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38篇
医药卫生   117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 ∶ H7是一种重要的致病菌,可以引起不同程度人类疾病。目前已知的O157 ∶ H7的致病因子有3个,志贺毒素、粘附抹平效应毒力岛和特异性质粒pO157。其中pO157在致病过程中的作用并不十分清楚。本文结合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介绍了pO157上与细菌致病性有关的毒力因子。  相似文献   
92.
目的 建立病原体临床症状及流行病学信息数据库系统,为传染病病原的初筛提供参考。 方法 收集病原体的概述、病原学特征、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测、流行病学等信息;利用先进的J2EE技术开发设计数据库系统平台。 结果 构建了病原体临床症状及流行病学信息数据库系统,并实现在该系统下前台Web展示及后台管理功能。 结论 该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可为疾控、科研人员在短时间内确定可能的传染病病原提供线索、参考。  相似文献   
93.
94.
目的分析中国河南等四省的福氏志贺菌分离菌株毒力基因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方法应用PCR方法检测2007年从河南、青海、甘肃和山西分离的262株福氏志贺菌的侵袭性质粒抗原H基因(ipaH)、志贺肠毒素2基因(sen)、志贺肠毒素1基因(set1A)以及侵袭性蛋白基因(ipaBCD)。参考美国CDC的PulseNet实验方法 ,用限制性内切酶NotI对细菌染色体进行酶切,对这些分离菌株进行PFGE分析,使用BioNumeric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并按照PulseNet命名原则对带型进行命名。结果 262株福氏志贺菌分离菌株ipaH、sen、set1A和ipaBCD基因的携带率分别为100%、93.89%、96.18%和92.75%。具有7种毒力基因携带模式,其中89.31%的菌株为Ⅰ型毒力基因携带模式(ipaH+sen+set1A+ipaB-CD+),有99.24%菌株同时携带两种或以上毒力基因。262株福氏志贺菌共分为83个PFGE型别,其中CNJZXN11.0002、CNJZXN11.0003、CNJZXN11.0060、CNJZXN11.0081、CNJZXN11.0137、CNJZXN11.0169、CNJZXN11.0190、CNJZXN11.0195、CNJZXN11.0196、CNJZXN11.0199、CNJZXN11.0217、CNJZXN11.0325和CNJZXN11.0327为13种主要带型。CNJZXN11.0003型菌株在4省均有分布,CNJZXN11.0199为河南菌株的优势带型,CNJZXN11.0137、CNJZXN11.0325和CNJZXN11.0327为山西特有的PFGE带型,与CNJZXN11.0003等主要带型聚类相似性较小。结论四省分离的福氏志贺菌株中ipaH、sen、set1A和iPaBCD毒力基因的携带率较高,而且这些菌株的PFGE型别既具有地区性差异,又具有优势型别的交叉。  相似文献   
95.
The presence of virulence genes, of which distinguishpathogenic and nonpathogenic strains of a species, are of ten clustered in pathogenicity islands. The term“Pathogenicity Island”(PAI)was first coined in 1994 andwas used to describe a region that can encode hostile ele ment[1]. Horizontal transfer of PAI represents a key ge netic mechanism in the emerging of microbial pathogens,which allow once harmless bacteria become infectious[2].The number of Escherichia coli O15…  相似文献   
96.
目的探讨志贺菌福氏2a301菌株torA基因的改变以及与TorA(trimethylamine N-oxide TMAO reduetase,三甲胺N-氧化物还原酶)转运相关的TAT分泌系统的存在。方法利用酶活性检测和Western blot方法来验证志贺菌福氏2a301测序菌株torA基因发生的碱基置换,并且利用正常大肠杆菌中torA基因的克隆转化来研究TAT分泌系统的存在。结果实验表明志贺菌福氏2a301菌株不具有TorA酶活性,不表达TorA蛋白,和序列分析的结果相符;但是,将torA基因克隆子转化入301菌株后,转化子获得了TorA酶活性,表达了TorA蛋白。结论在志贺菌福氏2a301菌株中torA基因发生了改变,但具有完整的TAT分泌途径,可以转运蛋白。  相似文献   
97.
