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69篇
医药卫生   39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67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71.
杨琦  高巍  黄裕新 《医学争鸣》2001,22(9):805-805
0 引言 呃逆通常为良性和自限性症状 ,但持续不断的呃逆常预示着严重潜在的疾病 .横纹肌肉瘤多见于儿童期 ,成年人发病较少 ,但也占软组织肉瘤的 13.5 % ,成年人多发生于四肢及躯干 ,颈部很少发病 .而颈部横纹肌肉瘤致顽固性呃逆临床极为罕见 .1 病例报告 男 ,6 9岁 ,因顽固性频繁呃逆 3mo,胸背部疼痛 1mo于 2 0 0 0 - 0 5 - 17入院 .查体 :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 ,肋间隙增宽 ,右背部叩诊浊音 ,听诊呼吸音弱 ,腹部查体无异常 .胸片 :双肺下野肺间质增生 ,左下肺肺大泡形成 .胸部 CT:肺气肿 ,纵隔淋巴结肿大 .上消化道钡餐 :食管下端反…  相似文献   
372.
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内镜下结扎治疗远期疗效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目的 作者多年采用内镜下结扎治疗食管静脉曲张(EVL ) ,研究远期疗效及并发症 .方法 住院肝硬化合并中重度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 10 5例 ,在出血后 72 h或无出血时择期行 EVL .结扎后分别在 4wk,6 m o,1和 2 a进行追踪及胃镜随访复查 . 4wk内结果作为近期疗效判断 ;6 m o以上结果作为远期疗效评价 .结果 静脉曲张近期根治率及总有效率分别为 80 %和 86 % . 6 mo后共随访到 75例 ,其远期根治率及总有效率分别为 5 1%和 77% ,与近期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 .而近期与远期再出血率及死亡率比较 ,无显著变化 (P>0 .0 5 ) .结论  EVL近期疗效确切 ,安全可靠 .但远期疗效并非乐观 ,常需重复行 EVL 治疗或进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373.
目的探讨血清IL-6,IL-8及TNF-α与肝硬化病情演化关系. 方法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40例肝硬化患者血清中IL-6,IL-8,TNF-α含量. 结果肝硬化合并腹水患者血清IL-6,IL-8及TNF-α水平分别为(0.35±0.15)μg*L-1, (0.36±0.08) μg*L-1及(25±8) pmol*L-1, 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 肝硬化合并腹水感染者血清中IL-6,IL-8及TNF-α分别为(0.51±0.19) μg*L-1,(0.64±0.12) μg*L-1及(33±8) pmol*L-1,明显高于无腹水感染组(P<0.01). IL-6,IL-8及TNF-α含量随Child-Pugh分级的递增而增高. 结论 IL-6,IL-8及TNF-α在肝硬化病情进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提示利用IL-6,IL-8及TNF-α拮抗剂或其他方法阻断这一环节,对减缓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恶化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74.
抗癌药合用维拉帕米对体外人胃癌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华  许才绂  黄裕新 《医学争鸣》2001,22(9):838-842
目的 观察无毒剂量钙拮抗剂维拉帕米 (VPM)与小剂量化疗药阿霉素 (ADM)、 5 -氟尿嘧啶 (5 - FU)、顺铂(CDDP) ,合并用药前后对胃癌细胞影响实验研究 .方法 用MTT法观察其对体外培养的人胃癌细胞 SGC- 790 1,在 VPM与 ADM,5 - FU和 CDDP合并用药前后对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并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变化 ,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变化 .结果  VPM与 ADM,5 - FU和 CDDP合用与单独应用化疗药相比细胞存活率明显下降 ,ADM10 μg· L- 1细胞存活率 88% ,CDDP 10 0μg· L- 1 77% ,5 - FU 10 0μg· L- 15 6 % ,合并用药后细胞存活率分别下降至 49% ,47%和 2 9% .其增效倍数为单独用药的 2 .5 1~ 6 .31倍 (P<0 .0 0 1) ,细胞生长停止在 S期 ,S期数分数为 0 .48,抑制细胞有丝分裂及DNA合成 ,细胞超微结构显示 :细胞核固缩、空泡形成、微绒毛减少、线粒体及内质网肿胀 .结论 本研究表明无毒剂量VPM与小剂量化疗药合用 ,可获得化疗药单独用药相同疗效 ,VPM增加化疗药对肿瘤细胞的细胞毒作用 ,增加敏感性 ,减少药物副作用  相似文献   
375.
