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155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扩张型心肌病的心肌组织细胞凋亡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研究扩张型心肌病(DCM)的心肌细胞凋亡及其与心功能的关系。方法:DCM组21例,其心肌组织14例来自右室心内膜心肌活检(EMB)亚组,7例来自死后尸检(尸检组);对照组为5例死于非心血管疾病的尸检心肌组织。用原位细胞凋亡检测心肌组织凋亡细胞,计算凋亡指数(AI)。结果(1)DCM组的AI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EMB亚组的AI明显低于尸检亚组(P<0.01,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DCM组中,心胸比(HTR)<0.6、左室舒张末期内(LVDd)<65mm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40%的患者AI均分别明显于低于HTR≥0.6、LVDd ≥65mm和LVEF<40%的患者(P值均<0.01),但仍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均<0.01)。结论:DCM存在明显心肌细胞凋亡并随心功能恶化而程度加重,提示凋亡是DCM的心肌细胞丢失和心功能不全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32.
二尖瓣病变并发左心房血栓的危险因素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二尖瓣病变并发左心房血栓的危险因素。方法:观察506例二尖瓣病变患者的一般资料、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分析二尖瓣病变患者并发左心房血栓的危险因素。结果:二尖瓣病变并发左心房血栓的预测因子是左房自发性超声对比现象(LASEC)(相对危险比2.54,P<0.0000)、心房纤颤(相对危险比1.66,P=0.0011)和显著二尖瓣关闭不全(相对危险比-2.35,P=0.0273)。结论:LASEC和心房纤颤是决定二尖瓣病变患者发生左心房血栓的危险因素;而显著二尖瓣关闭不全是二尖瓣病变患者避免形成左房血栓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33.
目的 探讨经皮球囊二尖辩成形术(PBMV)治疗重度二尖辩狭窄(MS)伴心房颤动(AF)近期的临床疗效。方法 比较47例重度MS合并AF患者(AF组)和63例MS窦性心律患者(窦律组)PBMV手术的成功率,手术前后的临床疗效,血流动力学以及超声心动图指标的改变。结果 两组手术成功率分别达到95.7%与96.4%,PBMV后两组临床症状均获明显改善,治疗前后NYHA心功能明显改善,房颤组心功能改善与窦律组相当。PBMV后血流动力学以及超声心动图指标如左心房压力、跨辩压差、肺动脉压力、左心房内径及二尖辩口面积明显增大明显下降(P均〈0.001),但房颤组下降差值均较窦律组下降幅度小(P〈0.05)。结论 PBMV能使AF患者获得明显的临床和血液动力学改善,AF本身不影响PBMV成功率。  相似文献   
34.
曲美他嗪对新西兰白兔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曲美他嗪对缺血/再灌注(I/R)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30只雄性新西兰白兔随机分入假手术组、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10只.治疗组在普通饲料喂养基础上,每只每日给予曲美他嗪2mg/kg灌胃.14 d后制备I/R模型.采用末端脱氧核甘酸转换酶介导的生物素平移缺口末端标记技术(TUNEL)检测心肌细胞凋亡,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总活力(T-SOD)和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血清丙二醛(MDA)浓度.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对照组心肌细胞凋亡显著增加,T-SOD下降,MDA浓度增加,治疗组T-SOD及MBA与假于术组比较无明显差异,但心肌细胞凋亡明显高于假手术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凋亡指数明显减少,T-SOD显著增加,血清MDA浓度明显降低.结论新西兰兔在持续缺血后再灌注心肌细胞出现明显的凋亡现象,体内抗氧化酶活力下降,曲美他嗪预治疗对缺血后再灌注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曲美他嗪的细胞保护作用可能通过其抗氧化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35.
ATP是一种高能物质。它作为细胞内成分参与体内能量的贮存与释放,当机体需要能量时被ATP酸酶分解成二磷酸腺苷及磷酸基释放出大量能量,从而改善机体代谢的作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急、慢性肝炎及肌营养不良等。国外常应用ATP终止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下称室上速),国内报导尚少。我院1984年试用ATP复律室上速27例次,总有效率92.6%。现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36.
Atrial fibrillation (AF) is the most commonsustained cardiac arrhythmia. Etiologies includ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hypertension, valvular heardisease, thyrotoxicosis and other cardiac and noncardiac conditions. Rapid ventricular rate during AFcan result in severe symptoms such as palpitation,dyspnea, and may precipitate heart failure, ischaemiaand syncope. The main therapeutic objective is rapid,efficient control of AF, thereby remit symptoms,prevent deterioration of heart functions and am…  相似文献   
37.
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PBMV)最严重的并发症为心包穿破,需要紧急处理。本文PBMV伴心包穿破15例采用不同处理方法,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从1992年10月至1998年4月,950例PBMV中发生心包穿破15例,男5例,女10例,年龄22~53岁,...  相似文献   
38.
<正> 1984年Inoue等应用经皮二尖瓣成形术(PB-MV)治疗风湿性二尖瓣狭窄(MS)获得成功的报道,随后国内外相继广泛应用于临床,并取得良好的疗效,可作为MS外科手术治疗的一种替代方法.1992年至今我院应用该项技术已经为400多例MS患者做了PBMV,现将42例PBMV前后均记录了心音图(PCG).并检测左房及二尖瓣有关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讨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的临床和电生理、靶点标测及导管射频消融(RFCA)的结果。方法16例房速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和RFCA,房速靶点标测采用激动标测方法,射频消融功率设置20—30W,或预设温度50-60℃放电消融。结果经电生理确诊为房速16例,RFCA即刻成功15例(93.75%),15例房速共有17个起源病灶,分布在右房侧壁5个,房间隔5个,希氏束(HIS)旁2个,上腔静脉(SVC)1个,左上肺静脉(LSPV)2个,右上肺静脉(RSPV)2个。合并左前侧壁旁道(AVRT)1例,消融旁道后诱发不出房速,合并房室结折返心动过速(AVNRT)1例,房速的起源灶就在间隔中下部,消融靶点相当于HIS与冠状动脉窦(CS)口间中下1/3处,消融效果如改良房室结,结果房速及AVNRT均不能再诱发。1例LSPV房速,2个月后复发,并诱发出AF及Af,做LSPV电隔离消融获得成功。有1例HIS旁房速,术中出现三度房室传导阻滞(AVB)。结论局灶性房速RFCA成功率高,病灶起源部位以右心房侧壁及房间隔多见,HIS旁房速作消融要谨慎,应尽量避免出现三度AVB并发症。  相似文献   
40.
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IVT)临床多发于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病的青壮年 ,近年报告导管射频消融 (RFCA)治疗IVT效果好[1 - 4 ] 。我院自 1993年开展RFCA以来治疗IVT 45例 ,43例获得成功 (95 6 % ) ,兹报道如下。资料和方法  45例IVT ,男性 32例 ,女性 13例。年龄10~ 5 9(31 8± 13 1)岁。患者入院后经体格检查、心电图、X线胸片、二维超声心动图等常规检查均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结构改变。全部病例心室晚电位检查阴性。  IVT发作时常规心电图 室性心动过速平均心率 140~2 30 (182± 2 8)次 /min ,2 5例呈右束支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