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47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21.
目的 采用MR线性扫描扩散加权成像(LSDWI)技术,观察乳猪股骨头骨骺缺血不同时期的DWI表现特征及变化过程,以期提供骨骺缺血性损害的时间及程度信息.方法 25只1周龄大小的乳猪,手术结扎一侧股骨颈处全部供血动脉,引起股骨头骨骺缺血,另一侧作为健康对照侧.分别在术前(25只)及术后3 h(25只)、72 h(20只)、1周(15只)、3周(10只)、6周(5只)进行LSDWI,计算股骨头骨骺表观扩散系数(ADC)值,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缺血侧和对照侧ADC值的差异,观察不同时期ADC值的变化.各时间点LSDWI扫描完成后分别处死5只,行解剖学及组织学研究.结果 术后3 h,缺血性股骨头的ADC值[(1.22±0.37)×10-3mm2/s]较正常对照侧[(1.73±0.33)×10-3mm2/s]显著下降(t=3.914,P<0.01),术后72 h ADC值[(2.15±0.32)×10-3mm2/s]较正常对照侧[(1.70±0.22)×10-3mm2/s]升高(t=3.348,P<0.01),其后一直保持上升趋势至术后第6周[缺血侧为(1.61±0.27)×10-2mm2/s,对照侧为(1.11±0.45)×10-3mm2/s](t=4.136,P<0.01).除术后第3周和第6周2个时间点ADC值的变化百分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t=2.29,P>0.05),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每2个连续时间点之间ADC值的变化百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组织学研究显示,在缺血性股骨头骨骺,首先是软骨细胞和骨细胞死亡,血管塌陷.随时间的变化,出现不同程度的缺血性股骨头骨骺软骨的异常增厚、二次骨化中心内出现软骨岛和局限性的生长板组织结构破坏.结论 股骨头骨骺的LSDWI表现特征随缺血时间的延长而变化,通过LSDWI技术能获得股骨头骨骺的ADC值,其作为股骨头缺血和坏死的一个指标,可用于评估缺血性骨骺组织受损时间性信息及程度.  相似文献   
22.
目的定量计算巴马小型猪颈动脉多序列HR-MRI重复扫描的一致性,并利用TRICKS技术观察巴马小型猪颈部血管的动态强化特征。方法运用3 T MRI仪对3只健康的巴马小型猪颈部血管进行扫描,定位序列为2D TOF MRA,HR-MRI包括3D TOF MRA、2D FSE FS的T_2WI和T_1WI,然后行TRICKS,最后是2D FSE FS T_1WI增强扫描。两周后重复上述扫描。定量分析两次HR-MRI扫描的T_2WI、T_1WI及T_1WI增强序列的血管总面积、管腔面积和管壁面积的组内和组间的一致性。观察TRICKS序列颈部血管解剖和动态强化表现。结果 HR-MRI重复扫描的分析发现T_1WI增强(CV15%)和T_1WI平扫(ICC0.75)的一致性较好;观察者内的分析显示各序列的一致性均非常好(ICC0.75),且T_1WI增强的一致性最佳(ICC0.80);观察者间的分析表明各序列的一致性均非常好(CV15%,ICC0.75)。TRICKS显示注射对比剂后第5期(24~30 s)颈总动脉系统显影最佳。结论巴马小型猪的颈部动脉适于HR-MRI成像,本研究的HR-MRI技术对巴马小型猪颈动脉管壁成像的重复扫描的一致性良好,可用于管壁病变的定量研究。  相似文献   
23.
目的 探讨3.0 T高分辨率磁共振(HR-MRI)在大脑中动脉(MCA)斑块所致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及非急性期药物治疗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前瞻性纳入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内科及脑外科2012年10月至2015年10月,因MCA粥样硬化狭窄致缺血性脑卒中住院并行HR-MRI管壁成像检查患者,根据患者最近一次症状到HR-MRI检查时间将患者分为急性卒中组与非急性卒中组,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接受抗血小板药物及强化降脂治疗,并进行HR-MRI随访复查。HR-MRI扫描序列包括T2WI、T1WI、增强T1WI,同时行常规头颅T2WI、DWI扫描,将治疗前后的HR-MRI图像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各组责任血管管腔狭窄率、斑块强化率、斑块体积及斑块负荷变化差异及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生化指标变化差异;采用χ2检验对比急性卒中组及非急性卒中组患者脑缺血事件复发差异。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31例责任血管为MCA的急性卒中患者,20例非急性卒中患者。急性卒中组平均随访时间(671.71± 522.86)d,药物治疗后管腔狭窄率(P=0.039)、斑块强化率(P<0.001)、斑块体积(P=0.024)、斑块负荷(P=0.031)均较基线明显好转,神经系统功能NIHSS评分(P<0.001)较基线明显改善,12例随访后进行血脂检查的患者总胆固醇(TC)(P=0.01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P=0.047)较基线明显降低。非急性卒中组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695.35±555.90)d,随访后HR-MRI图像斑块变化:管腔狭窄率、斑块体积、斑块负荷均较基线稍减小,斑块强化率稍减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系统功能NIHSS评分较基线变化不明显(P>0.05),7例随访后进行血脂检查患者TC、甘油三酯(TG)、LDL-C变化较基线无明显变化(P>0.05),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较基线升高(P=0.02)。随访期间两组患者颅脑DWI图像均未发现复发新鲜脑梗死灶,急性卒中组患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复发6例,非急性卒中组患者TIA复发5例,两组TIA复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29,P=0.632)。结论 HR-MRI可作为MCA粥样硬化斑块药物治疗随访的重要评估方法,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经抗血小板及强化降脂治疗后MCA责任斑块体积及斑块负荷减小、斑块强化减低,而非急性期患者斑块治疗后变化不显著。  相似文献   
24.
