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2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篇
工业技术   27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常温下生物陶粒反应器中亚硝酸型硝化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放  王弘宇  周丹丹  左微 《给水排水》2005,31(10):40-44
采用生物陶粒反应器,研究了常温下亚硝酸型硝化的实现过程。试验结果表明,在水力负荷0.6m/h,气水比(3-5):1,水温20-25℃,进水CODCr负荷1.91-5.59kg/(m3·d),氨氮负荷0.77-1.33kg/(m3·d)的条件下,生物陶粒反应器对氨氮的平均去除率可达到80.91%,出水中亚硝酸氮占到亚硝酸氮和硝酸氮总和的90%以上。对生物陶粒反应器中各种不同无机氮化合物沿程变化的研究进一步表明,在反应器中实现了稳定的亚硝酸盐积累。对影响亚硝酸型硝化的各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溶解氧控制是常温下反应器实现亚硝酸型硝化的最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92.
生物活性炭净化效能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CODMn 和浊度的测定 ,考察了生物活性炭在低温低浊期的去除率。在此基础上 ,对生物活性炭的生物相和显微结构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 ,自然形成的生物活性炭受水温的影响很大 ,且活性炭只起到载体的作用。若采取自然干燥的措施 ,人工固化形成生物活性炭 ,就可以发挥活性炭的物理吸附作用 ,使出水CODMn <2.5mg/L,浊度<2.0NTU ,并能提高活性炭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93.
为改善植被混凝土中植物的生长状况,提高植物成活率,选用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和根内球囊霉(Glomus intraradices)两种丛枝菌根真菌AMF(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分别研究单菌、混菌添加改良植被混凝土配方对早熟禾——巴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植被混凝土中,接种摩西球囊霉对植物的侵染率最高(达43.37%);早熟禾对摩西球囊霉和混菌的依赖性较强,二者相差不大,明显优于根内球囊霉;混菌处理的早熟禾株高和地上生物量均高于其他处理(分别达15.8%和20%); 接种摩西球囊霉对早熟禾地下生物量促进效果最好(达48%).接种摩西球囊霉的早熟禾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最高(比空白分别提高45.4%和27.7%),丙二醛(MDA)含量最低(降低14.7%),能有效增强植物抗逆性;接种摩西球囊霉能使植物达到最大的光合同化能力和水分利用效率,增强植物对光和水分的利用能力,促进植物更好地生长.摩西球囊霉是AMF强化植被混凝土的最佳菌剂.  相似文献   
94.
针对目前生物破乳剂产生菌筛选方法和评价手段单一、操作复杂的问题,选用22株破乳菌(由本实验室筛选),测试血平板法、蓝色凝胶平板法、油平板法、液滴坍塌试验、排油圈法及表面张力法这6种方法检测菌株破乳能力的准确度.结果表明:前3种方法能快速判断菌源样品中潜在破乳菌的存在.其中血平板法更适用于初筛含油土壤中的破乳菌,识别率为92.9%;蓝色凝胶平板法可用于活性污泥中破乳菌的初筛;而77.3%的破乳菌可被油平板法识别.后3种方法可定量评价破乳能力.其中排油圈法评价准确度为95.5%;表面张力法评价准确度为86.4%;液滴坍塌试验仅适用于筛选自含油土壤的破乳菌,评价准确度为71.4%.  相似文献   
95.
为快速、高效、大量地获得城市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中的宏基因组DNA,将3种不同的基因组DNA提取方式进行对比.结果显示,采用液氮研磨+基因组提取试剂盒相结合的方法获得的宏基因组DNA信息量最大,质量好,D(260/280 nm)在169~172.在进行高通量测序前的样品制备过程中,样品经过初步处理后宏基因组D(260/280 nm)达183,满足文库构建要求.利用Solexa Genome Analyzer System测序结果显示,两个样品正向测序结果良好,可用于序列拼接的高质量数据条数占908%.  相似文献   
96.
