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43篇
  免费   769篇
  国内免费   437篇
工业技术   10849篇
  2024年   77篇
  2023年   333篇
  2022年   260篇
  2021年   259篇
  2020年   261篇
  2019年   386篇
  2018年   426篇
  2017年   183篇
  2016年   235篇
  2015年   254篇
  2014年   654篇
  2013年   444篇
  2012年   495篇
  2011年   525篇
  2010年   498篇
  2009年   514篇
  2008年   441篇
  2007年   406篇
  2006年   477篇
  2005年   443篇
  2004年   390篇
  2003年   300篇
  2002年   236篇
  2001年   249篇
  2000年   257篇
  1999年   174篇
  1998年   179篇
  1997年   161篇
  1996年   127篇
  1995年   120篇
  1994年   128篇
  1993年   117篇
  1992年   100篇
  1991年   89篇
  1990年   78篇
  1989年   87篇
  1988年   69篇
  1987年   71篇
  1986年   66篇
  1985年   54篇
  1984年   39篇
  1983年   45篇
  1982年   35篇
  1981年   32篇
  1980年   23篇
  1979年   12篇
  1978年   7篇
  1976年   5篇
  1973年   5篇
  1959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简要回顾了国内扭转刚架内力计算方法的进展,对存在的问题作了说明。以摩擦压力机机架为例子,导出了求解半空间扭转刚架内力的另一表达式。同,外侧的剪应力大,二者方向相反并平行,其剪应力合力的作用点在横梁轴线延长线上的C点。设特征量r~*=(?)C,合力X_1用虚线力矢表示,由力的平移规则,在立柱端作用有力X_1和力偶距M_n。考虑到横梁对立柱弯曲的约束作用,在垂直立柱端截面平面内还应有集中力偶X_2。图示内力素间的关系为: 式(4)中特征量r~*等式右边的第二项是由剪力引起的。由力的平衡条件及式(4)得: x_1=M_k/(2(1_2/2+r~*)) (5) 式(4)、(5)的详细导出,可参看文献[3]。至此,立柱任意截面上的内力都已能求得。为了与文献(1,2)的结论相比较,将文献[3]中的力学计算模型统一到图1的计算模型上去。这时K值趋于无穷大,则η也趋于无穷大,X_2值趋于零(实际上K值并不为无穷大,X_2也不为零)。则式(5)变为: 文献[3]比文献[1,2]得出立柱上的扭矩M_n要大[3],故前者比较接近实测值。其原因很显然,式(1)的正则方程是一线性叠加方程,把各变形量看成是独立的。而实际半空间扭转刚架对立柱是一约束扭转,各变形量间并非是线性的关系,而文献[3]把立柱的弯曲变形与扭转变形看成是相互依存关系,较好地表达出约束扭转的特点,自然计算值就较好地逼近实测值。二、扭转刚架内力的进一步分析由式(6)得出立柱端部相应的受力情况如图3所示。从刚架整体看,立柱B截面并不绕自身轴线转动,而是绕刚架对称轴旋转。故在X_1力作用下,AB梁受弯曲变形的同时,还要引起附加扭矩M_n′、弯曲扭转双力矩B及弯曲扭转力矩M_w,各量的表达式为: 同理在M_n作用下,也要引起弯曲扭转双力矩B′及弯曲扭转力矩M_w′,其表达式为: 式(7)吸式(8)中,M_n′、M_w′的符号规定从座标原点沿x方向看,逆时针转向为正;而扭转双力矩B的符号规定从极点O看到的双力偶反时针转向为正。参数α为弹性弯曲扭转特性: α=GI_(n1)/(EJ_w)~(1/2) 式中J_w为扇形截面惯性矩,将立柱截面看成如图4a的相当工字形截面,而翼缘的厚度等于立柱两侧壁的厚,则求得: J_w=integral from s ω~2dA=integral sω~2tds 由图4b得: J_w=4×1/2×l_2h/4×h/2×2/3×l_2h/4 =(h~3l_2~2t)/24 (10) 由M_w导起的剪切应力很小,这里略去。由纯扭转引起的剪切应力近似采用等厚薄壁公式,则: τ_(n_(max))=M_n+M_n′/2Ωδ (11) 正应力为: σ=Mz/I_(?)+Bω/J_w+B′ω/J_w (12) 至于横梁的内力,只要把立柱端截面上的内力改变符号作用在横梁两端即可求得。从上述讨论可知,对半空间扭转闭式刚架进行简易计算时,必须注意约束扭转问题,否则计算值与实测值差距很大。  相似文献   
102.
研究了一种新型的原子氢渗透速率测量传感器在酸洗液中的测量信号与A3钢在相应体系中的强度/脆性之间的对应关系,为发展钢铁酸洗除锈除垢时在线检测氢致腐蚀裂开危险性的智能化新技术,提供了软件设计的部分关键参数与判据。  相似文献   
103.
