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5篇
医药卫生   88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31.
目前细菌耐药防控监测总体存在以下问题:只强调结果的准确性,而忽视在临床治疗中的作用;耐药性监测结果与临床疗效不一致;耐药性检验报告发出后的跟踪服务不到位;手工录入数据占用大量的工作时间,手工录入数据或导入错误,直接造成分析结果不正确[1-4]。为了使细菌耐药防控监测工作更好地服务于临床,该院在原有的细菌耐药监测系统上新开发了细菌耐药实时监控系统。  相似文献   
32.
微创技术治疗青少年术后复发性骨囊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微创技术治疗青少年术后复发性骨囊肿的疗效。方法1984年12月~2003年12月,对36例青少年术后复发性骨囊肿采用微创技术治疗,男19例,女17例;年龄9~21岁,平均15岁。囊肿大小2.5cm×6.0cm~3.5cm×13.0cm,平均3.0cm×8.0cm。位于肱骨近端18例,肱骨干10例,股骨粗隆及股骨颈部8例。既往手术次数:1次23例,2次10例,3次3例。复发距微创治疗时间5~13个月,平均6.5个月。治疗均在门诊进行,摄正侧位X线片定位,先将囊肿内积液吸出,然后注入醋酸氢化可的松乳剂,剂量根据囊肿大小而定。每隔3.5~4个月重复穿刺1次,直至痊愈。结果36例获随访3~18年,平均5年。穿刺次数3~11次,平均6次。疗效判定:痊愈,囊肿消失,由新生骨充填,26例;大部分愈合,囊肿大部分消失仅残留部分小于1cm的囊腔,经1年以上随访无扩大,6例;部分愈合,囊肿经多次治疗,囊腔明显缩小,但仍残留多个硬化的小囊肿腔,4例。无局部及全身并发症,无再手术病例。结论微创技术治疗青少年术后复发性骨囊肿,具有痛苦小、安全有效、医药费用少及勿需住院等优点。  相似文献   
33.
目的分析PICC导管移位的原因并给予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以减少此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对我院2例PICC导管置管后发生导管移位的诱因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发生移位的原因。结果置管肢体过度、反复外展是发生导管移位的诱因。结论为预防导管移位的发生,围置管护理中要明确宣教内容,加强宣教方法的研究,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一旦发生导管移位,应及时进行调整复位,并做进一步的宣教。  相似文献   
34.
刘蕊  杨明玉  杨洋  王春光 《北京医学》2022,(1):81-83,86
目的 观察腘动脉与膝关节囊后间隙(infiltration between the politeal artery and capsule of the posterior knee,IPACK)阻滞联合收肌管阻滞(adductor canal block,ACB)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  相似文献   
35.

目的 观察腘丛神经阻滞(PPB)联合收肌管阻滞(ACB)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
方法 选择初次进行全身麻醉下单侧TKA的患者60例,男15例,女45例,年龄50~80岁,BMI 18~30 kg/m2,ASA 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PPB联合ACB组(P组)和ACB组(A组),每组30例。麻醉诱导前,P组采用0.5%罗哌卡因15 ml行ACB,后采用0.5%罗哌卡因20 ml行PPB,A组单纯采用0.5%罗哌卡因15 ml行ACB。记录术中瑞芬太尼总量和手术时间。记录术后4、8、24、48、72 h静息和活动时VAS疼痛评分,术后1、2、3 d主动屈膝最大角度,术后4、8、24 h患肢运动阻滞情况。记录镇痛泵总按压次数、有效按压次数和补救镇痛情况。记录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患者术后满意度评分以及术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结果 与A组比较,P组术后4、8、24、48、72 h静息时VA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P<0.05),术后4、8 h时活动时VA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P<0.05),术后1、2 d主动屈膝最大角度明显增大(P<0.05),术后镇痛泵总按压次数和有效按压次数明显减少,补救镇痛率明显降低(P<0.05),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患者术后满意度评分明显升高(P<0.05)。两组患肢运动阻滞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未见术后局麻药中毒、穿刺部位感染、血肿、院内跌倒等不良事件发生。
结论 腘丛神经阻滞联合收肌管阻滞不影响患者下肢的运动功能,有利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缩短术后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促进患者早期康复,为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提供更加完善的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讨对高龄老人髋部骨折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辨析38例85岁以上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护理经过,根据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预防和控制并发症,同时加强心理护理.结果38例患者顺利通过手术,没有出现并发症,全部预期出院.结论85岁以上患者髋部骨折采取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及有效的围手术期护理,对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不但可使高龄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恢复部分生活自理能力,而且可明显的提高高龄患者晚年的生活质量,大大地减轻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相似文献   
37.
目的:探讨构建支气管哮喘群组的规范化延续性护理干预模式对支气管哮喘患儿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80例支气管哮喘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支气管哮喘群组规范化延续性护理干预模式。分别在干预前及干预4、8、12周,比较两组心理状态、哮喘控制评分、自我管理量表评分及生活质量量表评分。结果:两组干预后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P 0. 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0. 05);两组干预后哮喘控制评分、自我管理量表评分及生活质量量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0. 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对支气管哮喘患儿构建支气管哮喘群组的规范化延续性护理干预模式,能缓解患儿负性情绪,改善患儿支气管哮喘控制情况,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和生活质量,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8.
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人围手术期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人术后护理。 [方法 ]分析 68例 85岁以上股骨粗隆间骨折高龄病人的临床资料及护理 ,根据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有针对性地预防和控制并发症 ,同时加强心理护理。 [结果 ]全部病人的合并症经术前处理相对稳定 ,48例平稳渡过围手术期 ,11例术后出现一过性老年性精神障碍 ,6例术后出现肺部感染 ,2例患肢出现深静脉血栓 ,,经过及时对症治疗护理均逐渐康复。仅 1例 95岁病人术后 3周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 [结论 ]高龄病人手术风险较大 ,根据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围手术期护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和病死率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讨90岁以上患者股骨近端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围手术期的护理措施.方法辨析23例90岁以上股骨近端骨骨折高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护理经过,根据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预防和控制并发症,同时加强专科及心理护理.结果 22例顺利通过围手术期并基本康复出院,1例术后3周因肺部感染而导致多器官衰竭救治无效死亡.结论高龄患者手术风险较大,根据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围手术期护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和死亡率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40.
85岁以上患者髋部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围手术期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对高龄老人髋部骨折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 辨析38例 85岁以上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护理经过 ,根据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 ,有针对性地预防和控制并发症 ,同时加强心理护理。结果  38例患者顺利通过手术 ,没有出现并发症 ,全部预期出院。结论  85岁以上患者髋部骨折采取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及有效的围手术期护理 ,对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不但可使高龄患者早期下床活动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恢复部分生活自理能力 ,而且可明显的提高高龄患者晚年的生活质量 ,大大地减轻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