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9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6篇
医药卫生   308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7篇
  199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21.
腹腔分流术治疗小儿颅内疾病并发症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腹腔分流术是目前神经外科治疗脑积水常用的手术方法。随着微创手术的发展 ,蛛网膜囊肿行腹腔分流术也已被认可。但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直接影响治疗效果 ,甚至导致手术失败。特别是小儿 ,由于皮下脂肪少 ,组织疏松 ,抵抗力低 ,对手术的耐受能力差 ,出现并发症的机会更多 ,处理较难。我院 1998年 6月— 2 0 0 1年 3月收治 3 1例患者行腹腔分流术 ,现结合文献复习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 3 1例 ,男 2 2例 ,女 9例 ,年龄 3个月~ 10岁。出现并发症 13例 ,并发症的出现时间为 6h~ 2 8个月。1.2. 病因 ①梗阻性脑积水 13…  相似文献   
122.
青海省人群的肠道原虫感染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8-1990年期间,我们采用卢戈氏碘液涂片法粪检原虫,共检查16079人,查见原虫感染者2963例,其感染率为18.4%。查见原虫9种,其感染率分别为:溶组织内阿米巴0.5%,结肠内阿米巴7.2%,布氏嗜碘阿米巴0.7%,微小内蜒阿米巴3.8%,哈氏内阿米巴0.3%,贾第虫4.6%,人芽囊原虫2.6%,人毛滴虫1.1%,结肠小袋纤毛虫0.01%。各片区感染率分别为:城市为10.0%,东海农业18.9%,环湖牧区22.6%,青南牧区22.7%,4个片区感染率间差别有极显著意义。男、女感染率分别为18.4%和18.5%,两者间差别无显著意义。各民族人群的感染率分别为:汉族13.3%,土族14.4%,藏族22.1%,回族23.7%,蒙古族27.7%,撒拉族53.0%,各民族人群感染率间有极显著性差异。本次调查较全面地了解了本省人体肠道原虫的感染水平和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123.
目的探讨体质量≤8kg小儿动脉导管末闭介入治疗经验。方法选取我院2001年5月至2010年3月,经X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为52例体质量均≤8kg的动脉导管未闭患儿,使用蘑菇伞形封堵器经皮封堵,封堵后5分钟行主动脉弓降部造影,术后24 h行X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52例患儿,男12例,女40例,年龄3个月~2岁(0.9±0.5)岁,体质量(7.1±0.9)kg。封堵前主动脉弓降部影X线测量动脉导管未闭最窄处直径(4.4±1.1)mm,使用国产封堵器37例,Amplatzer封堵器15例,输送鞘均≤9F,选取封堵器腰部直径为(8.7±1.8)mm,封堵器腰部直径与动脉导管最窄处直径差值为(4.3±1.5)mm,比值为(2.1±0.6)mm。52例患儿均治疗成功,封堵成功率100%。封堵后5分钟行主动脉弓降部造影见少量返流4例,即刻完全封堵率92.3%,次日超声心动图复查完全封堵率100%。6个月随访中无再通和封堵器移位、溶血、感染及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结论使用介入方法治疗低体量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安全有效,国产封堵器与进口封堵器在治疗效果上无差别,输送鞘应选择≤9 F的鞘管,以避免造成静脉损伤。封堵器大小的选择至关重要,需注意避免造成对主动脉与肺动脉的影响。本研究表明所选封堵器腰部直径最好大于动脉导管最窄处4~6 mm,封堵器直径与未闭动脉导管最窄处直径比值≥1.5的最小封堵器应作为首选,由于患儿个体差异较大,还应结合患儿具体实际情况选择封堵器大小。  相似文献   
124.
