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4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4篇
医药卫生   348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1.
孟南南  罗婷  颜幸杰 《内科》2014,(1):18-19,8
目的观察黄芪建中汤联合奥美拉唑肠溶片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1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观察组46例,对照组患者口服奥美拉唑肠溶片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同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黄芪建中汤加减(药用:黄芪、党参、桂枝、白芍、炙甘草、炒白术、生姜、大枣)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者口服甲硝唑片、阿莫西林胶囊1周,总疗程均为4周。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症状改善情况、内镜下溃疡愈合情况和幽门螺杆菌根除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幽门螺杆菌根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症状积分、在内镜下溃疡愈合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黄芪建中汤联合奥美拉唑肠溶片治疗消化性溃疡(脾胃虚寒型)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幽门螺杆菌根除率,优于单纯使用奥美拉唑肠溶片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抗氧化剂α-苯基-N-叔丁基硝酮(PBN)对MPP^+/MPTP诱发帕金森病模型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通过化学方法诱导自由基生成造成神经元损伤,分别在MPP^+诱导损伤的细胞模型和MPTP诱导的动物模型中研究PBN的神经保护作用。结果 PBN对非细胞体系产生的自由基表现明显的清除作用,能明显抑制MPP^+诱导的SHSY5Y细胞内自由基生成,提高神经元的存活率。在MPTP诱导的小鼠帕金森病模型中,PBN能明显提高黑质致密部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细胞数目,增加黑质致密部Nrf2和HO-1蛋白的表达,提高纹状体内DA及其代谢产物含量。结论PBN对MPP^+/MPTP诱发帕金森病模型具有良好的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罗婷 《现代药物与临床》2018,33(10):2515-2519
目的探讨脑苷肌肽注射液联合注射用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7年10月海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编号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注射用阿替普酶,0.9 mg/(kg·d),总剂量的10%于短时间内静脉推注,剩余90%在1 h内静脉滴注。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静脉滴注脑苷肌肽注射液,20 mL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中,1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14 d。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血液流变学指标和血清学指标。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2.2%、95.6%,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14d后,两组NIHSS评分显著降低,Barthel指数显著升高,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14d后,治疗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和红细胞压积水平均显著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S100β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均显著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清指标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5.6%,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苷肌肽注射液联合注射用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和生活质量,降低炎性指标和血液黏度,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大力倡导成分输血,新鲜冰冻血浆(FFP)的需求日益增多。FFP是补充血容量、纠正患者凝血状态、改善血管内皮的重要物质,在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尤为广泛。大约50%左右的FFP在凝血障碍的危重症患者中预防性使用。在有创操作前预防性使用FFP的作用有限,不仅没有降低患者术后出血的风险,而且增加了术后急性肺损伤的发生。对于脓毒症、失血性休克等危重症患者,尽早应用FFP进行液体复苏,能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全文拟从FFP在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目前临床应用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等内容作一总结,以期为临床中FFP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术中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术后神经认知功能(PND)的影响。