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9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71.
邻近主肝静脉根部肝肿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①目的 探讨邻近主肝静脉根部肝肿瘤切除的可能性。②方法 分析我院近3年经手术切除的累及主肝静脉根部肝肿瘤病人35例的临床资料。其中原发性肝癌22例,并发肝硬化12例;肝血管瘤11例;肝细胞局限性增生1例;肺癌肝转移1例。③结果 行左半肝切除 Ⅷ段切除术10例,左半肝切除术2例,Ⅷ段切除或部分切除术5例,肝Ⅶ段和Ⅷ段切除术10例,肝中叶切除术8例。9例肝中静脉主干结扎或切除,1例直接吻合,1例肝右静脉干因出血而切除,1例肝右静脉结扎。全肝血流阻断8例。术后出现中等量腹水2例和胸腔积液2例,胆汁漏1例,1例在术后3月死于肝功能衰竭。④结论 主肝静脉受累的肝脏肿瘤切除虽具有较大风险,但只要方法适宜手术仍然是安全和可行的。  相似文献   
72.
胆囊癌并出血伴血凝块致梗阻性黄疸(附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原发性胆囊癌是胆道系统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早期诊断困难,预后差,尤其伴有梗阻性黄疸的病人,预后更差[1-2]。我们在临床工作中遇到1例胆囊癌并出血伴血凝块致梗阻性黄疸的病人,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病人,女,69岁,因上腹饱胀不适1年余,加重伴疼痛、皮肤巩膜黄染10 d于2009年11月7日入院。病人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饱胀不适,以右上腹为著,餐后加重,当地医院B超检查示“胆囊息肉”,未予特殊处理。10 d前上述症状加重伴疼痛、恶心、皮肤巩膜黄染收住院。既往冠心病病史20年,5年前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一直服用阿司匹林、Warfarin(华法林)等药物;高血压史10余年。查体示腹平坦,未见胃  相似文献   
73.
目的评价结直肠癌肝转移病人手术切除肝转移灶的价值。方法联合检索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2007年1月—2012年9月关于结直肠癌肝转移手术治疗文献,并将文献中的治疗方案分为同期手术切除原发灶+肝转移灶组(A组)、手术切除原发灶+二期切除肝转移灶组(B组)、单独切除原发灶+术后介入治疗组(C组)、单纯手术切除原发灶组(D组)及非手术治疗组(E组)5组,比较各组3年或5年生存率。结果 A组5年生存率与B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A组与C、D、E组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8.158~22.130,P<0.05);C组与D、E组3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4.117、8.295,P<0.05)。结论对于可以切除肝转移灶的结直肠癌肝转移病人,手术切除原发灶及肝转移灶是首选的治疗方案。另外,二期行手术切除肝转移灶也是可以选择的。对于手术可以切除原发灶而不能切除肝转移灶的病人,手术切除原发灶后行介入治疗,可以改善预后并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74.
VEGF、P27蛋白在胆管癌中的表达、CT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VEGF、P27蛋白在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以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46例胆管癌组织及30例正常胆管组织中VEGF、P27蛋白的表达。结果:46例胆管癌中VECF、P27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3.1%(29/46)和36.9%(17/46),而在正常胆管组织中分别是16.6%(5/30)和73.3%(22/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胆管癌中VEGF、P27蛋白的表达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及肿瘤部位无关(P〉0.05),而与肿瘤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结论:胆管癌中VEGF的高表达和P27蛋白低表达可能与胆管癌的发生、发展、转移有关,联合检测对胆管癌的预后判断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75.
目的 观察尼古丁对胆管癌细胞QBC939化疗敏感性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靶点.方法 应用MTT法检测α7烟碱型胆碱能受体激动剂尼古丁及其阻断剂α银环蛇毒素(α-BTX)干预后的人胆管癌细胞QBC939经5-FU处理后存活增生能力变化,应用单克降平板试验观察尼古丁及α银环蛇毒素对5-FU处理后细胞克降形成率变化.结果 经5-FU处理后,尼古丁刺激组(终浓度分别为10-3 g/L、10-4 g/L、10-5g/L)细胞存活率分别为128%、124%、118%,细胞存活率较阴性对照组明显升高,并呈一定的浓度依赖性,而α银环蛇毒素刺激组(2 μg/mL)、尼古丁α银环蛇毒素联合组细胞存活率分别为92%、94%、93%、92%.尼古丁刺激组(6.2±0.40)的克隆形成能力明显高于α银环蛇毒素刺激组(3.2±0.20)、联合组(3.2±0.20)及对照组(3.4±0.33).结论 尼古丁可明显降低胆管癌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其可能是通过α7烟碱型胆碱能受体发挥化疗抵抗效应.  相似文献   
76.
