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5篇
工业技术   7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41.
设计了一种适合滚镀的电流密度传感与测试装置,采用全数字控制的高频开关电源,在恒电流密度下进行了滚镀锌闭环控制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工件、相同时间的条件下,恒电流密度闭环控制模式比恒电压模式节能10%,且膜厚均值较大;随着电镀时间延长,恒电流密度闭环控制模式下的镀层厚度变化趋于平缓,但镀层厚度分散程度较恒电压控制模式时大。  相似文献   
42.
基于创新性构型设计的工程图学教学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型设计作为空间想象和创造性思维训练的重要载体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论文在探讨国内外工程图学教研情况基础上,构建了以构型设计为主线,突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基于创新性构型设计的工程图学新课程体系。并从教学改革目标、教学改革内容和教学实践三方面进行了深入阐述。教学实践表明,该课程体系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形体构型设计创新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43.
高校工科制图课程体系改革思路探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随着计算机技术尤其是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制图课程内容和体系仍然滞后于社会的要求。这与高校自身承担的社会功能极不相称,制图课程体系需要全面改革,重新建立。本文在初步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将创造学、美学与人机工程、三维造型和动画技术以及原型制造技术引入传统制图课程,强调工程实践,创立新的产品造型和设计基础课程。  相似文献   
44.
结合工程实例,介绍支盘桩的受力特点及经济价值,分析挤扩支盘桩在成桩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落实控制要点,并探讨成功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45.
本文对项目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性和提高项目安全生产管理的主要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6.
结合已经实行的“数字化产品数据定义通则”系列国家标准,对比二维图样 表达方法的优缺点,分析三维特征造型软件环境下的图样表达方式,研究了三维表达的基本 形式,指出基于特征造型软件环境开展工程制图教学,应在手工绘图条件下的各种二维表达 方式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产品数字化数据定义的优势,采用最新国家标准,开展多种形式的 三维图样表达的教学。  相似文献   
47.
双电源自动切换装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国际电工委员会IEC947—6—1的分类标准,ATS装置分为PC级(能通断负荷电流,不能通断短路电流)和CB级(能通断负荷电流、短路电流)两种。从国内双电源自动转换电器的发展现状上看,ATS装置已有PC级的接触器切换方式、负荷开关切换方式和机电一体化式的自动转换开关切换方式;CB级的两台独立塑壳断路器(MCCB)切换方式等类型,可以满足各种工程的不同要求。下面对它们的特点作一比较。  相似文献   
48.
本文根据作者用重节点非均匀B样条方法进行汽车车身计算机辅助几何造型的初步实践,介绍了实现车身CAGD的主要技术即车身表面曲线曲面的构造方式,并给出了基于该技术的造型实例。由于B样条的局部性、直观性和保凸性等优点,并且引入了重节点技巧,使作者基于该方法所研制的软件具有较强的曲面造型功能。  相似文献   
49.
为详细了解水疗按摩喷头内的气液两相流流场,对喷头内部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并在数值模拟的基础上。分析喷头内流场的压力、速度、气相分布。找出原结构的不足。结果表明:进水管直角弯头处的压力和速度减小显示了管道方向的突然改变引起局部能量损失;根据数值模拟显示的负压区可指导设计进气管的最佳位置;气相分布显示,原进气管的非对称结构使气液混合不够均匀。将模拟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比较,证明数值模拟所用的计算模型是有效的,表明数值模拟可以用于喷头的结构设计指导。并为喷头的结构优化提供便捷的验证手段。  相似文献   
50.
眩晕问题是影响虚拟现实体验的一个重要因素。以动感单车的虚拟骑行为例,从 侧倾体感反馈的角度,提出了降低用户眩晕感的设计方案,并对其进行了用户体验度量。首先, 设计了可能的3 种骑行姿态的反馈方式,分别是基于用户自身侧倾的体感反馈方式(IR 模式)、 基于用户转弯角度的体感反馈方式(PR 模式)和无反馈方式(NR 模式)。然后,对3 种反馈方式进 行了用户体验度量。研究表明,IR 模式不适用于虚拟骑行;PR 模式与NR 模式相比,除了能 降低用户在转弯过程中的眩晕感外,还提高了用户的临场感、系统的易学性及易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