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4 毫秒
1.
消化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分析及免疫组织化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消化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免疫组织化学特点与肿瘤恶性程度及治疗预后的关系。 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3例原发性GIST患者的间质瘤细胞c kit蛋白(CD117)、CD3 4 、波形蛋白、结蛋白、S 10 0、Syn、NSE、αSMA、ACT、FN、GFAP表达。 结果 33例GIST中,良性者8例,交界性7例,恶性共18例。位于小肠者均为交界性及恶性,其恶性度与其它部位的肿瘤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 <0 .0 5 )。所有病例CD117、波形蛋白均阳性,2例CD3 4 阳性;而结蛋白、FN、GFAP均阴性。2 2例a SMA、ACT阳性,16例S 10 0阳性,其中3例Syn、NSE阳性。交界性及恶性肿瘤出血坏死明显与良性者有差异显著性(P <0 .0 1)。随访19例,良性及交界者治疗效果较好,恶性者则差。 结论 GIST好发于中老年人。几乎所有GIST均表达CD117及波形蛋白,大部分表达CD3 4 。肿瘤的恶性程度及预后与其发生部位、大小、出血坏死、细胞异形性及核分裂活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赵海斌 《现代实用医学》2012,24(10):1133-1134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治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外科治疗的21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1例均行手术治疗,手术当中依据瘤体所在部位和大小选择切除范围,行胃大部切除术6例,行近端胃大部切除5例,行远端胃大部切除6例,胃楔形切除4例。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波形蛋白(vimentin)阳性21例,可溶性酸性蛋白(S-100)阳性3例,平滑肌肌动蛋白(HHF35)阳性5例,造血干细胞抗原(CD34)阳性19例,酪氨酸激酶受体(CDll7)阳性16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中位时间11个月,随访期内发现术后复发转移8例。结论 GIST的诊断依赖于病理检查,治疗仍以外科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方法 通过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用CD117、CD34、DOG-1、S-100、PGP9.5、a-SMA、结蛋白对形态典型的GIST进行研究,并对其中CD117阴性者,进一步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PGDFR-α)检测.结果 本组38例GIST发生于胃20例,小肠11例,结肠2例,盆腔2例,肠系膜2例,腹膜后1例.镜下形态:梭形细胞型28例,上皮样型6例,混合型4例,3例伴癌发生.免疫组化结果:CD117、CD34、DOG-1多为弥漫强阳性,阳性例数分别为35例、29例、36例.3例CD117阴性者中2例PDGFR-α阳性.S-100蛋白2例,PGP9.51例,结蛋白3例均为局灶阳性,a-SMA11例为局灶或部分阳性.结论 GIST肿瘤组织排列结构及细胞形态多样,免疫组织化学特征为大多数CD117、CD34、DOG-1阳性,少数病例CD117阴性,PDGFR-α阳性,多重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可提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胃间质瘤合并原发性消化道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选取328例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病理诊断结果,分析GIST患者合并消化道癌的部位、间质瘤的大小、核分裂象、免疫表型。结果:并发消化道癌者48例,占14.63%。所有48例均因消化道癌手术发现并确诊并发GIST,13例位于黏膜下、17例位于肌层、18例位于浆膜下。48例均具有典型的GIST病理组织学特点,均显示CD117阳性,32例同时显示CD34阳性,28例同时显示SMA灶性阳性表达,S-100蛋白均阴性。48例并发消化道癌病例中,8例有轻度异型性,其余无异型性。核有丝分裂象0~4/50 HPF,平均(0.74±1.07)/50 HPF,Ki-67阳性指数0~7.72%,平均(2.51±2.20)%,均属于I A期。