膝时显著。在肉毒毒素注射后3个月及6个月时,发现患儿GMFM-88量表C、D、E能区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提高,其中肉毒毒素注射后6个月时患儿D能区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肉毒毒素注射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时入选患儿10m步行测试所用时间较治疗前明显缩短(P<0.05)。 结论 肉毒毒素注射联合康复训练能进一步改善痉挛型双瘫患儿(具备独走能力)下肢痉挛病情,提高站立能区运动能力及步行速度,该联合疗法值得在脑瘫治疗领域进一步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常见共患病及其与脑瘫类型和粗大运动功能分级水平的关系.方法 对2007年1月至2009年6月在我院脑瘫康复中心住院治疗的脑瘫患儿进行智力测查、眼科检查、语言测查、听觉诱发电位、脑电图及粗大运动功能分级评估等,从临床分型和粗大运动功能分级两个角度分析脑瘫共患疾病.结果 354例脑瘫患儿中,共患智力低下166例(46.89%)、听觉障碍15例(4.24%)、视觉障碍138例(38.98%)、语言-言语障碍216例(61.02%)、癫癎82例(23.16%).相关分析显示,痉挛型双瘫与视觉障碍相关性最强,痉挛型偏瘫与癫癎相关性最强,痉挛型四肢瘫与癫癎和智力低下最相关,不随意运动型及混合型均与语言障碍最相关.除视觉障碍在不同GMFCS分级间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0,P>0.05)外,其他共患病的发生情况与脑瘫类型、GMFCS分级水平明显相关(P均<0.05),四肢瘫、不随意运动型和混合型脑瘫患儿及GMFCS分级水平Ⅳ~Ⅴ级者多重障碍率明显高于痉挛型双瘫、偏瘫患儿及GMFCS分级水平Ⅰ~Ⅲ级者(P<0.05).结论 脑瘫患儿共患病的发生率和病种与脑瘫类型以及GMFCS分级水平有关,建议临床医生充分认识脑瘫患儿的临床分型、运动水平以及共患病,多学科协作全面评价和康复,以改善不良预后.  相似文献   
16.
17.
18.
目的探讨早产脑性瘫痪(脑瘫)儿的脑瘫类型、胎龄、粗大运动功能水平、共患疾病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09年6月在我院脑瘫康复中心住院治疗的早产脑瘫儿进行智力评测、眼科检查、语言-言语功能检查、听觉诱发电位检查、脑电图检测及粗大运动功能分级评估等,分析早产脑瘫儿共患病、粗大运动功能分级水平、出生胎龄和脑瘫类型之间的关联性。 结果258例早产脑瘫儿中,痉挛型双瘫183例,占70.93%。共患病的发生以视觉障碍(48.06%)、语言-言语障碍(46.90%)和智力低下(39.92%)为主。脑瘫类型不同,共患病发生率明显不同,粗大运动功能水平也不同。其中痉挛型双瘫的粗大运动功能水平优于痉挛型四肢瘫、不随意运动型及混合型脑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胎龄组早产脑瘫儿的视觉障碍、语言-言语障碍、智力低下共患病分布及粗大运动功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单就痉挛型双瘫而言,胎龄不同,患儿的视觉障碍、语言-言语障碍、智力低下共患病及粗大运动功能水平分布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早产脑瘫儿的共患病发生率及粗大运动功能水平与脑瘫类型有关,而与出生胎龄无关。  相似文献   
19.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DRD)是一种由多巴胺合成通路的遗传缺陷引起的选择性黑质纹状体多巴胺缺乏综合征,以明显昼夜波动的进行性肌张力障碍、左旋多巴治疗反应良好为特征,占儿童和青少年原发性肌张力障碍的5%~10%。近年来不典型致病基因及症状常有报道,患者临床表型常更严重,归类定义为DRD附加症(DRDplus)。该病临床表型和遗传学特点复杂,极易误诊、漏诊甚至导致严重功能障碍。文章重点从疾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辅助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康复评定与治疗、预后等方面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提高对疾病的认识、实现及时诊断并给予特异性治疗,改善功能障碍及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早期口运动训练对各类型脑瘫患儿进食能力的影响.方法 对36例不同类型脑瘫患儿进行早期口腔感觉运动训练(治疗组),评价训练前后口运动功能改善情况,并与36例年龄、类型匹配的对照患儿进行比较.结果 经3个月口运动训练之后,治疗组口运动评分较治疗前提高(t=2.184,P<0.05),对照组口运动评分有所提高但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前后口运动评分差值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t=7.423,P<0.01).结论 早期口运动训练对脑瘫患儿口运动和进食能力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