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2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4篇
医药卫生   22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4年   4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112.
就现在的临床案例来看颅脑损伤和脑出血都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脑疾病,而且由于人们平时生活上不注意细节导致近年来其发病率日益增长,这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活动,而且有的病情严重的会危及生命。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各种先进的医疗技术被引进来,这大大降低了脑疾病的死亡率,本文就颅脑损伤和脑出血的一些概念性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治疗建议,希望能改善当下状况。  相似文献   
113.
目的 了解大庆市普通中小学生抑郁障碍的发生频率及相关家庭影响因素,为学生心理健康干预提供基础数据和依据。方法 利用整群抽样方法对大庆市4所中小学校、1 673名中小学生,采用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DSRSC)、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1) 学生抑郁总分为9.93±5.13,男生抑郁状况均分为9.96±5.09,女生为9.88±5.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64,P>0.05);男女生抑郁障碍的阳性检出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χ2=0.538,P>0.05)。2) 家庭环境因素中亲密度、情感表达、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这7个因素与抑郁状况存在负相关性(P<0.01),矛盾性与抑郁状况存在正相关性(P>0.01)。3) 逐步回归分析中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知识性、道德宗教观和组织性进入回归方程,回归系数分别为-0.466、-0.330、0.506、-0.223、-0.163、-0.161 和-0.349。 结论 家庭环境是影响中小学生抑郁状况的原因之一,改善家庭环境有助于提高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14.
目的:探索无创产前检测(NIPT)脊髓性肌肉萎缩症(SMA)在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招募生育过SMA先证者且再次妊娠的24个家系,其家系中夫妻双方及先证者致病突变经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LPA)测定。采集家系外周血及孕11周以后的孕妇血浆,通过目标序列捕获及高通量测序技术,首先对夫妻双方及先证者外周血DNA样品进行目标区域捕获测序,获得与致病位点连锁的亲本单体型信息,再结合血浆测序数据中提供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的分析结果,构建隐马尔可夫模型,推断胎儿单体型,从而得到胎儿的基因型。同时利用有创产前诊断MLPA检测验证其准确性。本次研究主要针对SMN1基因第7、8号外显子的检测。结果:24个家系通过NIPT检测检出患胎5例,携带者7例,余12例正常;MLPA检测结果为5例患胎,8例携带者,11例正常。患胎均为SMN1基因第7、8号外显子纯合缺失。NIPT与MLPA检测结果一致率为95.83%(23/24),两种方法诊断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7)。结论:基于母体血浆目标区域捕获测序、单体型分析NIPT胎儿SMA风险的方法准确、安全,应用于有先证者遗传信息的SMA NIPT有一定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5.
目的探讨苦参碱涂抹加自体结膜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118眼)初发性翼状胬肉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52例(63眼),行苦参碱涂抹加自体结膜干细胞移植术;对照组48例(55眼),行单纯胬肉切除术。比较2组患者的胬肉复发情况。结果术后随访6~12个月,观察组3眼复发,复发率4.8%;对照组14眼复发,复发率25.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苦参碱涂抹加自体结膜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方法简单,恢复了角膜缘屏障,复发率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16.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选择性翼管神经切断术治疗伴有中重度变应性鼻炎的慢性鼻窦炎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就诊的伴有中重度持续性变应性鼻炎(AR)的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患者132例。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62例采取常规手术方法治疗慢性鼻-鼻窦炎,变应性鼻炎选择保守治疗。观察组70例患者在常规手术基础上行选择性翼管神经切断术,包括鼻后神经切断术和翼管神经咽支的切断。应用视觉模拟量表(VAS)、Lund-Kennedy内镜黏膜形态评分、Lund-Mackay鼻窦CT扫描病变范围评分来对术后随访资料收集分析评估,对患者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随访情况做自身对比,记录治疗前,手术后6个月、1年、2年的数据。 结果 随访2年,对研究终止时随访成功且临床资料完整的106例病例进行分析,观察组56例,对照组50例。观察组病例治疗前VAS评分为(7.6±2.2)分,治疗后6个月VAS评分为(2.3±1.2)分,治疗后1年VAS评分为(2.6±1.7)分,治疗后2年VAS评分为(2.8±1.8)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采用选择性翼管神经切断术治疗伴有中重度变应性鼻炎的慢性鼻窦炎总的有效率94.6%(53/56)。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通过对并发症的统计分析发现观察组未发生泪液分泌障碍、萎缩性鼻炎等并发症。其并发症的发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术后2年观察组的疗效评估结果与手术前过敏原检测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显示手术疗效与过敏的严重程度并无明确相关性(P>0.05)。 结论 鼻内镜下选择性翼管神经切断术是治疗伴有中重度持续性变应性鼻炎的慢性鼻窦炎的安全、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17.