本文应用慢应变速率拉伸试验法、金相和扫描电镜技术研究了带焊缝的A3钢试样在会缓蚀剂的盐酸溶液中的氢致腐蚀裂开行为。结果表明,在酸液中带焊缝试样的断裂均发生在热影响区;带焊缝A3钢试样的脆断敏感程度显著高于其母材;缓蚀剂的添加可以较大程度地改变带焊缝材料的脆断敏感性。  相似文献   
104.
介绍了国内外机械压力机离合器的现状;指出了现有压力机刚性离合器的缺点;对国内压力机离合器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切合实际的看法;重点阐述了第三代寸动刚性离合器的工作原理及优点.  相似文献   
105.
铝合金交流电氧化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较详细地介绍了采用降压后的交流电市电对含铜或含硅的铝合金的阳极氧化方法和影响因素。实验表明,交流电氧化可以获得膜层厚、硬度高、耐蚀性好的氧化膜。该法也适用于一般纯铝的阳极氧化。  相似文献   
106.
有机非线性光学材料具有SHG活性高、响应时间快、分子结构可变性等优点。合成了20个含不对称原子氨基酸取代的苯系化合物,测试了这些化合物的旋光度、紫外一可见吸收、SHG效应,发现17个化合物具有SHG活性,初步探讨了影响SHG效应的有关因素。  相似文献   
107.
非线性增益递归滑模动态面自适应NN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希  孙秀霞  刘树光  徐嵩  程志浩 《自动化学报》2014,40(10):2193-2202
针对一类严反馈非线性不确定系统的跟踪控制问题,提出一种非线性增益递归滑模动态面 (Dynamic surface control, DSC)自适应控制方法. 通过设计一个新的非线性增益函数,并构造递归滑模动态面的控制策略和新的Lyapunov函数,同时利用神经网络在线逼近系统不确定项, 该方法有效解决了具有输入饱和约束条件下系统控制精度与动态品质间的矛盾,增强了控制器对其自身参数摄动的非脆弱性. 理论证明了闭环系统所有状态是半全局一致最终有界的,且跟踪误差可收敛至任意小.  相似文献   
108.
本文简要介绍了简单分子轨道(HMO)理论的基本原理,并举例说明应用计算机程序计算染料化学反应性能的方法。为了便于今后在染料化学研究中应用量子化学计算,本文附有一个可在 TQ—16机上实施的 HMO参考程序。  相似文献   
109.
蛋白质纤维具有光滑柔顺、透气吸湿等优点,然而天然蛋白纤维产量有限。再生蛋白纤维的制备通常采用与其它成纤高分子接枝或共混的方法,有利于提高再生蛋白纤维的断裂强度。选用同为天然高分子的纤维素为基体,以共溶剂溶解纤维素与蛋白质,进而纺丝成形制得力学性能满足要求的纤维素/丝素蛋白共混纤维。为了探究凝固剂组成对纤维素/丝素蛋白共混纤维相形态及性能的影响,选用水、乙醇、乙醇/1-丁基-3-甲基咪唑氯盐([BMIM]Cl)等作为凝固剂。研究发现:乙醇作为凝固剂时,纤维素与丝素蛋白能很好地同时凝固;而当在乙醇凝固浴中加入适量的[BMIM]Cl径向均匀分散。通过对凝固剂组成的调控能有效提升纤维的力学强度。  相似文献   
110.
为实现稀土尾水中钇离子(Y3+)的回收,探究了好氧颗粒污泥(AGS)对Y3+的吸附-解吸附效果。考察了混合方式、初始Y3+浓度、pH、盐度、铅离子及粒径对AGS吸附效果的影响。相比于搅拌及振荡,曝气混合下AGS具有更好的吸附效果,80%以上的吸附在前10 min完成。当初始Y3+浓度<50 mg/L时,AGS能完全吸附废水中Y3+离子,此后吸附率随着Y3+浓度的增大而减小。H+、Na+和Pb2+会与Y3+竞争AGS上的吸附位点,导致吸附率减小。0.6~1.0 mm的AGS吸附容量最大,2.4~3.0 mm的AGS经人工破碎后吸附容量增大15%。对吸附过程进行动力学和热力学拟合。动力学符合伪二级模型(R2=0.9999),表明化学吸附起主导作用;Webber-Morris方程分析表明颗粒内扩散是影响吸附速率的主要因素。热力学符合Langmuir模型(R2=0.9849),表明吸附过程是一个单分子层吸附过程,拟合得到最大吸附量为Qmax=24.39 mg/gSS。利用XPS对吸附前后AGS进行表征,发现参与吸附官能团有酯基、羧基、氨基,同时与K+进行离子交换,钇在AGS表面的主要化学态是Y2(CO3)3。探究了硝酸及氯化铵对吸附饱和AGS的解吸效果。HNO3的单次解吸附率(99%)明显高于NH4Cl(64%),但五次吸附-解吸附循环后,HNO3组解吸附率降至10%,NH4Cl组解吸附率仍维持在5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