目的 评估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后气胸发生的危险因素,以期最大程度减少术后气胸发生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4月于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行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的597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通过Pearson卡方检验、连续性矫正卡方检验、Wilcoxon(Mann-Whitney)秩和检验对穿刺活检术受检者的基本参数、病灶因素、操作因素等进行组间比较,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的系数估计及假设检验对以上数据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 本组数据中CT 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后161例发生气胸,发生率为26.97%。组间比较结果:年龄(Z=1.9714;P=0.0487)、病灶长径(Z=3.8230;P<0.01)、病灶深度(Z=2.1687;P=0.0301)、穿刺体位( 2=29.1957;P<0.01)、经肺( 2=11.9667;P<0.01)、经叶间裂( 2=23.3530;P<0.01)、经间隔旁气泡( 2=29.9700;P<0.01)。logistic单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与组间比较结果基本一致。结论 肺穿术后气胸发生危险因素包括年龄、病灶长径(反向)、病灶深度、穿刺体位(俯卧位)、穿刺经肺、经叶间裂、经间隔旁气泡等。  相似文献   
25.
目的:本部分研究旨在利用三维高分辨率磁共振管壁成像分析易复发和稳定颅内非狭窄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像特征差异,为临床缺血性卒中复发预判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自2019年1月至2021年8月前瞻性纳入了42例非狭窄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年龄60.38±10.97岁,男性患者31例)。所有患者在发病4周内行首次3D hr-VW-MRI检查,3个月后行随访3D hr-VW-MRI检查。基于T1WI和T1WI增强图像分析定量特征,形态学特征包括最小管腔面积、斑块体积、最大管壁厚度、最小管壁厚度、狭窄率、斑块负荷、重构率、偏心指数及强化率。对比分析复发组与稳定组各个定量特征之间的差异。 结果:复发组患者11例,稳定组患者31例。形态学特征显示,复发组的斑块体积、偏心指数、责任斑块最狭窄层面斑块强化率、责任斑块整体强化率及斑块内出血发生率均高于稳定组(P均<0.05)。复发组和稳定组之间最小管腔面积、狭窄率、斑块负荷、重构率在复发组和稳定组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三维高分辨率磁共振管壁成像能够有效评估非狭窄性动脉粥样硬化复发性卒中患者的斑块形态学特征,可为临床预防卒中复发提高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26.
目的利用3.0 T高分辨磁共振(HR-MRI)研究复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大脑中动脉斑块形态特征。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77例责任血管为大脑中动脉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资料,其中初发患者36例(初发组),复发患者41例(复发组),所有患者均行3.0 T高分辨磁共振斑块成像(扫描序列包括TOF-MRA,头颅常规DWI,责任血管轴位T1WI、T2WI及T1WIGd-DTPA增强)。对比分析初发组与复发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责任血管管腔狭窄率、最小管腔面积、斑块负荷、斑块强化率、T1WI及T2WI斑块信号强度指数。结果复发组患者大脑中动脉管腔狭窄率(P=0.002)、斑块负荷(P=0.005)、斑块强化率(P=0.037)均明显高于初发组,最小管腔面积(P=0.001)明显小于初发组。复发组斑块T2WI信号强度指数大于初发组(P0.001),而T1WI信号强度指数两者无明显差异(P=0.245)。结论高分辨率磁共振可以有效评估复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大脑中动脉斑块的形态特征,综合评价斑块特征可为临床提供参考以助于预防脑卒中复发。  相似文献   
27.