目的 探寻镜像右位心及合并畸形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CDE)特征和规律性.方法 应用CDE检查100例镜像右位心及合并畸形,寻找CDE特征和规律性,95例经心导管对照,76例手术证实.结果 根据CDE特征对92例做出正确诊断,诊断准确率92%,误诊8例.本组镜像右位心及合并畸形CDE特征和规律性明显:(1)镜像右位心合并12种先天性心脏病,其中ILL型右心室双出口(27%)最多,IDD型矫正性大动脉转位(17%)、法洛四联症(16%)和室间隔缺损(12%)较少,心室双入口(7%)、三尖瓣闭锁(5%)、两腔心(5%)、ILL型完全性大动脉转位(4%)、二尖瓣闭锁(2%)、孤立性右室流出道狭窄(2%)、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2%)、孤立性二尖瓣前叶裂隙(1%)更少.(2)镜像右位心无论合并那种先天性心脏病均为心房反位.(3)镜像右位心合并右心室双出口和完全性大动脉转位为左转位,合并矫正性大动脉转位为右转位.(4)镜像右位心合并肺动脉狭窄(80%)多见,肺动脉压正常(12%)和肺动脉高压(8%)少见.(5)合并房间隔缺损和室间隔缺损,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显示过房间隔或室间隔左向右或双向五彩镶嵌分流束血流信号.结论 镜像右位心及合并畸形CDE特征和规律性明显,应用CDE对镜像右位心及合并畸形可做出正确诊断,但检查者必须熟练掌握本病解剖.在探查手法上与正常位心脏明显不同,检查前阅读X线正位胸片对CDE正确诊断有帮助,并可提高检查效率.  相似文献   
125.
目的评价先天性肌部室间隔缺损(室缺)采用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自2001-6-16至2010-6-22,成功封堵肌部室缺21例(其中同时合并膜部室缺5例)。男10例,女11例,年龄4~35岁(平均12岁)体重13~74 kg,中位数38.8 kg。均可于胸左缘3~4肋间闻及收缩期反流性杂音,左心室造影显示肌部缺损左心室面直径为(8.9±4.8)mm。结果 21例均成功建立动静脉轨道,动脉进路选择右股动脉,静脉进路为19例穿刺右股静脉,2例采用右颈内静脉。选用的封堵器为美国AGA公司肌部室缺封堵器4枚,动脉导管未闭蘑茹伞2枚;德国pfm弹簧圈1枚;国产肌部室缺封堵器8枚;国产PDA封堵器6枚。一般选择封堵器直径>肌部室缺直径3~6 mm,本组为(9.8±2.8)mm。3例有残余分流者均为多发缺损,分流束≤2 mm,随访期间未发现封堵器移位和传导阻滞。结论肌部室缺发病率较低,仅占我院室缺介入治疗的2%,其特点是多发,且易低估缺损大小。经导管法堵闭肌部室缺成功率较高,疗效明确,操作安全,准确判断缺损的大小和位置,及操作者的经验是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6.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对平滑肌祖细胞(SPC)和内皮祖细胞(EPC)黏附的影响,筛选新一代用于包被洗脱支架的药物。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大鼠骨髓单个核细胞,重悬于SPC培养基或EPC培养基,接种在纤维连接素包被的培养板,以平滑肌肌动蛋白免疫荧光染色鉴定骨髓源性SPC,以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鉴定的异硫氰酸荧光素-荆豆凝集素-Ⅰ(FITC-UEA-Ⅰ)和Dil标记的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DiI-acLDL)双染阳性细胞为正在分化的EPC。分别收集培养8 d的SPC和EPC,加入不同浓度辛伐他汀(0,0.01,0.1,1,10μmol/L)培养24 h。采用贴壁法检测SPC和EPC黏附能力。结果:辛伐他汀显著抑制SPC黏附,0.01μmol/L辛伐他汀作用24h,黏附SPC数量较对照组(0μmol/L)明显减少[(52±4)个∶(59±5)个,n=5,P〈0.05]。与SPC相反,辛伐他汀显著促进EPC黏附,其促进作用随辛伐他汀浓度升高而明显增加,1.0μmol/L达最大效应,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增加[(39±5)个∶(12±3)个,n=5,P〈0.01]。结论:辛伐他汀选择性抑制平滑肌祖细胞黏附,促进内皮祖细胞黏附,其双向调节作用呈浓度依赖性,局部应用有促进损伤血管再内皮化和抑制新内膜过度增生的可能。  相似文献   
127.
