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8篇
医药卫生   137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8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观察应用免疫毒素部分去除T细胞(TCD)的方法进行人类白细胞抗原/混合淋巴细胞培养(HLA/MLC)不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临床疗效。采用蓖麻免疫毒素部分去T细胞对13例恶性血液病患者行HLA-MLC配型不相合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其中慢性髓性白血病(CP1)6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R1 1例,CR2 1例,复发1例;急性髓性白血病CR1 2例,CR2 1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转化成急性髓性白血病M4型(CR1)1例。结果表明:13例患者中8例成功植入,其中2例发生Ⅱ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2例发生Ⅲ-Ⅳ度aGVHD。随访8-90个月,2例发生Ⅲ-Ⅳ度aGvHD患者早期死亡,另有1例患者死于迟发感染,其余5例均无病存活至今。5例未植活的患者中4例回输同一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后3例未植入,1例植活,但死于移植相关合并症;1例再次行同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成功并无病存活至今。结论:采用蓖麻免疫毒素部分去T细胞的方法行HLA/MLC配型不相合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可减少重度aGVHD的发生,但移植早期排斥率(HVG)较高,临床应用效果有待进一步评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多中心临床研究糖基化的G CSF联合中剂量环磷酰胺 (Cy)或增大针对性联合化疗中Cy剂量动员自体外周血造血祖细胞的效果。方法 北京地区 4所医院 30例患者纳入方案。其中非霍奇金淋巴瘤 (NHL) 2 1例 ,霍奇金病 (HD) 1例 ,乳腺癌 7例及卵巢癌 1例。采用中剂量Cy或以增大Cy剂量为基础的针对性化疗联合G CSF动员自体外周血造血祖细胞 (APBPC)。在化疗后白细胞计数达最低值时开始应用G CSF。当白细胞升至 5 .0× 10 9 L以上时 ,用血细胞分离机采集。结果 Cy平均实际使用剂量为 3.95g(2 .3g m2 ) ;G CSF的剂量分别为 2 5 0 μg d(2 9例 ) ,5 0 0 μg d(1例 ) ,实际剂量3 1~ 6 .4 μg·kg- 1 ·d- 1 。 30例患者平均采集 2 .7次 ,其中 13例采集 2次 ,14例采集 3次 ,3例采集 4次。达到目标采集量单个核细胞≥ 6× 10 8 kg为 2 1例 (70 .0 % ) ,CD34 + 细胞≥ 2× 10 6 kg为 30例 (10 0 % ) ,CFU GM≥ 2× 10 5 kg为 2 4例中 15例 (6 2 .5 % )。 1次采集后 2 7例 (90 .0 % )、2次采集后 2 9例 (96 .7% )患者达到了CD34+ 细胞数目标采集量。结论 G CSF 2 5 0 μg d联合中剂量Cy或以增大Cy剂量为基础的针对性化疗可采集到足够数量的APBPC。  相似文献   
13.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异基因骨髓移植后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异基因骨髓移植后的应用黄晓军郭乃榄范韫明张耀臣陈欢张晓明刘开彦陆道培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在异基因骨髓移植(alo-BMT)后的应用是否会加重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及其对白血病复发影响的报道较少。我们...  相似文献   
14.
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讨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allo PBSCT)治疗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方法  5 1例恶性血液病患者 ,中位年龄 34(5 .5~ 5 2 .0 )岁 ,接受了HLA配型相合或 1个位点不合的同胞供者PBSCT ,其中急性白血病 (AL) 31例 ,第 1次完全缓解 (CR1 )期 13例 ,第 2次完全缓解 (CR2 )期及以上 7例 ,未缓解或复发 11例 ,包括 2例异基因骨髓移植 (allo BMT)后复发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ML) 12例 ,慢性期 5例 ,加速期 2例 ,急变期 4例 ,allo BMT后复发 1例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 7例 ,RAEB及RAEB t各 1例 ,转为AL 5例 ;Burkitt淋巴瘤Ⅳ期 1例。采用全身照射 (TBI)或改良白消安预处理方案 ,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 (GVHD)采用经典环孢菌素 (CsA)加甲氨蝶呤 (MTX)方案。结果 所有患者均植活 ,中性粒细胞数恢复至≥ 0 .5× 10 9 L和BPC≥ 2 0× 10 9 L的中位时间分别为移植后第 14和 11天。发生Ⅱ度及以上急性GVHD 2 0例 (39% ) ,其中Ⅲ~Ⅳ度 2例 (4% )。 5 2 %的患者诊断慢性GVHD。死亡14例 ,8例死于移植相关合并症 ,6例死于复发。 37例长期存活 ,中位随访时间为 399(75~ 2 176 )d ,34例持续CR ,另 3例复发。 2年总生存率、无病生存率及复发率分别为 6 4 % ,6 1%及 2 4 %。结论 allo PBSCT治疗恶性血液病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5.