GIST中合并食管癌比例较高,瘤体平均直径较小,细胞异型性小,核分裂象数和Ki-67阳性指数均较低(P<0.05)。结论:胃间质瘤合并原发性消化道癌的病理特点为消化道癌好发于食管,瘤体和细胞异型性小,核分裂像数和Ki-67阳性指数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与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41例消化道间叶组织肿瘤,观察其病理形态并应用CD117、CD34、平滑肌肌动蛋白、结蛋白、S-100等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结合33例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41例消化道间叶组织肿瘤中有GIST36例,平滑肌瘤和交界性平滑肌瘤3例(食管),平滑肌肉瘤1例(直肠),神经鞘瘤1例(胃)。36例GIST中,发生于胃22例(61.1%)、小肠8例(22.2%)、食道3例、十二指肠1例、直肠1例、肠系膜1例。镜下观察:GIST以梭形细胞为主26例(72.2%),以上皮样细胞为主7例(19.4%),另有3例为混合型(8.4%)。免疫组织化学:41例消化道间叶组织肿瘤波形蛋白均阳性,36例GIST中有33例表达CD117,其中28例同时表达CD34(阳性率78%),4例表达SMA,2例表达结蛋白,5例表达S-100蛋白。36例GIST生物学行为评价分为良性及潜在恶性GIST各11例,恶性GIST14例。33例GIST有随访资料,随访时间18~72个月,不同恶性程度分级的病例组之间预后差异有显著性。结论GIST主要见于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CD117阳性对诊断有确定作用,CD34表达对诊断也有重要意义,GIST生物学行为评价与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低位直肠癌经腹肛门内括约肌切除术(ISR)术后局部复发率及复发形式,分析ISR术后复发原因,探讨ISR的手术适应证及手术范围。方法对施行ISR病人34例随访,据临床表现、肛门指诊、B超、X线、CT或MRI、CEA等资料诊断早期复发及复发形式,分析复发原因。结果 34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7个月(9~48个月)。复发7例(20.59%),复发平均时间9个月(4~26个月),其中吻合口及其周围复发5例,淋巴结复发6例,系膜复发1例,盆腔其他部位复发1例。复发病例中,低分化腺癌2例,黏液腺癌2例,中分化腺癌3例;肿瘤直径3.5~4.0cm 2例,>4.5cm 5例;DukesB期3例,DukesC期4例。结论 ISR术后局部复发率不高,手术指征正确及手术范围足够是降低ISR术后局部复发率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12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临床病理学分析,对GIST病理诊断进行探讨,掌握GIST的诊断标准,并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方法收集近5年来我科病理诊断GIST病例12例,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GIST生物学行为评价系统进行评估分级。结果 GIST具有间叶肿瘤特征,本组12例均显示c-ki(tCD117)蛋白阳性;10例CD34蛋白呈阳性。本组有2例(16.7%)属于Ⅰ级(极低度侵袭危险性);有8例(66.7%)属于Ⅱ ̄Ⅲ级(低-中度侵袭危险性);另2例(16.7%)属于Ⅳ级(高度侵袭危险性)。结论 CD117阳性对诊断GIST有确定作用,同时CD34阳性表达对诊断也有重要价值。随着肿瘤级别的增加,肿瘤的复发和转移的比率相应增大,患者生存时间逐渐缩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收集12例GIST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平均发病年龄48.6岁.本组病例术前均未能确诊.最常见的症状是腹痛和腹胀,消化道出血,12例均行外科手术切除,病理证实良性6例,恶性5例,交界2例,肿瘤的大小与良恶性相关.术后随访:良性GIST 6例,平均随访时14.3个月,4例无局部复发、转移,3例术后1年内复发再手术;恶性GIST 5例,平均随访16.2个月,2例局部复发再手术,2例肝肺转移,1例死亡.2例恶性GIST术后辅以不规则化疗,但生存期未见明显变化.结论:①GIST消化道症状无特异性,术前确诊率低;②肿瘤的大小是判断良恶性GIST的重要指标;③目前间质瘤治疗仍以手术切除为主,对复发或远处转移者应积极再次手术,可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及外科治疗.#方法对28例GIST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的CD117、CD34、SMA、S-100结果进行研究.