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65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木蹄复方提取物体内抗肿瘤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考察木蹄复方提取物(ECF)的体内抗肿瘤活性,并探讨部分作用机制.方法:制备S 180和Lewis肺癌实体瘤小鼠模型,接种次日将2种实体瘤模型小鼠均分为模型组,EFC低、中、高剂量(0.05,0.1,0.15 g·kg-1)组和环磷酰胺(CTX)阳性对照组,分别连续给药8和15 d,观察ECF对荷瘤小鼠瘤质量、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水平的影响.结果:ECF低、中、高3个剂量组对S 180荷瘤小鼠肿瘤抑制率分别为11.8%,47.1%和58.8%;对Lewis肺癌实体瘤小鼠肿瘤抑制率分别为7.1%,57.1%和28.6%.与模型组比较,ECF高剂量组能抑制S180荷瘤小鼠肿瘤的生长(P<0.05),提高胸腺指数(P<0.05),降低血清中M-CSF水平;中剂量组可抑制Lewis 肺癌荷瘤小鼠肿瘤的生长(P<0.05),提高胸腺指数(P<0.05),降低血清中M-CSF水平,3个剂量组均能提高血清中TNF-α水平(P <0.05,P<0.01).结论:ECF对S 180荷瘤小鼠和Lewis肺癌荷瘤小鼠肿瘤的生长具有明显抑制作用,显示较强的体内抗肿瘤活性,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免疫器官指数以及调节血清中TNF-α和M-CSF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建立和评价改变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动物模型。方法 利用动物低压舱,通过5000m急性低压缺氧暴露5h后立即心脏灌注硝酸镧固定液,制成大鼠血脑屏障通透性改变模型,并置透射电镜下观察其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 实验组形态学表现为镧颗粒通过大鼠脑皮质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膜,沉积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浆内、细胞核膜上以及血管周围,弥漫性地分布于脑间质细胞间隙,并附着于神经细胞膜上。对照组镧颗粒仅滞留于大脑皮质的毛细血管腔内。结论 用急性低压缺氧暴露制成血脑屏障通透性改变的动物模型方法简便,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4.
15.
方格星虫( Sipunculus nudus )俗称沙虫,是无节、蠕虫状的海产体腔动物,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是中国红树林区的大型底栖经济动物之一[1]。我国多种药典中记载了其食用和药用价值。本课题组既往的研究表明,方格星虫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具有抗疲劳、抗辐射、调节免疫、延缓衰老等多种功效[1-5]。研究表明,肝脏中的PPARα几乎对脂质代谢全过程进行转录调节,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L-FABP),又称FABP1,是脂肪酸结合蛋白( FABPs)家族成员之一,在肝脏组织中高表达,其在脂肪酸代谢过程中也起到重要作用。本实验观察方格星虫多糖( SNP)灌胃给药对比格犬肝脏FABP1基因、PPARα基因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为探讨方格星虫多糖对脂代谢的调节作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滴丸剂对雷公藤减毒增效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雷公藤 ( 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f.)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 RA)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良好疗效的中草药 ,口服剂型较多 ,但均有一定程度的副作用 [1]。为了保证疗效 ,减少毒副反应 ,很多学者对其剂型进行改进 ,如近来报道的双层片、巴布剂、缓释片、滴丸等 ,其中滴丸以其制备简易、疗效好、毒副作用低等优点引人注目 [2 ] 。本文就雷公藤滴丸的急性毒性及药效作用与片剂进行简单比较 ,以期阐述雷公藤滴丸良好应用前景。1 材料雷公藤滴丸 (本所制剂室自制 ,批号 0 2 0 92 8) ;雷公藤片 (湖北三九黄石制药厂 ,批号 0 2 1 2 1 1 ) ,…  相似文献   
17.
胃黏膜内细胞因子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武  蹇贻  王庆蓉  杨厚麟 《西部医学》2007,19(6):1043-1045
目的研究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对胃黏膜内细胞因子产生的影响,并分析细胞因子与胃黏膜炎症间的关系。方法据HP改良Giemsa染色结果将内镜下诊断为慢性胃炎(20例)、胃溃疡(20例)、十二指肠溃疡(20例)的患者共60例分为HP阳性研究组(28例),HP阴性对照组(32例),钳取胃黏膜,制成组织匀浆,测定上清液TNF-α、IL-8的浓度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HP阳性研究组TNF-α、IL-8含量为(22.64±10.60)pg/ml.mg、(1448.70±522.30)pg/ml.mg,HP阴性对照组为(8.98±10.60)pg/ml.mg、(690.90±441.60)pg/ml.mg。TNF-α、IL-8含量越高,炎症越重,每高倍镜视野内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越多,浸润程度越深。结论HP可通过以炎症细胞因子TNF-α、IL-8为介导的致病环节参与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大肠癌脐部转移,属极少见的特殊部位皮肤转移,其预后不好。我们曾遇见一例,从确诊到术后随访,患者存活一年。患者,女,32岁。半年前脐部出现一蚕豆大硬结,形成溃疡,呈菜花状,不痛。术前一月始觉右  相似文献   
19.
胃癌术前放疗,能够提高胃癌手术切除率、根治切除率及五年生存率。其根据是放疗后的病理组织学变化及术后随访。本文放疗病例15例,系1980年以来,经胃镜活检证实,有手术指征者,先接受~(60)Co放射治疗。  相似文献   
20.
刘某,男,26岁,工人。因右臀部疼痛性肿块3月,右下腹肿块2月,疼痛加剧入院。既往无创伤、肿瘤史。查体:体温38.5℃,脉搏106次/分,血压19.3/9.3kPa(100/70mm Hg)。慢性病容。右下肢被动于屈腰屈髋位,右臀部弥漫性肿大,境界不清,中硬触痛,右下腹有15×15×10cm同质肿块,与臀部肿块无界限,似由前者延伸而来。全身未再发现肿块。X线片:右髂骨翼约15×10cm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