摘要: 目的 检测5株1/2a血清型单增李斯特菌生物膜形成能力并分析其单增李斯特菌生物膜形成相关基因的携带情况,为进一步探究单增李斯特菌生物膜形成影响因素及致病机制提供线索。方法 依据96孔微孔板结晶紫染色方法对5株单增李斯特菌进行了生物膜形成能力检测,并用扫描电镜观察生物膜形成情况。使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5株菌进行了生物膜形成相关的12对基因(sigB,prfA,yneA,hpt,relA,flaA,recA,agrA,luxS,degU,motB,bapL)全长的扩增及测序分析,通过与GeneBank中已公布的单增标准菌株EGD-e序列比对确定基因变异情况。 结果 5株1/2a血清型单增李斯特菌形成生物膜的能力有所不同,结晶紫染色观察结果与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较为一致。11种生物膜相关基因在5株单增李斯特菌中的检测结果全阳性,测序结果发现部分基因出现突变位点(多为同义突变,部分为非同义突变)。bapL基因在生物膜形成能力较低两株菌中为阳性,而在生物膜形成能力较高的两株菌中为阴性。结论 不同的1/2a血清型单增李斯特菌间生物膜形成能力有所差异,5株1/2a血清型单增李斯特菌bapL基因携带与其生物膜形成能力并不一致,11株生物膜相关基因中出现多处碱基位点及氨基酸变化等同义突变与非同义突变。  相似文献   
98.
目的 应用多交叉置换扩增(MCDA)技术建立单增李斯特菌的简单、快速、敏感且特异的诊断方法, 并对该方法进行敏感度、特异性及实际应用评价。方法 根据单增李斯特菌的种特异性基因lmo0733设计引物,采用荧光染料颜色变化、实时浊度检测及琼脂糖凝胶电泳三种方法确认MCDA产物,对MCDA引物进行最佳反应条件、敏感度、特异性评估,并对实际样本进行检测。结果 单增李斯特菌MCDA检测方法的最佳反应温度为61 ℃。单增李斯特菌MCDA检测方法的敏感度为10 fg/反应,分别是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技术和交叉引物恒温扩增(CPA)技术的25倍和250倍。对153份鼠粪便标本2次增菌培养物的检测结果证实,本研究建立的单增李斯特菌MCDA检测方法的检测能力与分离培养方法(ISO 11290-1)相同,且优于LAMP、CPA和PCR方法。结论 MCDA方法作为一种快速、敏感和高效的检测方法可以应用于食品行业及临床标本中单增李斯特菌的检测。  相似文献   
99.
目的探讨DGGE技术对常见肠道病原菌的区分能力及腹泻病人粪便标本中的菌群组成和变化情况。方法采用细菌的16S rDNAV3区通用引物,以常见肠道病原菌的染色体和腹泻病人粪便标本中的总DNA为模板,PCR扩增后进行DGGE分析及优势条带的序列分析。结果6份粪便标本的DGGE图谱均表现为高度多态性,不同标本之间优势带型存在很大的差异。序列分析显示每份粪便标本中的DGGE优势带型由不同的细菌组成,而且其中非可培养细菌占较大比例,恢复期病人的粪便标本中双歧杆菌和/或乳杆菌成为优势菌型。结论PCR-DGGE能够有效区分不同种属的常见肠道病原菌,技术可为常规的病原菌分离培养方法提供补充,用于腹泻粪便标本的菌群分析,为疾病诊断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100.
部分ESIEC菌株存在耶尔森氏菌HPI毒力岛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应用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毒力岛HPI上的irp2、fyuA基因和大肠杆菌染色体上asnT -tRNA位点检测的引物 ,对 43株肠产志贺样毒素且具侵袭力的大肠杆菌 (ESIEC)进行了PCR检测。发现约 34 9%的菌株irp2、fyuA引物扩增阳性 ,而这部分菌株asnT -tRNA位点引物扩增为阴性 ,证实ESIEC中确有耶尔森氏菌毒力岛的irp2、fyuA基因 ,并且也在染色体上asnT -tRNA位点插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