结果 该组病例均手术切除,其中GIST发生部位胃占58%(16/28)、小肠32%(9/28)、结直肠10%(3/28).良性10例,肿瘤平均直径(3.2±12)cm,交界性4例,平均直径(4.3±1.3)cm,恶性14例,平均直径(8.5±1.5)cm,CD117阳性表达率89%(25/28),CD34阳性率32%(9/28),SMA阳性率25%(7/28),S-100阳性率14%(4/28).结论 肿瘤大小是判断肿瘤良恶性的一个重要指标,CD117阳性是确诊GIST最重要的诊断依据,手术是GIST主要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琥珀酸脱氢酶(Succinate dehydrogenase,SDH)缺陷型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治疗以及独立分型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 Vision法检测SDH亚单位B(SDHB)在110例胃GIST患者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对其中SDHB缺陷型GIST的临床特点、组织病理学特点及免疫表型特点进行分析并随访。结果:110例GIST中6例SDHB蛋白表达阴性(SDHB缺陷),占5.45%(6/110),其中男2例,女4例;年龄14~65岁(平均35.8岁);均发生于胃,胃窦3例,胃小弯侧2例,胃底1例;大体检查:肿瘤呈多结节状、分叶状,大小3~11 cm,切面实性,部分囊性变;镜下:瘤细胞以上皮样细胞为主,部分可混杂梭形细胞,其中上皮样细胞型4例,混合细胞型2例;2例可见脉管内瘤栓;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结果,皆生存;免疫组化:CD117(+)、DOG1(+)、CD34(+)、S-100(-)、SMA(-)、CK(-)、Ki-67阳性指数2%~10%、SDHB(-)。结论:SDH缺陷型GIST是一种特殊类型的GIST,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特征,其多累及儿童和青年人,女性多见,呈多结节状生长,镜下以上皮样细胞为主,常可见脉管内瘤栓、常发生淋巴结及肝脏转移,生物学行为惰性,治疗不同于经典的GIST,均为野生型病例且预后较好,免疫组织化学SDHB检测有助于将之从普通型GIST中检出。  相似文献   

11.
邱梅  孙林  胥蓉  李霞 《吉林医学》2012,33(6):1244-1246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组化特征。方法:对GIST患者进行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本组GIST最常发生于小肠占55.4%(36/65),其次为胃占27.7%(18/65),直肠占10.8%(7/65),结肠占6.2%(4/65)。肿瘤体积大小不一,最大者24.0 cm×15.0 cm×20.0 cm,最小者0.6 cm×0.7 cm×0.4 cm。梭形细胞51例,上皮样细胞11例,混合细胞(兼有梭形和上皮样细胞特征)3例。CD117阳性64例,CD34阳性57例,Vimetin阳性12例,SMA小灶阳性11例,Desmin和S-100均阴性。良性18例,交界性31例,恶性16例。结论:GIST发生部位多,形态学复杂,免疫组化联合检测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特别是CD117和CD34。但在GIST良、恶性诊断上仍需结合肿瘤的大体、组织学形态及生物学行为等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12.
李敏  邹嫒  蒋朝阳 《四川医学》2011,32(1):100-102
目的总结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外科治疗效果并评价不同部位GIST的预后。方法对成都军区总医院2004年12月~2009年12月外科收治的73例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作电话或信件随访。结果 73例GIST术前无1例确诊。胃35例(47.9%),小肠14例(19.2%),其他部位24例。瘤体直径2~17cm不等,主向腔外生长的胃GIST和胃外(除直肠)GIST瘤体直径较大。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D117阳性率97.1%,CD34阳性率87.5%。8例首诊已出现转移,占总患者的10.9%。72例接受手术治疗,63例为完全切除,9例为姑息切除。术后随访时间5~60个月,总随访率95.9%(70/73),51例无瘤健在,7例带瘤生存,11例于术后2~20个月死亡。死亡患者主为胃外GIST,且为首诊转移者。结论 GIST术前确诊困难,最终确诊主要依靠病理,CD117和CD34是重要标志物。肿瘤的预后与其年龄、肿瘤直径、首诊转移和术后复发或转移有关。治疗仍以外科手术为主,但高度恶性的GIST单纯外科治疗较综合治疗预后差。  相似文献   

13.
