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9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8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51.
已婚女性生殖道解脲支原体感染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女性生殖道解脲支原体(Ureaplasma urealyticum Uu)的临床表现及相关危险因素,为Uu的预防及临床诊治提供帮助. [方法]对2007年7月~2009年8月到某院生殖研究所收治的不孕症患者281例,年龄20~46岁,及128例已生育的进行健康体检的妇女及其丈夫进行检测,作病例对照研究,详细记录被研究人群的临床资料.[结果]不孕症组中Uu阳性率明显高于生育组,Uu感染的单因素和多因素研究显示居住环境,避孕套避孕,早发性生活年龄,宫颈糜烂,非月经期使用护垫,丈夫包皮过长,丈夫有Uu感染史在病例组和对照组均有显著差别.[结论]Uu感染主要发生于性活跃期育龄妇女.早发性生活年龄,宫颈糜烂,非月经期使用护垫,丈夫包皮过长,丈夫有Uu感染史者是Uu感染的危险因素,避孕套使用是保护性措施.  相似文献   
52.
中国建立男性包皮环切手术标准化和培训的重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HIV在非洲的大流行仍然是一个严重的问题,而在其他地区,如亚洲和南美洲,HIV感染率也正在迅速上升。国际健康组织已经认识到有必要制定有效的策略来检测和控制全球HIV的传播。研究表明,男性包皮环切能显著降低HIV、人乳头状瘤病毒(HPV)、单纯疱疹病毒2型(HSV-2)和其他性传播疾病(STD)的感染率。虽然男性包皮环切技术有许多,但是没有标准化的手术方案和培训计划。研究表明,男性包皮环切技术的标准化与培训计划的实施可以大大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高是实施男性包皮环切服务的一个主要障碍。我们建议,在推广男性包皮环切之前应建立手术标准和培训计划。  相似文献   
53.
目的:探讨少、弱精子症患者中解脲支原体(UU)感染及与UU感染有统计学关联的一些因素,为UU感染的预防提供资料。方法:调查177例少、弱精子症患者和40例正常就诊者,采用计算机辅助分析系统行精液常规分析,用UU分离鉴定培养液检测精液UU,采用混合抗球蛋白反应试验检测精液AsAb,登记表记录UU感染者相关统计学因素。结果:在177例少、弱精子症患者中,UU感染率为35%,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UU感染率10%(P〈0.05).并且UU感染和年龄、性生活频率、受教育程度、居住环境有关,与包皮过长关系密切。结论:UU感染可以导致精子质量下降,包皮过长是UU感染的易患因素,建议生育年龄人群进行包皮环切。  相似文献   
54.
目的:观察二甲双胍对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大鼠附睾精子质量和睾丸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和造模组,造模组以高脂饲料喂养8周后,取24只肥胖大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二甲双胍组和普通饲料组,除模型对照组继续高脂饲料喂养外,其余3组普通饲料喂养。12周末,所有大鼠均禁食12 h后处死,检测Lee's指数、睾丸和附睾脏器指数,附睾精子浓度、精子活动率和a+b级精子百分率,睾丸组织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Lee's指数模型对照组与其他3组比较显著升高(P<0.01),Lee's指数正常对照组较二甲双胍组升高(P<0.05)。睾丸、附睾、脏器指数模型对照组较其他3组显著降低(P<0.01)。精子浓度、精子活动率和a+b级精子百分率模型对照组与其他3组比较显著降低(P<0.05或P<0.01),正常对照组较二甲双胍组和普通饲料组精子浓度升高(P<0.05)。SOD含量(U/mg prot)模型对照组(90.92±4.06)较正常对照组(101.69±8.49)与二甲双胍组(102.04±10.67)降低(P<0.05)。GSH-Px含量(U)正常对照组(28.32±2.28)较模型对照组(23.49±1.08,P<0.01)、二甲双胍组(25.73±2.14,P<0.05)和普通饲料组(25.77±2.19,P<0.05)升高,模型对照组较二甲双胍组降低(P<0.05)。MDA含量(nmol/mg prot)模型对照组(2.68±0.76)较正常对照组(1.84±0.31,P<0.01)、二甲双胍组(1.88±0.33,P<0.01)和普通饲料组(2.14±0.35,P<0.05)升高。结论:二甲双胍治疗和饮食改善均可提高营养性肥胖大鼠精子质量,改善睾丸组织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55.
