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0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17篇
医药卫生   64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1.
林染  孔少仪  张雄 《中国药业》2005,14(12):46-46
目的:用气相色谱法测定田七痛经胶囊中冰片的含量.方法:采用3.2 mm×1.6 mm玻璃柱,以10%聚乙二醇(PEG)-20M为固定液,以chromosorbWAW-DMCS为担体,柱温135℃,进样口温度180℃,检测器温度240℃.结果:冰片浓度线性范围为49.76~497.60μg/mL,平均回收率为98.41%,RSD为0.44%.结论:方法简便、快捷、准确,可用于本品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2.
张雄  赵高升  牛生录  朱虹 《四川中医》2005,23(10):95-96
目的:探讨中耳冲洗配合内服中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方法:采用中耳冲洗配合加减二通汤治疗分泌性中耳炎4l例。结果:痊愈34例,好转6例,无效l例,总有效率97.6%。结论:中耳冲洗配合中药内服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3.
血竭粉妙用治疗鼓膜外伤10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龙血竭粉外用对鼓膜外伤穿孔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6例(耳)鼓膜外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98例)和治疗组(108例),对照组采用4%酒精硼酸甘油耳膜形棉片贴补穿孔鼓膜并内服抗生素及维生素C、B-co6周,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血竭粉敷于棉贴片上,于治疗前后观察鼓膜穿孔的愈合及其时间情况.结果:两组总愈合率,治疗组为100%,对照组为70.41%,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每例的平均治愈时间,治疗组为17.81天,对照组为31.06天,差异亦有显著性(P<0.01).结论:血竭粉能提高鼓膜外伤的治愈率并缩短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14.
15.
张雄 《川北医学院学报》2021,36(8):999-1002
目的:探讨慢性鼻窦炎患者血清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总免疫球蛋白E(TIgE)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07例行鼻内镜手术治疗的慢性鼻窦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3个月预后分为复发组(n=23)和未复发组(n=84);比较手术前后及术后3个月不同预后患者血清ECP、TIgE、TGF-β1水平变化.结果:术后1周、4周和12周,慢性鼻窦炎患者的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AS评分)和Lund-kennedy内窥镜评分及血清ECP、TIgE和TGF-β1水平均较术前下降(P<0.05);且复发组患者血清ECP、TIgE和TGF-β1水平均高于未复发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ECP、TIgE及TGF-β1水平呈正相关(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ECP、TIgE和TGF-β1预测术后复发的AUC值分别为0.707、0.805和0.688.结论:慢性鼻窦炎患者血清ECP、TIgE和TGF-β1水平升高,且与预后密切相关,对预测术后复发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代数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体外增殖和成骨分化能力的差异.方法:从SD大鼠骨髓中分离并培养原代BMSCs,免疫荧光染色鉴定BMSCs.传代培养分别获取P1、P3、P5、P7、P9代BMSCs.CCK-8实验检测不同代数BMSCs的增殖能力;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特征;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细胞骨架;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染色和茜素红染色比较不同代数BMSCs的体外成骨分化能力;实时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和免疫荧光检测不同代数BMSCs成骨分化标志物Ⅰ型胶原A1(collagen typeⅠα1,COL1A1)、骨钙素(osteocalcin,OCN)基因表达和蛋白水平.结果:P1、P3、P5代间BMSCs的细胞形态、体外增殖、细胞凋亡及成骨分化能力无显著差别;而P7和P9代BMSCs各方面指标与P1代BMSCs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5代以后的BMSCs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其细胞增殖和成骨分化能力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7.