胃肠道间质瘤53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rnal tumor,GIS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53例GIST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GIST较为少见,胃和小肠是好发部位,恶性程度与肿瘤大小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与核分裂象、性别、年龄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表型CD117为84.91%,CD34为67.92%,vimentin为94.34%,平滑肌动蛋白(SMA)为60.38%,S-100蛋白为13.21%。根治性手术44例,姑息性切除术9例。随访11例,生存时间7~33个月。结论:GIST由于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因此术前确诊率低,其确诊仍依赖病理结果。GIST均具有潜在恶性,术后需长期随访。CD117及CD34对于GIST的确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胃肠道间质瘤手术患者的外科治疗和生存分析的研究,探讨GIST的诊断和外科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1月至2006年12月手术治疗的32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32例患者中21例行肿物完全切除,主要为胃大切术和肠段切除术,11例行姑息切除或单纯活检术。3例患者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均取得部分缓解(PR),其中1例得以行手术治疗.对不同侵袭危险性病例各组以随访结果作生存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行病理检查,包括CD1l7及CD34免疫组化检查,并根据Fletcher标准进行肿瘤恶性分类判断。32例患者中31例患者得到随访,随访率96.87%,在随访的31例患者中12例死亡,死于肿瘤扩散、复发或转移;在肿瘤完整切除21例中7例复发,复发率33.3%,中位复发时间为手术后7个月。结论:GIST的诊断依赖于细胞形态学及免疫组化的结果;螺旋CT有助于术前诊断;Fletcher分类标准符合GIST的生物行为特性并可指导临床治疗和预后;伊马替尼的新辅助治疗给GIST的患者提供一个新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5.
胃肠道间质瘤2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收集我院27例GIST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平均发病年龄48.6岁。发生部位分别为:胃13例(48.1%),空肠7例(25.9%),回肠5例(18.5%),十二指肠、结肠各1例(各3.7%)。本组病例术前均未能确诊。27例均行外科手术切除,病理证实良性21例(77.8%),恶性6例(22.2%)。肿瘤的大小与良恶性相关(P<0.05)。术后随访:良性GIST18例,平均随访时间24.6个月,16例无局部复发、转移;2例术后1年内复发再手术;恶性GIST6例,平均随访26.4个月,3例局部复发再手术,1例肝肺转移:2例死亡。5例恶性GIST术后辅以不规则化疗,但生存期未见明显变化。结论:GIST消化道症状无特异性,术前确诊率低。肿瘤的大小是判断良恶性GIST的重要指标。目前间质瘤的治疗仍以手术切除为主,对复发或远处转移者应积极再次手术,可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16.
154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 (GIST)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特点及危险度参考指标。方法 应用光镜观察 1 5 4例GIST的形态特征 ,用免疫组化L -SAB法检测CD1 1 7,CD34,vimentin ,HHF35 ,S1 0 0蛋白及bcl2在GIST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1 5 4例GIST占同期消化系统间叶肿瘤的 88 0 % ,年龄 2 0~ 92岁 (平均 5 5岁 ) ,男女之比为1 5 7∶1。镜下梭形细胞为主型 1 38例 (89 6 % ) ,上皮样细胞为主型 7例 (4 6 % ) ,混合细胞型 9例 (5 8% )。免疫组织化学显示CD1 1 7及CD34的阳性率分别为 6 8 8%和 92 9% ,HHF35部分有灶性的表达 ,S1 0 0蛋白一般不表达 ,bcl2阳性率较高 (70 1 % )。结论 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 ,CD1 1 7,CD34,vimentin ,HHF35 ,S - 1 0 0蛋白联合使用可协助鉴别诊断GIST。肿瘤直径大于 5cm、核分裂数大于 5 / 5 0HPF可作为高恶性潜能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食管癌组织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CD34、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表达的改变及与食管癌侵袭转移的关系,探讨三者在食管癌血管生成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0例食管癌组织及29例癌旁组织中纤维母细胞α-SMA,CD34和VEGF的表达,分析三者之间及与食管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40例食管癌组织α-SMA,CD34和VEGF的阳性表达与29例癌旁组织纤维母细胞中的阳性表达(82.50%vs 37.93%,χ2=14.454;32.50%vs 72.41%,χ2= 10.715;72.50%vs 20.69%,χ2=18.055;均P<0.05);α-SMA和VEGF均与肿瘤浸润深度、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均P<0.05),且两者的表达密切相关(r=0.453,P<0.01).