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巨细胞病毒感染危险因素和疗效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了解造血干细胞移植 (hematopoieticstemcelltransplantation ,HSCT)后巨细胞病毒 (Cy tomegalovirus,CMV)感染的发生率、相关危险因素及抗病毒药物疗效。 方法 :选择 1 998年 1月至 2 0 0 0年 1 2月在我所行HSCT的 2 0 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移植前预处理采用化疗联合全身照射或马利兰联合环磷酰胺方案。多数异基因HSCT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 (graft versushostdisease,GVHD)预防采用环孢菌素A联合短程甲氨喋呤。CMV感染预防采用更昔洛韦 (ganciclovir,DHPG) 1 0mg·kg-1 ·d-1 ,分两次静点 ,移植前第 9天至移植前第 2天连续 8d。移植后应用多聚酶链反应 (PCR)定期进行病毒DNA监测 ,CMV阳性或发生CMV病的患者应用DH PG或 /和膦甲酸钠或联合这两种制剂进行治疗。结果 :HSCT后CMV活动性感染率为 35 .6 % (72 /2 0 2 ) ;间质性肺炎最常见占感染人数的 4 4 .4 % (32 /72 ) ,单纯病毒血症占 33.3% (2 4 /72 ) ,CMV肠炎占 1 3.9% (1 0 /72 )。感染的高峰时间为移植后第 6 0~ 90天。DHPG或 /和膦甲酸钠治疗的总有效率约为 6 0 %。经单因素分析证明异基因HSCT ,急、慢GVHD是HSCT后CMV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 ,而年龄、性别、疾病种类、移植前CMV血清学状态、预处理方案与CMV感染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CMV感  相似文献   
16.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属于恶性浆细胞克隆增生性疾病,临床研究证明超大剂量放化疗配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可明显改善治疗结果。受多发性骨髓病患者年龄及疾病本身的影响,目前多采用非清髓性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本病,但移植后植入失败及疾病复发为影响预后的不良因素。为达到最佳治疗效果,我们应用马法兰(Mel)200mg/m2清髓性方案治疗2例MM患者,获得成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病例资料例1患者,男,38岁,确诊MM(IgG型)7个月,为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入院,移植前共给予5个疗程VAD方案(地塞米松40mg,d14,d912,d17-20;长春新碱0.5mg,…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浆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法对人巨细胞病毒(HCMV)活动性感染的诊断价值及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方法:收集15例患者共204份标本,应用荧光Q-PCR方法对其干细胞移植术后外周血浆HCMV-DNA进行动态监测。结果:血浆Q-PCR共检出8例患者共48份(23.52%)标本阳性;治疗有效者Q-PCR提示DNA拷贝迅速转阴,治疗耐药者Q-PCR提示DNA拷贝在停药后短期转阳或不转阴。结论:血浆Q-PCR是一种新的敏感、特异、快速的诊断方法,其HCMV-DNA的量化有助于早期诊断治疗,另对HCMV活化状态评估及药物疗效监测、减少药物滥用方面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病因及疗效探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 :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的病因与疗效的关系。方法 :对 16 0例ITP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进行回顾分析 ,分 4组采取 4种治疗方法 :A组 :抗幽门螺旋杆菌 (HP)加地塞米松冲击继之泼尼松治疗 ;B组 :泼尼松加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 ;C组 :泼尼松加达那唑治疗 ;D组 :难治性的给以睥切除治疗。按显效、良效、有效、无效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急性ITP 90例 ,慢性ITP 70例 ,男 5 5例 ,女 10 5例 ,男女之比为 1∶2 ,就诊时中位年龄 39岁 ,均有出血表现 ,中位PLT数 15× 10 9/L。有HP感染 75例 ,血小板表面抗体 (PAIGg)阳性 90例 ;血小板自身抗体阳性 30例 ;骨髓巨核细胞增多 114例 ,正常 35例 ,减少 10例 ,巨核细胞均以颗粒巨核细胞为主。T细胞亚群分布以CD4 /CD8降低为主。 4种治疗效果以抗HP加地塞米松冲击继之泼尼松治疗和泼尼松加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为好 ,泼尼松加达那唑治疗次之。前两种治疗与后两种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均 P <0 .0 1。结论 :HP感染及自身免疫因素的异常是ITP发病的直接病因。抗HP、激素、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是较理想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9.
报告异基因骨髓移植(Allo-BMT)100例,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55例。其中白质脑病14例;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复发7例,BMT前的CNSL病史者,BMT后CNSL复发率显著增高(P<0.01),CNSL复发后采用颅脑照射及静脉输注供者外周血未经照射的白细胞效果良好;代谢性脑病9例;颅内出血6例,神经系统感染8例。药物治疗引起神经系统损害11例。  相似文献   
20.
砷汨种重金属,近年发现三氧化二砷和雄黄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有极好的治疗效果,部分病例显然因此获治愈。体外研究发现砷:①能降解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特异性融合蛋白;②能诱导白血病细胞株体外产生调亡。砷的体内作用机制无疑与上述两作用有关,但砷通过何种机制达到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特异性清除尚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