为提高破乳性能,以一株生物破乳剂产生菌Bacillus mojavensis XH1为出发菌株,进行紫外和亚硝基胍复合诱变处理,经过筛选分离和连续传代得到一株遗传稳定性较好的高效生物破乳剂产生菌突变株XN5.在碳源为10 g/L葡萄糖和4% (体积分数)液体石蜡的混合碳源、氮源为40 g/L NH4Cl与10 g/L酵母膏的混合氮源、温度30 ℃、初始pH=65、摇床转数为140 r/min的培养条件下,培养24 h后,突变菌株的12 h和24 h破乳率分别为9417%和9867%,比原始菌株XH1提高了6481%和1512%.  相似文献   
97.
为寻找一种适用于菌丝球生物质载体高效、快捷的微生物固定化方法,分别采用同时培养法和吸附法将高效苯胺降解细菌JH-9固定于黑曲霉菌Y3形成的生物质载体菌丝球上,并对两种微生物固定化方法所形成的混合菌丝球的特性和内部结构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接种细菌数量相同的条件下,同时培养法固定化细菌所用的时间缩短,且在单位时间内固定的细菌数量更多.同时培养法形成的混合菌丝球堆积体积更大,成球总数量更多,球体直径较小,总质量和总相对密度也较小.当采用同一种固定化方法时,混合菌丝球的堆积体积、成球大小与功能菌的接种量成正比;而形成混合菌丝球的总质量和总相对密度却与功能菌的接种量成反比.同时培养法形成的混合菌丝球内部细菌非常均匀地排列生长在每一根菌丝上.  相似文献   
98.
为进一步探讨松花江流域佳木斯段COD降解特性,利用水团追踪及罗丹明B示踪实验,采用水质数学模型分析结合水团追踪实测数据,重点研究佳木斯江段平水期和冰封期的COD模型,识别相应特征参数,验证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通过罗丹明B示踪实验分析,确定了松花江佳木斯段横向扩散系数为0.41 m2/s,纵向扩散系数为43.51 m2/s;水团追踪实验方法确定了松花江佳木斯段COD衰减系数K(20)=0.188;对松花江佳木斯段COD模型参数进行了温度参数修正K(T)=0.188×1.109 8T-20.松花江佳木斯江段的实测结果和模型模拟结果误差在10%以内,证明了模型应用和所获得参数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9.
利用生物制氢废液制取絮凝剂及除污效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发酵法生物制氢反应器排放的废液为培养基,考察了复合型高效产絮菌F2-F6制取生物絮凝剂(BF)的最佳发酵条件。试验结果表明,在初始pH值为7.0、发酵周期为21h、摇床转速为140r/min、发酵温度为30℃、制氢废液不灭菌的条件下,制取的BF对高岭土的最大絮凝率〉93.0%。同时,考察了制取的BF对生活污水、墨汁废水和高浓度中药废水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对浊度、色度和有机物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8.7%、96.9%和62.6%。  相似文献   
100.
利用制氢废液生产微生物絮凝剂不仅可以降低絮凝剂的生产成本,而且还能实现生物制氢的全程清洁生产。然而制氢废液的成分复杂,COD浓度及pH值变化幅度较大,会对产絮菌的产絮能力产生较大影响。基于此,研究了前期分离得到的6株产絮菌的形态、生理生化特性以及它们对不同废液成分利用能力的差异。以实际废液为底物的发酵试验结果表明,在乙醇型发酵的废液中,BF-2、BF-4、BF-6的产絮能力相对较强;BF-2、BF-4、BF-7在丙酸型和丁酸型发酵的废液中具有较强的产絮能力;混合型发酵的废液最适合BF-6和BF-9产絮。处理高岭土悬浊液的正交试验结果显示,乙醇含量是影响絮凝率的关键性因子,最佳乙醇含量是1100mg/L,最适合的产絮菌是BF-6;乙醇、乙酸、丙酸、丁酸含量分别为1100、900、200、300mg/L,是适合BF-6产絮的最佳组合成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