目的研究毒蕈碱型乙酰胆碱受体M3在胆管癌细胞系RBE中的表达,并探讨其表达对胆管癌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应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RBE细胞中M3受体蛋白的表达;应用CCK-8法及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M3受体激动剂及阻滞剂对RBE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结果匹罗卡品作用下胆管癌RBE细胞中M3蛋白的表达明显增加,且成浓度依赖性(P0.05);匹罗卡品作用下胆管癌RBE细胞被阻滞于G1期,且凋亡率明显增加(P0.05);以上作用可被M3受体阻滞剂阿托品所抑制。结论毒蕈碱型乙酰胆碱受体M3可抑制胆管癌细胞的增殖,并可以影响其DNA复制,促进其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77.
腹部手术后腹腔内出血的诊治(附26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①目的 总结腹部手术后腹腔内出血的诊治经验。②方法 对 1981年 1月~ 2 0 0 1年 9月腹部手术后 2 4h内腹腔内出血 >30 0mL的 2 6例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肝癌切除术 9例 ,脾切除加断流术 7例 ,腹膜后肿瘤切除术和直肠癌Mile手术各 3例 ,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 2例 ,其他手术 2例。③结果  14例再手术治疗 ,12例非手术治疗 ,死亡 7例 ,腹腔内出血量 >30 0 0mL的 6例病人均死亡 ,出血量 10 0 0~ 30 0 0mL的 11例病人死亡 1例。④结论 腹部手术后出血但生命体征稳定者 ,可在严密监测下非手术治疗。术后 2 4h内出血量 <6 0 0mL或累计出血量 <10 0 0mL可作为非手术治疗的参考指标。对于创面广泛渗血或不能清楚显示出血部位者 ,应用长纱布条压迫止血是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8.
原发性肝癌病人Th1/Th2的漂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癌(PHC)病人Th1/Th2的漂移。方法以IFN-γ和IL-2代表Th1类细胞因子,IL-4和IL-10代表Th2类细胞因子,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39例原发性肝癌病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及11例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Th1/Th2类细胞因子mRNA的表达,以6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结果39例PHC病人PBMC中Ⅰ、Ⅱ、Ⅲ期肝癌Th1型细胞因子表达率分别为5/7、20/26、0/6,Th2型细胞因子表达率分别为0/7、2/26、5/6。11例癌组织和癌旁组织的Th1/Th2状态与其PBMC呈正相关(癌组织和PBMC,rs=0.8101,P=0.0025;癌旁组织和PBMC,rs=0.7698,P=0.0056)。结论Ⅰ期和Ⅱ期PHC病人PBMC中Th1类细胞因子强势表达,Ⅲ期PHC病人PBMC以Th2类细胞因子表达为主。癌组织和癌旁组织的Th1/Th2状态与其PBMC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79.
目的:探讨应用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适应证、手术时机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为63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采用ERCP、EST联合LC序贯治疗的临床资料。先行EST取出胆总管结石,再于2~5 d内行LC。结果:61例(97%)成功施行EST,2例失败,59例成功完成LC,无出血、胆漏等并发症发生。结论:联合应用EST和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安全可行,具有患者创伤小、康复快、并发症少及无需T管引流等优点,充分体现了当今外科领域微创化的治疗原则,可作为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80.
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门脉性肝硬变病人脾切除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同时测定血清免疫球蛋白。结果表明,门脉性肝硬变病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其分布是正常的,血精免疫球蛋白IgG升高。脾切除后外周血总T淋巴细胞和辅助细胞(Th)降低,抑制细胞(Ts)升高,Th/Ts比值下降,血清免疫球蛋白IgM降低,提示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有紊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