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4篇
医药卫生   16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通过分析69例临时中心静脉置管血液透析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探讨其临床运用的优缺点。 方法选择常州市武进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2017年1月至12月新留置临时中心静脉导管进行血液透析的6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病例分析研究,其中男性42例,女性27例;年龄20~89岁,平均(61.06±15.09)岁。统计并记录69例患者的原发疾病、导管留置部位与时间、导管相关性感染以及导管血栓形成情况、疾病转归。对比分析不同的置管部位对血液透析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的影响。 结果69例临时中心静脉置管患者的原发疾病主要为慢性肾炎30例(43.48%)、肿瘤相关性肾病12例(17.39%)、糖尿病肾病9例(13.04%)等,直接直观原因包括急性肾衰竭17例(24.63%)、慢性肾衰竭首次透析内瘘未成熟43例(62.32%)以及内瘘失功9例(13.04%)。14例(20.29%)患者死亡、7例(10.14%)患者好转、33例(47.83%)转为长期血液透析、5例(7.25%)转为腹膜透析、1例(1.45%)患者放弃治疗。4例(5.79%)患者出现了导管相关性感染,感染率为1.47次/1 000导管日;12例(17.39%)患者发生血栓形成,其中3例(25.00%)溶栓无效,重新置管,余9例(75.00%)患者经溶栓治疗可维持适当的血流量,9例溶栓患者的平均溶栓次数为(3.44±1.84)次。69例临时中心静脉置管血液透析患者中,选择颈内静脉和股静脉的患者分别为39例(56.52%)和30例(43.48%),不同部位导管的留置时间无差异[(39.64±25.43)比(38.86±26.77)d,P>0.05],但颈内静脉置管的导管相关性感染率(0.65次/1 000导管日比2.57次/1 000导管日)和血栓形成率[5.13%(2/39)比33.33%(10/30),P<0.05]均低于股静脉置管。 结论临时中心静脉置管为透析患者第一时间建立了安全、快捷、可靠的临时血管通路,在临床运用中值得推广;但临时中心静脉透析导管也增加了透析患者的感染率及血栓形成率。  相似文献   
22.
呼吸道异物(通常指发生于声门裂以下的呼吸道异物)是耳鼻喉科急症之一.而气管、支气管异物则以小儿多见,原因是小儿常将小物体或小玩具等含在口中玩耍,且常易哭喊、嬉笑或跑跳等特点,加上咳嗽反射功能不健全,无自控能力,因而异物易呛入下呼吸道.一旦吸入异物,较大的易致喉阻塞,出现呼吸困难、面唇紫绀,短时间引致窒息危及生命.  相似文献   
23.
目的 探讨左室超声造影在诊断左室心肌致密化不全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0例经胸超声心动图初步诊断和疑似的心肌致密化不全患者进行左室超声造影检查,进一步观察左室内过度增生的肌小梁的范围、心内膜连续性、致密心肌厚度及造影剂在小梁隐窝内充盈情况.结果 左室超声造影可更加清晰地观察到非致密心肌的范围,造影剂在小梁间隙和隐窝内充盈,超声造影对致密心肌厚度的测量更为精确、客观.结论 左室超声造影可用于诊断左室心肌致密化不全,是对常规经胸超声心动图的良好补充.  相似文献   
24.
目的 应用超声心动图观察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心功能改变情况,以评价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PTE)的近期疗效.方法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患者16例,于PTE术前及术后15d、30d分别测量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右室舒张末期面积(RVEDA)、右室收缩末期面积(RVESA)、右室面积变化率(RVFAC)、肺动脉血流加速时间(Pact)、三尖瓣反流压差(PGT1)及三尖瓣反流面积(AT1).结果 16例患者PTE后15 d、30 d的LVDd、Pact较术前增加.RVEDA、RVESA、PGT1、AT1均减小,RVFAC增大(均P<0.01).结论 PTE可以有效缓解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患者的肺动脉压力,改善右心功能.  相似文献   
25.