复方中药CCM-AT13抗胃癌SGC-7901细胞作用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科室自组复方中药 CCM- AT13对胃癌细胞及正常细胞的作用 .方法 与华蟾素、5 - FU对比 ,通过MTT法研究 CCM- AT13对胃癌细胞的杀伤作用 .结果  10mg·L- 1 CCM- AT13,5 - FU与华蟾素的杀伤率分别为 (87.2± 3.3) % ,(34.5± 3.0 ) %与 (2 9.7± 1.7) % ,CCM- AT13具有较强的杀伤肿瘤细胞作用 ,杀伤率明显高于 5 - FU与华蟾素 ,而对人血管内皮细胞与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杀伤作用较弱 .结论  CCM- AT13抗肿瘤作用明显 ,具有极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76.
电针对大鼠红细胞免疫和T细胞亚群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 探讨电针 (EA)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仪技术 ,通过微量全血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测定外周血 T细胞亚群以反映细胞免疫功能 ;应用红细胞 C3b受体 -酵母菌花环试验和红细胞 - IC花环试验检测红细胞免疫功能 .结果 电针刺激足三里穴后正常大鼠外周血的 CD4+ ,RBC- C3b RR,RBC- ICR明显升高 (P<0 .0 1) ,CD8+ 无显著变化 (P>0 .0 5 ) ,且 CD4+和 RBC- C3b RR呈显著正相关 (r=0 .719,P<0 .0 5 ) .免疫抑制模型大鼠外周血的 CD4+ ,RBC-C3b RR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P<0 .0 1,P<0 .0 5 ) ,CD8+ 无显著变化 (P>0 .0 5 ) ,电针治疗后各项指标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 (P>0 .0 5 ) .非经非穴组的各项指标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 (P>0 .0 5 ) .结论  :电针刺激足三里穴能提高正常大鼠及免疫抑制模型大鼠的细胞免疫功能和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 .这对揭示针刺治疗多种疾病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77.
白萝卜提取物对胃动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萝卜提取物(Crude radish extract,Ecr)对胃动力的作用,为开发中药提供新的途径。方法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采用灌胃给药方法,给大鼠以最有效剂量的萝卜提取物按60mg/kg灌胃后,经胃电记录,观察其对胃运动的影响,并对其对中枢支配胃运动的迷走复合体(dorsal vagal complex,DVC)中神经元放电频率的变化以及c-Fos表达的情况为标志,观察上述两个核团中神经元被激活状况,来探讨萝卜提取物促胃动力的作用机制。结果给药30min大鼠的胃电变化最为明显,给药45min后药物的作用逐渐降低,给药60min后胃电的变化基本接近于正常对照组。神经元的放电和Fos的表达情况与胃电变化情况相近。结论萝卜提取物对胃有较为明显的动力作用,而且按60mg/kg给药后的30min其促动力作用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378.
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s)是胃肠起搏细胞,主要参与胃肠基本电节律(BER)调控和神经递质信号转导,近年来进行的一系列研究表明这种细胞在胃肠电及动力发生和运动障碍机制中有重要作用,同时关于消化道ICCs受体的研究也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因此了解Cajal间质细胞及其受体的特点、功能具有重要意义,现主要对消化道ICCs及其受体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79.
生长抑素、胃动素在人胎儿消化系统的发生与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并比较生长抑素(SS)、胃动素(MTL)在人胚胎消化系统发生、发展及分布的规律。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系统测定15例人胎儿消化道各部位SS及MTL的组织含量。结果:在人胚胎胃肠道组织中均有不同浓度的SS和MTL存在,SS在消化道出现的时间均早于16周;MTL除食管、贲门、幽门、盲肠、阑尾晚于22周,其余均早于16周。各部位SS含量以十二指肠、胃较高,与其它部位比较P<0.05,而MTL以空肠、十二指肠为高(P<0.05)。随胚胎发育,SS的发展呈不同趋势:①胃、十二指肠、空肠SS持续升高,且胃、十二指肠SS浓度与胎龄呈正相关(r=0.8077;r=6793;P<0.01);②食管、回肠、结肠SS波动在一定水平,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③贲门、幽门、盲肠、阑尾SS则呈下降趋势,阑尾SS与胎龄呈负相关(r=-0.7889;P<0.01);而MTL各部位水平随胚胎发育呈一致性升高,空肠、十二指肠MTL与胎龄呈正相关(r=0.8125,r=0.7734,P<0.01)。结论:SS与MTL在人胎儿胃肠道中的发生、发展及分布存在不同规律  相似文献   
380.
电针对胃经-脑肠肽-免疫网络的调控机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