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008篇
  免费   9023篇
  国内免费   6214篇
医药卫生   121245篇
  2024年   174篇
  2023年   1314篇
  2022年   1958篇
  2021年   4714篇
  2020年   3530篇
  2019年   3240篇
  2018年   3557篇
  2017年   2982篇
  2016年   2893篇
  2015年   4509篇
  2014年   5744篇
  2013年   5227篇
  2012年   7930篇
  2011年   8723篇
  2010年   5380篇
  2009年   4195篇
  2008年   5671篇
  2007年   5885篇
  2006年   5765篇
  2005年   6022篇
  2004年   4026篇
  2003年   3519篇
  2002年   3048篇
  2001年   2498篇
  2000年   2709篇
  1999年   2700篇
  1998年   1575篇
  1997年   1473篇
  1996年   1310篇
  1995年   1166篇
  1994年   989篇
  1993年   640篇
  1992年   1001篇
  1991年   807篇
  1990年   684篇
  1989年   601篇
  1988年   595篇
  1987年   512篇
  1986年   419篇
  1985年   331篇
  1984年   208篇
  1983年   159篇
  1982年   85篇
  1981年   98篇
  1980年   83篇
  1979年   115篇
  1978年   53篇
  1977年   56篇
  1975年   44篇
  1974年   4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01.
目的初步探讨CT腹部模式常规和非常规扫描次数、高曝光剂量扫描对家兔急性脾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方法将46只大白兔随机分成3组:(1)高曝光剂量CT扫描组36只。采用约为常规剂量2倍的腹部CT扫描模式,对大白兔进行全身扫描,再将其分两大亚组,每组18只。①腹部模式一次性扫描组(一次性扫描组):CT扫描层厚为2.5mm分别连续扫描3、6、9、12、15和18次,48h后剖杀;②腹部模式重复扫描组(重复扫描组):CT扫描层厚以5mm分别连续扫描2、4、6、8、10和12次,24h后重复上述扫描,24h后剖杀。(2)常规CT扫描组:5只,采用常规次数和曝光剂量对大白兔进行全身扫描,48h后剖杀。(3)健康对照组:5只。所有实验动物取脾组织作病理分析。结果光镜病理结果:①一次性扫描组:连续扫描6次时出现红髓髓窦略扩张、淤血;连续9-18次扫描后,脾脏出现红髓髓窦扩张、淤血,可见网状组织细胞增生和吞噬含铁血黄素。②重复扫描组:共8次扫描时出现红髓髓窦轻度扩张、淤血,散在中性粒细胞浸润;16-24次扫描后,脾脏出现红髓髓窦扩张、淤血,散在中性粒细胞浸润,间或有组织细胞增生。结论常规脾脏CT扫描是非常安全的;在非常规扫描次数和高曝光剂量下,CT辐射可能会引起家兔急性脾组织的异常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102.
[目的]探讨负压进针在心血管内科病人的静脉输注中是否优于常规进针法.[方法]将2004年1月-2005年6月我科收治且静脉穿刺难度大的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150例应用负压进针法,对照组150例应用常规进针法,比较两组的穿刺成功率和回血率.[结果]负压进针法比常规进针法的穿刺成功率提高了12%,回血率提高了13%,两组间穿刺成功率和回血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负压进针大大提高了穿刺成功率和回血率,减少了病人的痛苦,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和住院病人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3.