目的 探讨高分辨磁共振成像(HR-MRI)评估大脑中动脉(MCA)粥样硬化患者高危斑块的价值。方法 选取88例症状性MCA粥样硬化患者(症状组)和23例无症状狭窄者(无症状组),行头颅TOF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覆盖MCA的M1段的轴位T1WI、T2WI和对比剂增强T1WI(CE-T1),以及脑DWI。定量分析狭窄率、最小管腔面积、斑块负荷以及各序列中斑块的信号强度指数。结果 症状组中,责任斑块88个,非责任斑块20个;无症状组非责任斑块23个。症状组责任病变的狭窄率和斑块负荷均明显高于无症状组非责任病变者(狭窄率:63.61%±24.13% vs 55.61%±24.83%,P=0.002;斑块负荷:86.24%±13.83% vs 75.40%±17.08%,P<0.0001);且责任病变的最小管腔面积明显低于非责任病变[(0.95±0.70)mm2 vs (2.22±0.65)mm2,P<0.0001]。责任斑块与非责任斑块间斑块的T2WI和T1WI信号强度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责任斑块呈混杂信号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非责任斑块(P均<0.05),症状组责任病变的CE-T1信号强度指数也明显高于无症状组非责任斑块(1.66±0.59 vs 1.37±0.62,P=0.0002)。结论 与单纯应用狭窄率对MCA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进行评价相比,HR-MRI的MCA管壁成像能够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评价MCA粥样硬化责任斑块时除了狭窄率,还应结合斑块负荷、斑块信号和强化等形态学指标进行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28.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CT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螺旋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经手术切除和病理学证实的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临床、CT等影像学资料,其中男34例,女16例,年龄32~87岁,平均61岁.结果:50例IPMN患者多发于老年人,年龄大于60岁28例(56%),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和(或)胰腺炎.CT诊断主胰管型20例(35.7%),分支胰管型21例(25%),混合型9例(39.3%);术后病理示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瘤28例,胰腺交界性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5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癌9例,胰腺浸润性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癌8例.22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癌中,其中3例胰腺钙化,3例伴有淋巴结转移,5例侵犯血管,2例肝脏转移.恶性的IPMN常发生在混合型和主胰管型中(n=14),而分支型多为良性肿瘤(n=18).结论: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有相对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CT对IPMN的诊断、分型和恶变预测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9.
目的 比较动态Gadolinium(Gd)增强和常规Gd增强MR技术在早期缺血的股骨头骨骺中的灌注差异,并观察骨骺血管闭塞时生长板的血供.方法 28只2周龄乳猪,共56个髋关节,雄性12只,雌性16只;体重5~7 kg,平均6 kg;随机分为A、B、C、D组,每组7只.将A、B组乳猪的双髋关节极度外展固定30 min后,对A组行动态Gd增强FSPGR序列扫描,对B组行常规Gd增强SE T1WI序列扫描;行双髋关节外展体位的血管造影.之后让乳猪自由活动1 d,再采用双髋关节自然平放体位重复MR扫描.C、D组分别是A、B组的对照,即MR扫描前及扫描中双髋关节保持自然平放,C组行动态Gd增强扫描,D组行常规Gd增强扫描.最后将乳猪处死行组织学观察.结果 动态Gd增强MRI示:A组股骨头不同组织(除干骺端外)的强化率(ER)和强化速度(ES)均明显小于C组;A组生长板的ER和ES均小于干骺端,而C组生长板与干骺端的ER和ES值均无明显差异.常规Gd增强MRI示:B组股骨头各部分的ER与D组比较无明显下降.结论 对早期股骨头骨骺缺血的检测,动态Gd增强MRI技术比常规Gd增强SE T1WI技术更敏感.当骨骺血管闭塞时,生长板的血液灌注可能来自于干骺端.  相似文献   
30.
目的 分析自发性未破裂头颈动脉夹层(CCAD)患者药物治疗前后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特征变化。方法 回顾性连续收集2015年8月至2022年12月于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并在药物治疗前后行HR-MRI检查的30例CCAD患者资料。根据随访时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图像上夹层血管管腔狭窄的改善情况,将患者分为改善组(随访时管腔狭窄程度较基线减轻1个级别及以上的患者)与未改善组(随访时管腔狭窄程度较基线加重1个级别及以上或无变化的患者)。分析改善组与未改善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前后HR-MRI管腔及管壁特征差异。结果 30例CCAD患者共计30处夹层,其中改善组14例(11例完全恢复正常,3例管腔狭窄程度改善)、未改善组16例。改善组患者的年龄小于未改善组[(37.86±9.83)岁vs(56.94±9.86)岁,P=0.001],其余临床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改善组患者中基线壁内血肿比例高、管腔狭窄程度相对较轻,而未改善组患者的基线管腔狭窄程度较严重,内膜瓣与双腔征、假腔内血栓形成更常见(P均<0.05)。治疗后随访时,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