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7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21.
经额底纵裂入路切除颅咽管瘤(附83例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经额底纵裂入路切除颅咽管瘤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83例经额底纵裂入路手术的颅咽管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复发性颅咽管瘤33例。术中行双额冠状切口,右额开颅,牵开额底纵裂,暴露鞍结节-胼胝体膝部区域,根据肿瘤位置可经终板、视交叉-前交通动脉间隙及视交叉前间隙切除肿瘤。结果肿瘤全切除81例(97.6%);保留垂体柄58例(69.9%),未见垂体柄2例(2.4%),因肿瘤已完全侵蚀垂体柄,将其与肿瘤组织一并切除23例(27.7%)。视力改善68例,未改善15例。术后并发症主要为多饮多尿81例,电解质紊乱79例。结论经额底纵裂入路是治疗颅咽管瘤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2.
背景与目的:颅内血管外膜细胞瘤(hemangiopericytoma,HPC)发病率低,临床诊治困难,本研究旨在提高对颅内HPC的认识。方法:回顾总结6例颅内HPC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病理特点以及手术切除和预后情况,并且复习相关文献。结果:6例患者均行开颅手术治疗,其中全切除4例,近全切除2例;术后5例行放射治疗,1例拒绝放疗。术后随访1~10个月,尚未发现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颅内HPC生长活跃,血供丰富,尤其是位于大脑镰及矢状窦旁时,因此要明确诊断,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手术切除是最佳的治疗手段。应尽量全切,切除范围要广泛.放射治疗是主要的辅助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3.
目前颅内动脉夹层的相关报告甚少,有必要研究发生颅内动脉夹层的动脉壁部位及其合理的治疗和预后的判断。当颅内动脉的内膜和中膜之间发生夹层时,会发生血管闭塞造成缺血,在中膜和外膜之间发生动脉的夹层,将导致动脉膨起,形成动脉瘤样扩张,甚至发生血管破裂。本文综述文献并结合作者临床经验,论述颅内动脉夹层的病理、病因学及其相关的临床问题,为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4.
手术切除颅咽管瘤十年体会(附309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 总结分析10年来手术切除颅咽管瘤的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从1996年1月起10年间手术治疗309例颅咽管瘤患者.男162(52.4%)例,女147(47.6%)例.年龄在15岁以上者259(83.8%)例,平均年龄为35.8岁,15岁以下者占50例(16.2%),平均年龄8.8岁.肿瘤大小为2.0~9.0cm,平均3.4cm.肿瘤分成第三脑室底下型284(91.9%)例和第三脑室底上型25(8.1%)例.第三脑室底下型肿瘤,翼点入路209(67.6%)例,额底裂经终板入路55(17.8%)例,额下入路20(6.5%)例.第三脑室底上型肿瘤,经终板入路14(4.5%)例,经胼胝体入路11(3.6%)例.结果 肿瘤全切除276(89.3%)例,近全切除20(6.5%)例,大部切除13(4.2%)例.垂体柄保留186(60.2%)例,切断49(15.9%)例,不能鉴别74(23.9%)例,围手术期死亡12(3.9%)例.204(66%)例患者有6个月至8年的随访,平均2.1年,5例患者在随访中死亡,4例与下丘脑垂体功能低下有关.结论 术前通过神经影像学评价颅咽管瘤与第三脑室底、垂体柄和视交叉结构的关系,以第三脑室底作为标志,将肿瘤分为第三脑室底上型和下型选择手术入路可获得较好的肿瘤切除及较好的下丘脑结构和穿通动脉的保护,并可有效降低手术后并发症.术后一些患者神经内分泌功能的障碍仍是难题,尚需要多种激素的补充或代替治疗.  相似文献   
25.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恶性淋巴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26.
[背景]探讨经胼胝体-穹隆间入路显微手术切除第三脑室肿瘤的疗效.[病例报告]经胼胝体-穹隆间入路显微手术切除第三脑室肿瘤10例,其中间变星形细胞瘤为1例,室管膜瘤为2例,脑膜瘤为2例,颅咽管瘤为2例,丘脑内侧型胶质瘤为3例;8例在镜下全切除,2例次全切除,无死亡病例;近期并发症为头痛、发热及多饮多尿等,远期并发症有脑积水,2例行脑室-腹腔分流术.[讨论]经胼胝体-穹隆间入路是手术切除第三脑室肿瘤的最佳入路之一,全切除率高,第三脑室周围组织保护好,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7.