结论 食管癌组织中分布有大量的α-SMA表达阳性的肌纤维母细胞,α-SMA,CD34和VEGF的表达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三者联合可作为判断食管癌侵袭转移及评估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卵巢幼年型粒层细胞瘤(juvenile granulosa cell tumor,JGCT)的临床病理特征、早期诊断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报道2例少见的幼年型卵巢粒层细胞瘤,并结合国内外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2例均为青年女性,分别为21岁和27岁。例1为肩胛骨软骨肉瘤术后3年出现腹胀,术后诊断为JGCT,FIGOⅢ期,随访26个月死亡。例2表现为月经失调,临床诊断为FIGOⅠA期,术后随访29个月未见复发。镜下全部为弥漫生长和不典型滤泡样结构,未见Call-Exner小体。肿瘤细胞核小、较圆、深染,极少见核沟,例1细胞重度异型,核分裂象>10/10 HPF;例2细胞轻度异型,核分裂象<5/10 HPF。免疫组化2例vimentin均强阳性,CD99散在弱阳性;例1滤泡内物质黏液卡红染色阳性,例2α抑制素(α-inhibin)小灶阳性;CK18阳性,其余一抗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 pan,CKpan)、S-100蛋白、蛋白基因产物(protein gene product,PGP)9.5、平滑肌肌动蛋白(smooth muscle actin,SMA)、上皮膜抗原(epithelial membrane anti-gen,EMA)、肌源性标记物结蛋白(desmin)、肌细胞生成素(myogenin)、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growth factor,VEGF)、胎盘碱性磷酸酶(placental alkaline phosphatase,PLAP)、人体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gotropin,HCG)、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CD45、Calretinin均阴性。结论 JGCT属于交界性或低度恶性肿瘤,但少数病例恶性程度较高,早期诊断是预后的重要因素,需要与卵巢成年型粒层细胞瘤、高血钙型小细胞癌、恶性黑色素瘤等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CD7抗原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的表达及CD7在AML微小残留病灶(MRD)检测中的意义。方法选取安阳地区医院2012年5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186例初发AML患者,应用流式细胞术(FCM)进行免疫表型分析,观察CD7在骨髓原始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对于完全缓解的CD7+AML患者,将其他多种髓系抗体与CD7构成组合,进行MRD检测;对于CD7-AML完全缓解患者,根据初发免疫表型进行多种髓系抗体组合,进行MRD检测。以MRD≥1.0×10~(-4)者计为阳性,MRD<1.0×10~(-4)计为阴性,跟踪随访3~24个月,记录MRD值、是否复发及骨髓确诊复发时间。结果 186例AML患者中检测出51例CD7+患者,对达完全缓解的33例患者,应用FCM进行MRD追踪检测,检测到26例MRD阳性患者中的21例骨髓复发,7例阴性患者中的3例骨髓复发。CD7+组MRD阳性复发率为63.6%。CD7-组135例,对达完全缓解的90例患者应用FCM进行MRD追踪,检测到35例MRD阳性患者中的20例复发,55例阴性患者中的17例骨髓复发,CD7-组MRD阳性复发率为22.2%。CD7+组MRD阳性患者复发率比CD7-组MRD阳性患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CD7+AML患者MRD检测中,CD7抗原与其他髓系抗原组合能够很好区分正常细胞和白血病细胞。CD7抗原可以作为AML-MRD检测的重要指标,为调整AML治疗策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收集我院27例GIST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平均发病年龄48.6岁.发生部位分别为胃13例(48.1%),空肠7例(25.9%),回肠5例(18.5%),十二指肠、结肠各1例(各3.7%).本组病例术前均未能确诊.27例均行外科手术切除,病理证实良性21例(77.8%),恶性6例(22.2%).肿瘤的大小与良恶性相关(P<0.05).术后随访良性GIST 18例,平均随访时间24.6个月,16例无局部复发、转移;2例术后1年内复发再手术;恶性GIST 6例,平均随访26.4个月,3例局部复发再手术,1例肝肺转移2例死亡.5例恶性GIST术后辅以不规则化疗,但生存期未见明显变化.结论①GIST消化道症状无特异性,术前确诊率低;②肿瘤的大小是判断良恶性GIST的重要指标;③目前间质瘤的治疗仍以手术切除为主,对复发或远处转移者应积极再次手术,可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