【摘要】〓目的〓研究全胸腔镜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临床应用体会。方法〓2005年9月至2013年7月,冠心病患者共9例,男性5例,女性4例。均在电视胸腔镜下游离乳内动脉,行胸腔镜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其中8例行非体外循环下左乳内动脉与前降支吻合,1例在体外循环下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同期行右乳内动脉与右冠状动脉吻合。结果〓9例患者均手术成功。乳内动脉游离时间为31~47 min(39.3±5.9 min)。乳内动脉与冠状动脉的吻合时间为6~7 min(5.2±1.4 min)。术后ICU停留时间为2~4 d。术后9~12 d顺利出院。结论〓全胸腔镜下游离乳内动脉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近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吸烟与男性大脑中动脉狭窄及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年龄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广东省人民医院收住院的缺血性脑卒中并行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检查的男性患者257例,根据是否吸烟分为吸烟组140例和非吸烟组117例,对比2组患者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率及发病年龄。结果吸烟组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发生率显著高于非吸烟组(49.3%vs 24.8%),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年龄明显小于非吸烟组[(60.13±10.52)岁vs(65.26±11.77)岁,P<0.01]。吸烟组年龄≤60岁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吸烟组(50.7%vs 27.4%,P<0.01)。结论吸烟可能是男性患者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且吸烟可能使男性患者更早发生缺血性脑卒中。  相似文献   
19.
背景心室膨胀瘤是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常见且危险的并发症,可增加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风险,影响患者预后,但目前国内外鲜有关于AMI患者心室膨胀瘤影响因素的研究报道。目的探讨AMI患者心室膨胀瘤的影响因素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8年7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AMI患者104例,根据心室膨胀瘤发生情况分为发生组(n=30)和未发生组(n=74)。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MI),发病至治疗时间,入院时心率(HR),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发生情况,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前壁梗死情况,病变血管支数,贫血发生情况,冠状动脉溶栓或介入治疗情况,药物使用史〕、白细胞计数(WBC)及心功能指标〔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住院期间及出院后1年预后;AMI患者心室膨胀瘤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以评价AMI患者心室膨胀瘤的影响因素对AMI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1)两组患者男性比例、BMI、入院时HR、高血压发生率、高脂血症发生率、糖尿病发生率、NYHA分级>Ⅱ级及病变血管支数≥3支者所占比例、贫血发生率、行冠状动脉溶栓或介入治疗及有药物使用史者所占比例、LVEDD、LVES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组患者年龄大于未发生组,发病至治疗时间长于未发生组,前壁梗死发生率、WBC高于未发生组,LVEF低于未发生组(P<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2.849,95%CI(2.157,3.365)〕、发病至治疗时间〔OR=3.019,95%CI(2.053,4.162)〕、前壁梗死〔OR=2.408,95%CI(2.214,2.685)〕、WBC〔OR=2.680,95%CI(1.985,2.931)〕、LVEF〔OR=3.047,95%CI(2.013,4.121)〕是AMI患者心室膨胀瘤的影响因素(P<0.05)。(3)发生组患者住院期间预后不良者所占比例高于未发生组(P<0.05)。绘制ROC曲线发现,年龄、发病至治疗时间、前壁梗死、WBC、LVEF预测AMI患者住院期间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98、0.745、0.712、0.823、0.861。(4)发生组患者出院后1年预后不良者所占比例高于未发生组(P<0.05)。绘制ROC曲线发现,年龄、发病至治疗时间、前壁梗死、WBC、LVEF预测AMI患者出院后1年预后不良的AUC分别为0.701、0.734、0.796、0.772、0.812。结论高龄、发病至治疗时间延长、前壁梗死、高WBC、低LVEF是AMI患者心室膨胀瘤的危险因素,且上述因素对AMI患者短期预后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清尿酸与脑动脉狭窄之间的关系。
方法 连续入组2011年10月至2012年5月因缺血性脑血管病住院并行脑血管造影的患者509例,依据血管造影脑动脉狭窄部位及狭窄程度(≥50%)分为四组:颅内动脉狭窄组(198例)、颅外动脉狭窄组(107例)、脑动脉狭窄组(55例)及无脑动脉狭窄的对照组(149例)。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及血尿酸水平与颅内动脉狭窄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
结果 颅内动脉狭窄组血尿酸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血尿酸异常患者的比例也显著高于对照组(χ2=7.388,P=0.007);将所有患者按血尿酸水平4分位分组,随着血尿酸水平的升高,颅内动脉狭窄的发生率逐渐增加(χ2=9.230,P=0.026)。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尿酸水平升高是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比值比(odds ratio,OR)1.005,P=0.001]。同样方法分析颅外动脉狭窄组与尿酸的关系未得到显著性结果。
结论 血尿酸水平升高与颅内动脉狭窄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