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5篇
医药卫生   9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观察糖尿病大鼠视网膜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以及血-视网膜屏障的破坏和视网膜血管形态学改变三者的关系。方法:实验于2004-01/08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实验室完成。选择健康成年Wistar鼠50只,随机选取40只,将链脲佐菌素溶于柠檬酸缓冲液中,对其行一次性腹腔注射(60mg/kg)诱导大鼠糖尿病,注药后第3天及第7天各测血糖1次,以血糖值大于16.7mmol/L为成模标准,选取糖尿病大鼠30只,分为糖尿病2,4和6个月组各10只。余10只为正常对照组,腹腔注入等量柠檬酸缓冲液。正常对照组、糖尿病2,4和6个月组再分为免疫组织化学组5只和血-视网膜屏障测定组5只。①观察视网膜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及形态学变化。②测定内皮细胞平均吸光度,定量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并测定视网膜标准化埃文斯蓝含量,评价血-视网膜屏障的变化。正常对照组与糖尿病2个月组同时观察结果。结果:进入结果分析实验大鼠40只。①视网膜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及形态学改变:正常对照组无明显阳性表达;糖尿病2个月组表达增多,未见形态学改变;糖尿病4个月组表达显著增强,可见不同程度的形态学改变;糖尿病6个月组表达进一步增强,形态学改变进一步加重。②细胞间黏附分子1在视网膜血管中平均吸光度值表达:依次为正常对照组(171.67±5.76)>糖尿病2个月组(142.23±6.15)>糖尿病4个月组(103.40±7.15)>糖尿病6个月组(82.03±6.37),P均<0.01。③血-视网膜屏障功能定量测定:应用视网膜埃文斯蓝含量评估,依次为正常对照组(12.57±1.79)<糖尿病2个月组(23.53±2.08)<糖尿病4个月组(29.78±3.34)<糖尿病6个月组(35.23±3.39),P均<0.01。④血-视网膜屏障被破坏情况:以埃文斯蓝含量与内皮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的相关性说明内皮细胞平均吸光度与视网膜埃文斯蓝含量呈高度直线相关(r=-0.936)。结论:①糖尿病大鼠视网膜血管存在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的增加,血-视网膜屏障破坏和/或血管形态学的改变,并随糖尿病病程的延长,程度逐步加重。②血-视网膜屏障破坏程度随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的增强而增加。  相似文献   
62.
目的:分析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LHON)中线粒体DNA(mtDNA)11778位点突变与外显率。方法:应用PCR-SSCP和DNA测序方法,对3个中国汉族LHON家系的31例母系成员进行mtDNA 11778位点突变检测,其中男14例,女17例;31例中15例为患者。4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结果与结论:3个家系31例样本中全部存在mtDNA 11778位G→A突变,说明LHON患者均存在mtDNA 11778位点突变。平均外显率48.4%,男性外显率(11/15)高于女性(4/16)。男性外显率有逐代降低,患者发病年龄随传代数增加呈现遗传早发现象。  相似文献   
63.
目的:对比观察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眼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扫频源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SS-OCTA)视网膜毛细血管无灌注区面积测量结果。方法:横断面研究。2019年9月至2020年1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眼科确诊为PDR的11例患者18只眼纳入研究。采用德国Heidelberg公司Spectral...  相似文献   
64.
目的 比较亮蓝(BBG)与吲哚菁绿(ICG)辅助内界膜(ILM)染色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IMH)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对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就诊44例(46只眼)IMH,随机分为两组:20只眼使用0.25%BBG染色(BBG组);26只眼使用0.25%ICG染色(ICG组).比较两组术中染色效果、剥膜率,术后两组患者的裂孔闭合率、最佳矫正视力(BCVA)(术后3月时)等改变.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患病时间、术前BCV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BBG或ICG使所有患眼ILM染色,均有效增加了ILM的可见度,染色率为100%.BBG将ILM染成淡蓝色,ICG将ILM染成淡绿色,但后者染色效果更清晰.两组均顺利剥除ILM,剥除率为100%.分析两组间的裂孔闭合率(P=0.926)和BCVA提高程度(t=-0.359,P=0.72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BCVA与术前相比均显著提高(t=-25.947,-16.595,P值均=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病例均未发生严重手术并发症.结论 在特发性黄斑孔患者,0.25%BBG与0.25%ICG均使所有的ILM染色并剥离,染色率、剥膜率均为100%;两组术后裂孔闭合率、BCVA提高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65.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除术治疗严重眼挫伤所致大量玻璃体积血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76只眼)严重眼外伤所致大量玻璃体积血玻璃体切除术的术前及术后情况。结果76只眼中术后视力提高者73只眼。术前无光感的4眼中术后仍无光感1只眼,光感2只眼,1只眼视力恢复至0.6。22只眼视网膜脱离者中,21只眼成功复位,复位率为95.45%。外伤性晶状体脱位28只眼,玻璃体术后一期人工晶状体植入5例。外伤性黄斑孔4只眼,3只眼玻璃体切除术中联合内界膜剥离,术后黄斑孔闭合。1例因黄斑区视网膜下大量积血,内界膜未剥离,孔未闭合,进行激光光凝,以防止孔周围视网膜脱离。结论严重眼挫伤所致大量玻璃体积血,均可在外伤后及时进行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对于术前无光感眼,当眼B超显示玻璃体团块状回声,未能分清视网膜及脉络膜结构者,需待玻璃体机化后,经过恰当的玻璃体切除术联合其他相应的治疗措施,大多能解剖治愈,部分患者可功能治愈。  相似文献   
66.
bFGF对光诱导鼠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变性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bFGF玻璃体腔内注射对光诱导的光感受器细胞变性的保护作用,选用8~10周的雌性SD鼠放入12小时暗、12小时亮(1400~1650Lux)的氙弧灯循环光下6天,分别于照射前2天或照射的不同时间给动物右眼玻璃体腔内注入生理盐水稀释的bFGF(1μg/10μl)20μl,左眼注入等量的生理盐水。光照后10天,生理盐水注射眼绝大多数的外核层细胞及光感受器内外段丧失;而光照前及光照早期给药眼,外核层细胞及光感受器的内外段明显厚于对侧眼。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早期玻璃体腔内应用bFGF对光诱导的鼠光感受器细胞变性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7.
目的:观察神经节苷脂(monosialoganglioside,GM-1)对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视网膜结构的保护作用及对核因子-кB(nuclear factor-kappaB,NF-кB)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保护机制.方法:健康成年Wistar大鼠75只,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5只、NS组35只、GM-1组35只.正常组不加任何处理因素,NS组和GM-1组通过升高眼压造成视网膜缺血60min,分别于缺血前12、1 h及缺血结束时3次腹腔注射NS3 ml·kg-1或GM-1 3 ml·kg-1,并于再灌注0(单纯缺血后)、1、6、12、72、72和168 h共7个时点取双眼眼球,每时间点5只.HE染色观察视网膜组织结构并测量视网膜内层平均厚度(mean thickness of the inner retinal layers,MTIRL),免疫组化SP法检测NF-кB的表达并计算阳性细胞率.方差分析法进行统计处理.结果: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后,内层视网膜相继出现水肿和萎缩.再灌注后大鼠视网膜内层NF-кB迅速激活,随后其表达逐渐下降.GM-1可明显减轻视网膜缺血再灌注后的组织损伤,并显著抑制NF-кB的活化.结论:NF-кB活化可能是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早期始动因素.GM-1对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明确的保护作用,对NF-кB的抑制可能是其保护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8.
目的 观察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商品名Lucentis)治疗急进性后部型早产儿视网膜病变(aggressive posterior 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AP-ROP)的疗效.方法 将自2014年3月至12月我院经广角照相系统(retcamⅢ)行ROP筛查后诊断为AP-ROP的26例36眼纳入研究.所有患眼均行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0.05 mL)治疗,治疗后随访6个月,观察视网膜病变转归情况.结果 36眼中病变位于1区者20眼,病变位于2区者16眼;合并虹膜新生血管者2眼,合并玻璃体积血者10眼.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后,未见角膜水肿、晶状体混浊、眼内炎等眼部并发症及全身不良反应发生.行一次玻璃体内注射治愈者32眼,治愈率为88.89%.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后1周内,合并虹膜新生血管的2眼新生血管均消退.2眼发生牵引性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结论 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AP-ROP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9.