目的探讨肝、肾、胰联合移植手术的麻醉及围术期管理方法。方法肝肾胰联合移植患者1例,行充分术前准备,改善肝功能,减轻尿毒症症状,控制血糖水平,使患者各脏器功能处于最佳状态。选用异氟烷、咪唑安定、芬太尼和维库溴铵行静脉吸入复合麻醉,维持合适麻醉深度和充分供氧。行桡动脉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用于监测血压和维持静脉通道;选用食管超声多普勒行血流动力学监测;定时检测肝、肾功能指标、凝血参数、动脉血气、血糖浓度以及血、尿淀粉酶等生化参数,根据上述检测结果调整治疗。结果术中循环稳定,血气结果正常。术毕时血糖浓度较术前升高。患者肝脏及胰腺功能在术后1周恢复正常。肾脏功能恢复不良,予以二次肾移植术,两次手术期间行血液透析。肾功能于二次肾移植术后第3天恢复正常。目前患者各脏器功能正常。结论肝胰肾联合移植麻醉及管理的重点是充分术前准备,选择静吸复合麻醉,兼顾各脏器功能,维持血流动力学和内环境稳态的平衡。  相似文献   
104.
目的研究坐骨神经慢性挤压伤(chronicconstrictioninjury,CCI)后不同时点大鼠脊髓磷酸化cAMP反应成分结合蛋白(p-CREB)含量的变化。方法32只160~180g雄性SD大鼠中,8只为正常对照,其余24只做成CCI模型。用VonFrey细丝测定大鼠后爪触诱发痛的变化,并于术后7、14和30d处死(n=8),取L4~L6脊髓用以免疫印迹(Westernblot)方法测定p-CREB的表达量。结果CCI大鼠结扎侧在术后7、14d出现明显的机械感觉异常(P<0·01),30d后基本消失。与正常大鼠相比,CCI大鼠p-CREB含量在术后7、14d均出现明显升高(P<0·01),术后30d恢复到正常水平。结论CCI大鼠疼痛模型中脊髓p-CREB含量明显增高,并且随疼痛症状消失恢复到正常水平。提示脊髓p-CREB在慢性神经性疼痛中发病机制中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5.
目的:评价运动员动态心电图中特殊事件的意义。方法:为30名身体健康无自觉症状的运动员作动态心电图检查。然后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ST抬高18人,ST下移4人,室性早搏(VE)9人,室速(VT)1人,室上性早搏(SVE)12人,室上速(SVT)2人,I°房室传导阻滞(I°AVB)1人,Ⅱ°房室传导阻滞(Ⅱ°AVB)4人。结论:动态心电图中特殊事件的临床意义与事件出现的时间、频度有关。  相似文献   
106.
我们首次报道一例雷公藤多甙中毒导致急性重症胰腺炎的病例,其病理生理变化、临床表现和转归于以往的报道颇有不同。  相似文献   
107.
目的 观察重组人白介素-1受体拮抗剂(rhIL-1Ra)的毒性靶器官及毒性的严重程度.方法 32只成年恒河猴分为rhIL-1Ra 2mg/(kg·d)(n=6)、10mg/(kg·d)(n=6)和50mg/(kg·d)(n=6)连续给药90天组,10mg/(kg·d)(n=4)连续给药30天组,正常对照组(n=5)和溶剂对照组(n=5).rhIL-1Ra为皮下注射给药,每日1次.观察指标包括一般药物反应、尿八项、心电图、眼底检查、外周血细胞计数及白细胞分类、凝血时间、血清生化、外周血T细胞亚群和猴抗rhIL-1Ra抗体测定、脏器重量和脏器系数、常规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 给药后30天各给药组动物血清非特异性抗体明显升高.rhIL-1Ra 2mg/(kg·d)组其他检测指标均未见明显地改变.rhIL-1Ra 10mg/(kg·d)组给药后90天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明显增厚,但此剂量给药时间为30天时未见任何异常.rhIL-1Ra 50mg/(kg·d)组肾小球及肾小管中蛋白性液体量多,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更为严重,且停药30天后基底膜增厚程度仍未见明显减轻或改善.结论 rhIL-1Ra的主要毒性靶器官为肾脏,2mg/(kg·d)为安全剂量,10mg/(kg·d)给药30天时为安全剂量,给药90天为恒河猴中毒性剂量,而50mg/(kg·d)为明显的毒性反应剂量,可产生难以恢复的肾脏纤维化.  相似文献   
108.