目的 探讨超声监测下腔静脉扩张指数(IVC-DI)联合肺部超声(LU)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合并脓毒症需行机械通气治疗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92例AECOPD合并脓毒症接受机械通气治疗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CVP组(31例)、CVP-IVC组(31例)和IVC-LU组(30例)。CVP组通过监测中心静脉压(CVP)指导液体治疗, CVP-IVC组依据CVP和IVC-DI指导液体治疗, IVC-LU组依据IVC-DI和LU指导液体治疗。比较三组患者的液体治疗量、呼吸力学参数[气道平台压(Pplat)、肺静态顺应性(Cst)]、氧合指数(OI)、炎症指标[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及临床预后指标[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 Ⅱ)评分、机械通气时间、入住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时间及肾脏替代治疗率]。结果 第3个24 h, IVC-LU组的液体治疗量低于CVP组(P<0.05);第4、5个24 h, IVC-LU组的液体治疗量低于CVP组和CVP-IVC组(P<0.0...  相似文献   
26.
王璐  王美雯  张静  杨敏  金烨  汪海萍  姜维  邵聪 《海南医学》2022,(21):2768-2771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合并重症肺炎患者应用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HFNC)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20年6月至2021年7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黄浦分院急诊科接诊的60例AECOPD合并重症肺炎患者进行研究,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同时给予无创正压通气(NIPPV)治疗,观察组则同时给予HFNC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周后的炎症因子[白介素-6 (IL-6)、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肺功能指标[第一秒最大呼气容积(FEV1)、FEV1与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最大呼气流量(PEF)]、动脉血气指标[动脉氧分压(PaO2)、动脉二氧化碳(PaCO2)、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并记录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1周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清IL-6、PCT、CRP水平分别为(15.35±3.23) pg/mL、(1.09±0.16) ng/mL、(...  相似文献   
27.
内镜治疗食管早癌,在进行EMR或ESD操作后,易发生术后食管狭窄。本文通过回顾分析近期各种相关文献报道资料,展示了该项并发症的可能发病机制、有效预防及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虽然已有7种预防及治疗措施,但尚无较完美的方案,还需继续研究。  相似文献   
28.
从800多例肺癌患者住院资料中检出95例延误诊断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从肺癌早期症状中探索有价值的诊断线索,有的放矢地进行相关检查,从而减少误诊,早日确诊,并进行有效的治疗。  相似文献   
29.
辅酶Q10是线粒体氧化呼吸链中重要的电子传递载体和抗氧化剂,而艾地苯醌是辅酶Q10的合成类似物,由日本最先研发并上市应用于临床。艾地苯醌可以发挥抗氧化、电子传递和抗炎作用,且人体对艾地苯醌有更好的吸收能力和生物利用度。截至目前针对艾地苯醌已开展了大量的临床试验,初步研究表明艾地苯醌在多种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及变性疾病,如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Friedreich共济失调、杜氏肌营养不良症和阿尔茨海默病中有应用的潜力。该文对艾地苯醌的药理机制及其一些重要的临床试验进行综述,为艾地苯醌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0.
目的 超声评价LBBB患者左室整体和局部活动。方法 超声测量 15例LBBB患者 (LBBB组 )和 15例正常人 (control组 )各瓣环 ,获得各时相的持续时间 (ICT、ET、IRT、DET) ,评价左室整体和局部Z指数 [(ET DFT) /R R],并测量等容收缩期波峰的加速时间 (IVA)、射血期波峰的加整时间 (Sac)、E波的减速时间 (Edc)。结果 LBBB患者左室整体和局部Z指数明显减低 ,各壁ICT明显延长 ;左室室间隔、下壁的IRT和IVA延长 ,DFT和Edc缩短 ,ICT/ET增加。结论 LBBB时室壁激动的异常 ,影响左室整体和局部舒缩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