目的观察胺碘酮治疗心脏瓣膜替换术后心房颤动(房颤)伴RR间期显著延长(〉2.5s)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安全性。方法2011年6月—2013年6月,对12例瓣膜替换术后房颤、心功能Ⅱ~Ⅲ级、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发现:(1)RR间期〉1.5s。(2)合并室性心律失常(多源室性期前收缩、成对室性期前收缩及短阵室速)的患者,根据动态结果给小剂量胺碘酮治疗(600mg/dx7,400mg/dX7,100—200leftg/d持续维持),经15—24(16±3)个月随诊。结果(1)最长RR间期每例均未超过服药前。(2)成对室性期前收缩和短阵室速消失;多源室性期前收缩明显减少,与服药前比较,每例均减少达80%以上。(3)随诊监查12例患者心功能均有改善,未发现胺碘酮不良反应。结论小剂量胺碘酮治疗房颤(夜间)伴RR间期显著延长(〉2.5S)合并的室性心律失常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8.
目的 探究Revolution CT结合三维可视化技术在指导肝棘球蚴病精准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青海省人民医院12例经手术治疗的多房棘球蚴病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Revolution CT上腹平扫+增强检查,将DICOM格式的0.625 mm扫描数据导入人体三维可视化软件(MI?3DVS)进行三维重建、模拟切割、体积测量并制定手术规划。结果 12例患者均完成了三维可视化模型重建,棘球蚴病病灶大小、所在肝段及肝内血管系统均显示清晰,并准确测得全肝体积、棘球蚴病病灶体积、模拟切除体积和残肝比。11例手术患者平均全肝体积为(2 429.8 ± 335.9) mL,平均棘球蚴病病灶体积为(919.6 ± 262.8) mL,实际切除病灶体积与模拟切除病灶体积具有高度相关性(r = 0.979,P < 0.01)。结论 Revolution CT结合三维可视化技术能实现术前准确诊断并制定最佳手术规划,对指导难度较大的肝多房棘球蚴病精准切除术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9.
目的 对青海省多房棘球绦虫分离株Cox1、Nad1基因进行扩增和测序,并构建系统进化树及分子钟,为推测其进化关系及起源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17年青海省人民医院收治的22份肝多房棘球蚴病患者术后标本,对多房棘球蚴线粒体DNA Cox1、Nad1基因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并与GenBank数据库中的棘球属绦虫Cox1基因和Nad1基因序列进行比对,观察种内变异情况并构建进化树和分子钟。结果 所有多房棘球绦虫标本与GenBank数据库中检索的多房棘球绦虫亚洲株Cox1、Nad1基因序列同源性均达99%以上,共获得6种不同基因型,其中有2个分离株在GenBank数据库中未找到同源性100%的基因序列。系统进化树显示,收集的多房棘球绦虫标本与多房棘球绦虫亚洲株聚类效果明显;分子钟推测青海地区多房棘球绦虫起源于9.4万年前。结论 本研究发现青海省多房棘球绦虫存在6种不同基因型,其中首次发现2种基因型。青海地区多房棘球绦虫优势株为亚洲株,起源时间约在9.4万年前。  相似文献   
130.
多房棘球蚴病是一种危害严重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根治性手术切除是目前治疗肝多房棘球蚴病的首选方法,难以根治性切除的晚期肝多房棘球蚴病可行包括姑息性手术联合药物治疗、肝脏移植、单纯药物治疗、射频微波消融术等治疗手段。本文就肝多房棘球蚴病综合治疗现状和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