方法 不停跳心脏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82例,男59例,女23例,年龄55~85岁,BMI 18~29 kg/m2,ASA Ⅱ或Ⅲ级,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42)和TEAS组(n=40)。所有患者均行全凭静脉麻醉。术前在患者的内关穴、合谷穴、大椎穴贴上特定电极片,连接韩式穴位神经刺激仪。对照组电流设置为0 mA,TEAS组电流设置为患者可以忍受但不致疼痛的最大水平,电刺激持续时间为手术开始至术毕。于术前1 d(T0)和术后7 d(T4)时行神经心理学测试,包括一套组合的测试量表,根据Z-计分法评估患者是否发生PND。于T0、术后5 min(T1)、术后1 d(T2)、术后3 d(T3)时抽取静脉血5 ml,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S100β、丙二醛(MDA)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浓度。记录电刺激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T0时两组神经心理学测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4时TEAS组MMSE和HVL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TEAS组PND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8例(20.0%)vs 17例(40.5%),P<0.05]。T0时两组血清TNF-α、IL-1、IL-6, S100β、MDA和T-AOC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时TEAS组TNF-α,IL-1和MDA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T1—T3时TEAS组IL-6和S100β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两组不同时点T-AOC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无一例电刺激相关不良反应。结论 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术中应用经皮穴位电刺激可减少全身炎症反应,降低术后神经认知障碍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患者围术期出血情况与预后密切相关,血小板作为凝血系统的关键成分,其数量及功能异常对出血有显著影响[1-2]。以往对于血小板异常的患者预防性或者治疗性输注血小板是防止围术期出血的常用方法[3-4],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预防性血小板输注并未有效减少围术期出血,还延长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以及产生输注后溶血、感染、过敏等输血反应[5-9]。理想的血小板输注方法是使用适量的血小板以优化患者的预后,同时避免不必要的输血及其伴随的风险,但至今尚无相关指南。本文就近几年有关血小板相关实验室检查、围术期血小板输注背景和效果评价、风险、输注的指征及对预后的影响、展望等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输血指南的建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益气健脾法干预乳腺癌患者化疗所致脾虚证的影响。方法:30例女性乳腺癌化疗病人随机分单纯化疗、化疗前中药和化疗后中药3组,用益气健脾法中药干预,研究观察各组治疗前后脾虚证积分、血象及T细胞亚群变化。结果:3组化疗后脾虚积分均有升高,以单纯化疗组最明显(P〈0.05),中药干预两组差异不明显(P〉0.05);单纯化疗组60%(6/10)出现Ⅲ度血液毒性,化疗后中药组10%(1/10)出现Ⅲ度血液毒性而化疗后中药组未出现Ⅲ度血液毒性病例;T细胞亚群:化疗前后辅助性T细胞(CD4^+)及CD4^+/CD8^+比值单纯化疗组有明显下降(P〈0.05);中药干预两组反有上升(P〈0.05)。结论:抗肿瘤化疗药物可影响中医证侯,使肿瘤患者出现或加重脾虚证,益气健脾中药干预可减轻或改善患者脾虚证,减轻化疗毒副反应。使CD4^+/CD87^+比值向CD4^+方向漂移,增强机体免疫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诺和锐30R治疗老年糖尿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31例老年糖尿病患者采用诺和锐30R治疗.结果:治疗3个月后患者空腹血糖、餐后血糖明显下降,HbA1c的平均值下降3.4%,副反应轻微,低血糖发生率低.结论:诺和锐30R治疗老年糖尿病疗效好、副反应低.  相似文献   
19.
7例胃间质瘤并发食管癌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并发食管癌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总结分析我院4年间GIST并发食管癌7例患者的临床、病理和随访资料。结果7例患者均只具有食管癌的临床表现。7例均为食管鳞癌;鳞癌细胞中分化4例,中低分化混合者3例;临床分期(WHO)A期3例,B期1例,期2例,期1例。GIST镜下均为梭形细胞肿瘤,免疫组织化学CD117、CD34均为阳性,结合蛋白(Desmin)阳性2例,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阳性3例,可溶性酸性蛋白(S-100)阳性1例,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阳性4例;核分裂计数均<5个/50HPF,均为极低度侵袭危险性GIST;距离食管癌病灶4~13cm,平均8.3cm。术后随访时间2~49个月不等,GIST均无复发。结论术前检查充分、术中探察细致是降低该病的误诊和漏诊率的关键;术中在食管癌根治的同时,正确完整的切除GIST病变,是防治GIST复发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中传统体位与髋关节置换术体位板摆放法对手术的影响.[方法]将200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全髋关节翻修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两组患者体位摆放中发生压迫股动脉、术中发生沙袋和卡板与固定棒松动导致体位变动以及两种体位摆放法所需人数和时间的差异.[结果]两种体位摆放法的压迫股动脉及体位变动的百分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髋关节置换术体位板摆放法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