28.
颅咽管瘤4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连续 46例儿童和成人颅咽管瘤手术病例 ,探讨手术全切肿瘤和手术前后并发症的处理。方法 1 5年中对 46例颅咽管瘤进行了手术治疗。男 2 7例 ,女 19例 ,入院年龄 15个月~ 6 3岁 ,平均年龄 2 8.5岁 ,其中18岁以下 16例 ,18岁以上 30例。初次就诊颅咽管瘤 2 9例 ,其中 5例手术后复发行二次手术。复发性颅咽管瘤17例 ,肿瘤囊性 2 0例 ,囊实性 2 0例 ,实性 6例。结果 主要采用翼点入路 ,共 36例。手术全切 40例 ,次全切 6例 ,复发 5例。术后并发症主要是尿崩 ,电解质紊乱 ,垂体下丘脑功能低下 ,下肢静脉血栓 ,肺栓塞及脑梗死等。结论 颅咽管瘤治疗复杂 ,手术虽然可以获得镜下及影像全切 ,但要达到根治不复发 ,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处理也是影响病人疗效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9.
颅内巨型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近7年来治疗的28例巨型动脉瘤病例进行分析,探讨其治疗方法及其疗效,对球囊闭塞近端载瘤动脉的治疗方法进行评价方法将近年来治疗的巨型动脉瘤病例进行分组,比较其治疗方法的优缺点。血管内治疗主要采用球囊闭塞近端载瘤动脉。结果16例采用球囊闭塞近端载瘤动脉病例中13例动脉瘤完全闭塞,其中4例动脉瘤完全消失。除死亡2例外无病情加重。结论血管内治疗可以使直接手术难于治愈的颅内巨型动脉瘤获得治愈,并且消除其占位效应。  相似文献   
30.
目的 探讨蛇形动脉瘤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21例蛇形动脉瘤中,14例未破裂动脉瘤,主要症状为头痛4例、可逆性脑缺血发作3例、颈项强直和后组脑神经压迫5例、视野缺损1例、癫痫发作1例;有动脉瘤破裂的7例中,Hunt - Hess Ⅰ级和Ⅱ级6例、Ⅲ级1例。病程从20d至3.5年,平均7.3个月。动脉瘤位于大脑中动脉M1段6例,M2段近端4例;大脑前动脉A1段1例,A.2段近端1例;大脑后动脉P1段2例;基底动脉主干2例,椎动脉5例。动脉瘤直径0.3 ~2.5 em,平均1.2 cm。13例动脉瘤长3.0 cm以上,8例动脉瘤长5.O cm以上。桡动脉移植搭桥7例,颞浅动脉搭桥6例,枕动脉搭桥6例,大隐静脉移植搭桥2例。12例为颅内外动脉搭桥,供血动脉为颈外动脉5例,枕动脉4例,颌内动脉3例。接受动脉为大脑中动脉5例,小脑后下动脉3例,大脑后动脉P2段3例,小脑前下动脉1例。9例为动脉瘤近端与远端间的血管间插入移植搭桥,包括大脑中动脉M1与M2段间的插入移植搭桥3例,M1段间的搭桥2例,大脑前动脉A1远端与A2近端插入搭桥2例,椎动脉颅内与颅外端间搭桥2例。在搭桥外血管完毕后,11例行动脉瘤孤立术;7例行动脉瘤切除;3例仅将动脉瘤近心端阻断,保护穿通动脉开通,避免缺血发生。结果 20例术后恢复良好,包括头痛缓解,癫痫局部发作或大发作消失,肢体活动障碍的改善和视力的恢复。1例出院时需要照顾。术后脑血管造影检查,19例移植搭桥血管畅通,动脉瘤消失;1例吻合血管未通,但无神经功能缺失表现;1例颅内外搭桥后,术后第2天手术部位出现血肿,手术清除血肿,术后肢体肌力Ⅳ级。结论 对于单纯手术无法夹闭的蛇形动脉瘤,通过适当血管搭桥或插入性移植的方法可得到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