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15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01.
�����Լ���������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颌面部脉管性疾病在临床上属于常见病,约占全身同类疾病的60%。由于颌面部脉管性疾病严重影响外观,可对患者及家属产生很大的心理负担。对于此类疾病的治疗方法较多,但有些治疗方法仍属不当,应该引起临床医生的注意。对于不同类型的脉管性疾病,应选择最适合的方法治疗,以取得最满意的治疗效果,达到颌面部整形美容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2.
目的:探讨不同时期婴幼儿血管瘤的生物学行为与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之间的关系.方法:根据Mulliken的病理生物学特征分为血管瘤增殖期、消退期以及血管畸形.采用免疫组化的染色方法进行检测.结果:血管瘤各不同时期的iNOS显色程度不同,血管瘤增殖早期与其它各期比较有差异(P<0.05),所有血管病变的组织中均有iNOS阳性显色,血管瘤比血管畸形显色程度深,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不同时期血管瘤、血管畸形与iNOS的表达有相关性.不同时期血管瘤的病变不仅与肿瘤组织内NO/iNOS浓度有关,而且与作用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103.
目的 探讨应用电化学疗法治疗颌面部高流量静脉畸形的可行性.方法 对38例颌面部高流量静脉畸形患者采用电化学疗法,治疗电压6~8 V,电流80~100 mA,电量为:10~20C/cm2(病变面积).结果 38例中32例仅进行了1次治疗,5例因体积较大进行了2次治疗,1例则行3次治疗.术后随访2个月至3年,治愈21例,占55.26%.部分治愈者为17例,占44.74%,总有效率为100%,且随访期间无一例发生溶血.结论 电化学疗法治疗高流量静脉畸形简便,创伤小,无瘢痕,治愈率较高,是治疗高流量静脉畸形的一种新方法.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electrochemical therapy(ECT) for high-flow vascular malformation in maxillofacial region. Methods 38 patients with high-flow vascular malformation in maxillofacial region were treated with ECT. The voltage was 6-8 V, and the electric current was 80-100 mA. The electric quantity was 10-20 C/cm2. Results Among the 38 cases, 32 cases received only one treatment, 5 cases received two treatments and one case received three treatments. Th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2 months to 3 year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100% with 55.26% of cure rate and 44.74% of partial cure rate. No hemolysis happened during follow-up period. Conclusions ECT is a simple and effective method for high-flow vascular malformation with less morbidity.  相似文献   
104.
应用面神经次要分支修复重要分支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面神经次要分支修复重要分支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应用面神经颈支修复下颌缘支,上颊支修复颧支缺损.测量缺损的神经长度后,切断颈支和上颊支远端,旋转至需要修复的下颌缘支及颧支远断端.手术在双人双目手术显微镜下进行,用9-0无损伤缝合线吻合2-4针.应用颈支修复下颌缘支缺损5例,应用上颊支修复颧支缺损7例.结果:颈支修复下颌缘支5例,术后3个月恢复2例,术后6个月恢复3例.上颊支修复颧支7例,术后3-4个月功能完全恢复.结论:应用面神经颈支修复下颌缘支缺损及应用上颊支修复颧支缺损在临床上是完全可行的,并可取得较好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105.
目的:观察高浓度平阳霉素治疗不同部位静脉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2002-2008年共收治114例口腔颌面部静脉畸形患者,其中男50例,女64例,年龄最小12岁,最大76岁,病变最小2.0cm×1.5cm,最大15cm×10cm.对不同部位的静脉畸形均采用浓度为8mg/3mL的平阳霉素每1530d局部注射1次,注射15次.对治疗后0.5~5a的随访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治疗效果分为治愈、基本治愈、有效及无效4级.结果:皮下静脉畸形有效率为92%,黏膜血管畸形有效率为96%.结论:采用高浓度的平阳霉素治疗口腔颌面部静脉畸形,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6.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TGF-β在血管瘤自然消退过程中的表达变化及其与肥大细胞的相关性。方法:收集血管瘤标本56例,按发病年龄,结合血管瘤组织学特征,将其分为增生早期、中期、晚期和退化早期、中期、晚期。分别采用甲苯胺蓝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肥大细胞数量和转化生长因子TGF-β的表达;采用显微图像分析软件测定TGF-β在不同时期血管瘤中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平均阳性面积率,同时测定各期肥大细胞的平均计数值;采用SPSS11.0软件包对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随着血管瘤的自然演变过程,肥大细胞数目从增生早期至增生晚期逐渐增多,从退化早期至退化晚期又逐渐减少;增生晚期肥大细胞计数与增生早、中期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退化早期肥大细胞计数与退化中、晚期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TGF-β从增生早期至增生晚期的表达逐渐增强,从退化早期至退化晚期的表达又逐渐减弱,并且在增生晚期的表达与增生早、中期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在退化早期的表达与退化中、晚期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不同时期血管瘤中TGF-β表达的平均阳性面积率与肥大细胞数目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肥大细胞随着血管瘤的自然消退,其数量呈规律性变化,肥大细胞可能对血管瘤的消退进程起促进作用;TGF-β可能具有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凋亡,从而发挥促血管瘤消退的作用;肥大细胞可能通过分泌TGF-β而发挥促血管瘤自然消退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7.
目的    评估口服普萘洛尔与局部外用马来酸噻吗洛尔联合应用治疗婴幼儿腮腺区血管瘤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27例腮腺区血管瘤患儿。其中男8例,女19例;年龄2 ~ 9个月,平均年龄4.8个月。病灶大小1.5 cm × 2.0 cm × 1.0 cm ~ 7.0 cm × 6.0 cm × 3.0 cm。治疗采用普萘洛尔[1.0 ~ 1.5 mg/(kg·d)]每日1次口服,0.5%马来酸噻吗洛尔每日2次利用医用纱布外敷于病灶处。疗程12~32周,平均20.3周。随访时间为3~12个月,平均8.4个月。治疗前后记录瘤体颜色、体积、质地的变化,并完善病灶区的超声检查。结果    27例患儿中效果为“优”的21例(77.8%)、“好”的4例(14.8%)、“中”的2例(7.4%)、“差”的0例(0%);治愈率77.8%,有效率100%。结论    口服普萘洛尔联合局部外用马来酸噻吗洛尔对于治疗婴幼儿腮腺区血管瘤具有很好的疗效,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8.
目的:克隆涎腺腺样囊性癌转移相关的基因。方法:应用mRNA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研究涎腺腺样囊性癌高、低转移细胞系基因表达上的差异。结果:以高转移细胞ACC-M为测试子,低转移细胞ACC-2为驱赶子,获得高表达的基因序列有7个,均为已知序列同源基因。其中XAGE-1b基因为肿瘤睾丸抗原家族中的一个重要基因。结论:与ACC-2相比ACC-M中部分基因的高表达与涎腺腺样囊性癌高转移特性的获得有关,此结果为进一步探索腺样囊性癌肿瘤转移分子机理以及肿瘤转移控制和基因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9.
50颗外伤脱落前牙再植的临床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探讨外伤脱落前牙再植的成功与牙齿离体时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外伤脱落前牙离体时间小于1 h组再植成功率明显高于1 h以上组,牙齿脱落者应尽早行再植术.  相似文献   
110.
在30例成人新鲜尸体上,采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钼耙X线照像、碳素墨汁动脉灌注等方法,调直向颈、肩、背扩展的胸三角皮瓣的皮动脉来源及其分支的外径、长度、走行方向,及该皮瓣各皮动脉之间吻合支的外径、数目。并通过临床实践,讨论了该皮瓣的实用价值及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