已知烟草含有尼古丁、一氧化碳、致癌物及诱变剂,如:放射性钋、苯并花、二甲基苯并蒽、二甲基亚硝基胺、萘和甲基萘。不管是主动或被动吸烟,吸入烟雾经肺血管导致烟草代谢物的吸收并经血循环传遍全身。烟草代谢物可能经弥散和主动转运的方式,终止在吸烟者的精浆里。为了评价吸烟者的精浆对精子活动力和存活率的影响,选择40例男性进行了研究,其中20例吸烟男性,年龄25~35岁(平均31.3±2.7岁),每日吸烟30支以上,烟龄超过3年;20例不吸烟男性,年龄23~36岁(平均32.7±3.1岁)。参与本研究的受试者无泌尿生殖系统或严重全身性疾病,无嗜酒史,未接触过对性腺有毒性的物质。全部受试者尿检查正常。禁欲3~4d,  相似文献   
56.
目的 探讨皖南地区不孕不育患者解脲支原体(UU)感染及耐药现状,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方法 采用培养法对780例不育男性和556例不孕女性进行UU检测,同时选择已生育的健康男性40例和女性35倒作为对照;对UU检测阳性的不孕不育患者进行10种抗生素药敏试验,并按20岁~、25岁~、30岁~、35岁~、40岁~、45~49岁6个年龄段分组,了解UU感染的年龄分布.结果 不孕不育组UU阳性检出率(43.17%,30.90%)明显高于对照组(14.29%,10.00%,P<0.01%).感染年龄集中在20~40岁,其中25~30岁是高峰期.药敏结果显示:对多西环素、交沙霉素、米诺环素较为敏感,而对环丙沙星、红霉素耐药性较高.结论 皖南地区解脲支原体感染患者高发年龄为20~40岁,与不孕不育关系密切;治疗上应首选多西环素、交沙霉素、米诺环素.  相似文献   
57.
隐睾儿童血清表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表达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采用放射免疫分析 (RIA)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 88例隐睾患儿手术前后血清表皮生长因子 (EGF)浓度和睾丸组织EGF受体 (EGFR)的表达情况 ,探讨EGF在儿童隐睾症中的作用及机理。现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 隐睾患儿 88例 ,年龄2~ 14岁 ,平均 7.1岁。按隐睾位置高低分为外环型 (低位型 ) 2 0例、腹股沟型(中位型 ) 5 1例和腹内型 (高位型 ) 17例 ;按侧别分为单侧型 2 0例 ,双侧型 6 8例。按就诊年龄分为 3组 :2岁~组 2 4例 ,5岁~组 35例 ,>10岁组 2 9例。行睾丸固定术后 6个月患儿 2 6例 ,平均年龄6 .8岁。正常儿童组为随机选取的…  相似文献   
58.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系列在前列腺癌筛选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PSA)系列在前列腺癌 (PCa)筛选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 6 9例PCa和 2 5 9例良性前列腺增生 (BPH)患者的血清PSA、游离PSA/总PSA (fPSA/tPSA)、PSA速度(PSAV)、PSA密度 (PSAD)和前列腺移行带PSA密度 (PSAT)值。结果 PCa组血清PSAV、PSAD和PSAT的检测值较BPH组明显升高 (P <0 0 1) ,而PSA和fPSA/tPSA两组间无明显差异 (P >0 0 5 )。PSA切变值越高 ,诊断准确性、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越大 ,其中以PSA >10 μg/L时准确性最高。在PCa和BPH鉴别诊断意义上 ,表现为PSAT >PSAD >PSAV >fPSA/tPSA >PSA。结论 检测PSA系列 ,特别是检测PSAT和PSAD ,较单纯检测PSA在PCa筛选诊断中有较高的准确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59.
精索静脉曲张对男性不育发病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精索静脉曲张(varcocele,VC)是男性常见的泌尿生殖系统疾病,也是导致男性不育的重要原因,在男性不育症中占19%~41%^[1]。VC是一种血管性疾病,以精索内蔓状静脉丛呈不同程度扩张和迂曲为特点。临床容易诊断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提供客观依据,超声诊断标准为:(1)临床型VC:平静呼吸下精索静脉丛中至少检测到3支以上的精索静脉,  相似文献   
60.
膀胱移行细胞癌术后再发上尿路肿瘤临床上很少见 ,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仅 1~ 2 %左右。现对我们 1978~ 1993年间因膀胱移行细胞癌手术后发生上尿路肿瘤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探讨再发的有关因素和处理方法 ,以期有益于临床工作。临床资料自 1978年~ 1993年间我院收治了 2 83例无痛性肉眼血尿患者 ,血尿时间 1~ 2 6个月 (平均 7个月 ) ,年龄 2 2~ 78岁 (平均 52岁 ) ,经膀胱镜、B超及CT检查确诊为膀胱肿瘤 ,并且排除同时合并上尿路肿瘤。视肿瘤所在位置 ,浸润程度 ,单、多发性及全身状况选择膀胱癌黏膜下切除 ,膀胱部分切除或膀胱根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