双硫仑样反应60例急诊抢救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2003~2006年共诊治双硫仑样反应病例60例,这与头孢菌素应用日益广泛有关.双硫仑样反应特点是发生迅速、症状重、病情危急,故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为提高对双硫仑样反应的认识,本文结合文献报道,对双硫仑样反应的临床表现及诊治、预防措施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8.
目的应用EBM-2培养犬脐血间充质干细胞(MSC),为MSC的研究提供新的细胞培养方法。方法取犬的脐血,分为四组进行细胞培养。第1组用EBM-2培养;第2组用添加有EGM-2MV的EBM-2在6孔板上培养。第3组用添加有EGM-2MV的EBM-2在纤连蛋白包被的6孔板上培养。第4组用添加有EGM-2MV的EBM-2在25cm2细胞培养瓶中培养。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细胞抗原CD11a、CD11b、CD34、CD29及CD71的表达。结果各组均有纤维母细胞样细胞培养出。第1组细胞形态不良,增殖缓慢;第2组细胞增殖旺盛;第3组细胞克隆不稳定,容易老化;同时出现另一种细胞克隆。第4组细胞培养的结果与第3组相似。免疫组化法检测抗原显示:CD11a(-)、CD11b(-)、CD34(-)、CD29( )、CD71( )。结论在不用纤连蛋白包被的6孔板上,用添加有EGM-2MV的EBM-2细胞培养液可以培养出生长良好、增殖旺盛的MSC。  相似文献   
119.
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是HBV基因异质性的表现之一,最早于1988年提出,至今已发现的基因型有A~H共8种。研究发现HBV基因型在不同地域和人群中的流行谱有差异,这种差异将影响HBV各种检测方法在不同地区和人群中的检测准确性。同时,HBV基因型还与乙型肝炎病情的进展、预后以及对治疗的应答有一定相关关系。因此,HBV的基因分型研究对进一步明确乙型肝炎发病机制、提高检测效率、寻找治疗对策和实现流行病学控制具有重要意义。一、HBV基因分型的历史回顾1988年,Okamoto等[1]对采自日本和印度尼西亚的3名无症状HBV携带者血清型为adw…  相似文献   
120.
目的评价非体外循环下肺动脉瓣切开术在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PA/IVS)初期手术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9月于我院行非体外循环下右心室减压术的61例PA/IVS患儿的临床资料,男37例、女24例,年龄29.7(2.0~86.0)d,体重4.1(2.5~6.9)kg。其中39例行非体外循环下肺动脉瓣切开术(直视切开组),22例行经右心室肺动脉瓣穿刺球囊扩张成形术(镶嵌治疗组)。比较两组患儿术后死亡率、早期再干预率以及终期手术情况等。结果全组共2例死亡,死亡率3.3%(2/61),直视切开组和镶嵌治疗组各死亡1例,两组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6%vs.4.5%,P=0.68)。两组在早期再干预率(5.3%vs.19.0%,P=0.09)、气管插管时间[(56.0±25.9)h vs.(62.0±28.9)h,P=0.41]、ICU滞留时间[(4.7±2.9)d vs.(5.5±2.2)d,P=0.23]、住院时间[(3.9±0.9)d vs.(4.3±1.1)d,P=0.38]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时间45.3(4.0~84.0)个月,共5例失访。随访期间,直视切开组17例患者无需再手术,13例已完成终期手术,镶嵌治疗组7例患者无需再手术,8例完成终期手术,两组心功能分级(NYHA)均为Ⅰ~Ⅱ级。结论非体外循环下肺动脉瓣切开术与镶嵌治疗相比同样具有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手术成功率高等特点,且因更经济实惠及再干预率相对偏低,可能更易于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