目的:应用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SS-OCT)观察并分析后皮质前玻璃体囊袋(PPVP)的形态学特点。

方法:前瞻性研究。纳入2019-03/06于河南省立眼科医院行SS-OCT检查发现PPVP的受检者91例138眼。观察PPVP的SS-OCT形态学特点,比较不同性别、年龄、等效球镜受检者的PPVP的宽度和高度的差异。

结果:纳入91例138眼中112眼(81.2%)PPVP形态为船形,19眼(13.8%)为椭圆形,7眼(5.1%)为对勾形。99眼(71.7%)PPVP与Martegiani区连通。138眼的PPVP的平均宽度为6248.82±1117.87μm,平均高度为562.12±476.94μm。不同性别受检者的PPVP的平均宽度和高度比较无差异(P>0.05),PPVP的宽度与年龄呈正相关(r=0.32,P<0.01),低度近视组受检者PPVP的高度低于非近视组和中度近视组(P=0.01、0.03)。

结论:PPVP多为黄斑前船形液体腔隙,多与玻璃体管(Cloquet管)连通,其宽度与年龄相关,PPVP的存在可能影响PVD的形成与进展。  相似文献   

70.
目的 探讨玻璃体腔注射阿瓦斯汀(Avastin)治疗视网膜血管新生及渗出性疾病的效果及围手术期护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玻璃体腔注射阿瓦斯汀治疗视网膜血管新生及渗出性疾病262例(310眼),严格掌握适应证、积极充分的术前准备、严格的规范操作、严密的术后观察等围手术期护理,以保证良好的手术效果.结果 经科学的围手术期护理,玻璃体腔注射阿瓦斯汀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黄斑水肿明显减轻、中央视网膜厚度减少、视网膜新生血管明显消退、视力稳定并提高,未发生与药物或手术有关的眼部和全身不良反应.结论 玻璃体腔注射阿瓦斯汀治疗视网膜血管新生及渗出性疾病安全有效,科学的围手术期护理是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