目的研究氯胺酮对大鼠心室肌细胞瞬时外向钾电流(Ito)的影响。方法酶解法分离大鼠心室肌细胞,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Ito,观察50μmol/L氯胺酮对Ito电流-电压曲线以及不同浓度氯胺酮对Ito的影响,并研究氯胺酮对Ito通道动力学的影响。结果钳制电压-40mV,刺激电压 70mV条件下,临床相关浓度的氯胺酮50μmol/L使Ito的电流峰值降低23·4%(P<0·01),冲洗后,Ito能够完全恢复。5、10、50、100、500、1000、5000μmol/L的氯胺酮抑制Ito呈浓度依赖性,电流抑制率分别为(13·8±9·7)%、(17·5±6·7)%、(23·4±8·8)%、(31·5±6·7)%、(63·3±5·5)%、(79·7±2·7)%、(88·9±4·4)%,其半数有效浓度(IC50)为299μmol/L。100μmol/L的氯胺酮对激活曲线没有影响;使Ito的失活曲线明显右移,半数失活电压(V1/2)在给药前后数值分别为(-28·27±0·20)mV和(-25·34±0·27)mV(P<0·01),斜率因子(k)值分别为(3·23±0·46)mV和(3·40±0·55)mV(P>0·05)。结论氯胺酮可明显阻滞大鼠心室肌的Ito,这是氯胺酮延长大鼠心室肌动作电位的机理之一,同时氯胺酮使Ito的失活曲线右移。  相似文献   
109.
BACKGROUND/PURPOSE: The importance of accurate triage in Taiwan is becoming more apparent with 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emergency department (ED) patients, and resources for the National Health Insurance becoming constrained. This study compared the ability of the Taiwan triage system (TTS) and the standardized 5-level Emergency Severity Index (ESI) triage system to predict ED resource utilization. METHODS: Patients arriving at the ED were triaged by both TTS and by using a two-page checklist of ESI criteria during the 3-month study period. The ESI triage level was calculated independently to avoid bias. Disease category (trauma vs. nontrauma), length of stay (LOS) and hospitalization data were evaluated. RESULTS: A total of 3172 patients with both ESI and TWN evaluation were included. The distributions of ESI ratings within TTS level 1 were: ESI 1, 21.1%; ESI 2, 68.1%; ESI 3, 7.4%; ESI 4, 3.4%; ESI 5, 0%. For TTS level 3, they were: ESI 1, 0.1%; ESI 2, 26.2%; ESI 3, 39.5%; ESI 4, 27.5%; ESI 5, 6.8%. Hospitalization rates were 74.5%, 40.9% and 22.2% in TTS levels 1, 2 and 3, respectively; and were 96.2%, 47.0%, 30.9%, 6.7%and 6.6% in ESI levels 1, 2, 3, 4 and 5, respectively. TTS triaged more trauma patients as life-threatening/emergent condition than nontrauma patients (68.8% vs. 48.4%, p < 0.001). Triage by ESI, however,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percentage of trauma and nontrauma patients with highly acute conditions (44.2% vs. 46.6%, p = 0.230). Patients with ESI level 4 or 5 have significantly shorter ED LOS than those with ESI level 3. CONCLUSION: ESI produces more accurate discriminating patient acuity, ED LOS and hospitalization rate than TTS. Adopting a standardized 5-level triage tool might improve resource utilization planning of ED practice.  相似文献   
110.
黄海 《右江医学》2002,30(6):469-470
目的 :探讨胃癌穿孔的临床特点 ,指导临床诊治和提高疗效。方法 :对本院 2 4例胃癌穿孔病人采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其中 8例行单纯修补术 ,2例在穿孔修补术后 3周早期施行二期根治性手术 ,3例行穿孔修补加胃空肠吻合术 ,7例行姑息性胃大部切除术 ,4例行胃癌根治术。结果 :本组死亡 4例 ,其余病例中位生存期分别为 7,13 .2 ,2 5 .1个月。结论 :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 ,可望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和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