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5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17篇
医药卫生   28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是儿童时期一种棘手的肾脏疾病,其治疗难度大,易反复,预后较差.西医对本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考虑与免疫、遗传、感染等因素相关.中医治疗本病以"扶正祛邪"为原则,在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减少复发率、减轻西药的毒副作用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检索近10余年的相关文献,综述中医药治疗儿童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理...  相似文献   
112.
目的 对比使用新型球囊扩张导管与筋膜扩张器在无积水肾建立经皮肾通道的成功率及并发症情况,评价新型球囊扩张导管的实用性、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附属洛阳市中心医院在2010年1月-2013年11月收治的136例无积水肾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76例患者采用球囊扩张器建立通道,60例患者采用筋膜扩张器(Amplatz扩张器)建立通道。比较两组患者在扩张成功率、通道建立时间、手术时间、术前术后血红蛋白变化、结石清除率、术后平均住院日以及住院费用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使用球囊扩张器建立通道的时间短于筋膜扩张器,(13.1±1.8)min vs(20.5±2.9)min(t =3.19,P <0.05),差异有显著性;球囊扩张组的平均手术时间明显也低于筋膜扩张器组(78.5±16.9)min vs(95.6±24.0min),(t =4.23,P <0.05)。球囊组术后血红蛋白下降幅度小于筋膜扩张器组,差异有显著性(1.08±0.98)g/dL vs(1.72±1.02)g/dL(t =3.35,P <0.05),两组患者在一次性扩张成功率(χ2=5.79,P <0.05)及术后早期结石清除率上(χ2=6.20,P <0.05)存在显著差异,采用球囊扩张器的患者平均住院费用高于筋膜扩张器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新型球囊扩张导管在无积水肾经皮肾通道的建立中优于筋膜扩张器。  相似文献   
113.
目的:探讨"风筝"皮瓣(亦称皮下蒂推进皮瓣)在面部部分区域(耳、鼻翼区、上唇区、眉区等)体表肿物切除术后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方法:本组30例患者切除体表肿物后,于缺损邻近部位按照尽量不影响局部解剖单位为原则设计"风筝"皮瓣,推进转移修复皮肤缺损。结果:30例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皮瓣血供可靠,随访时间3~6个月,皮瓣平整,瘢痕无增生,局部外形佳。结论:面部部分区域的创面不宜直接缝合,用"风筝"皮瓣进行修复简单易行,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114.
选择性剪接(alternative splicing)是产生蛋白质组多样性的重要机制,并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丝氨酸/精氨酸富集剪接因子1(serine/arginine-rich splicing factor 1,SRSF1)是选择性剪接因子家族的代表性成员,参与前体mRNA的选择性剪接与加工、胞内定位与运输等生理过程。研究已证实,SRSF1为原癌蛋白,并在肺癌、乳腺癌和白血病等人类肿瘤细胞中存在过表达现象。SRSF1蛋白通过与肿瘤相关基因的相互作用、调控细胞周期及凋亡等多种途径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此外,SRSF1蛋白通过影响PI3K-Akt-mTOR、Ras-MNK-MAPK及Wnt-β-catenin信号转导通路中相关基因的剪接方式发挥致癌作用。针对剪接异常事件,目前主要采用反义寡核苷酸方法特异性纠正基因的错误性剪接,该方法已在肺癌及乳腺癌等实体肿瘤治疗中开展研究。深入研究选择性剪接的位点选择机制和作用机制必将对探讨肿瘤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方法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5.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钬激光、肾筋膜扩张器治疗尿道狭窄的临床操作方法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肾筋膜扩张器对33例尿道狭窄患者行尿道狭窄扩张术,27例尿道未闭锁者直接留置斑马导丝,6例尿道闭锁者应用输尿管镜配合钬激光打通尿道后留置斑马导丝,应用F8~F22肾筋膜扩张器依次扩张狭窄尿道。15例有较多瘢痕组织或狭窄段较长者应用钬激光修整。结果:33例病例1个月后拔除尿管排尿症状较前明显改善,术后定时尿道扩张后排尿舒畅,无并发症。结论:钬激光联合肾筋膜扩张器治疗男性尿道狭窄安全性高,创伤小,疗效好,值得推广采用。  相似文献   
116.
安宫牛黄丸具有清热解毒、豁痰开窍的功效,临床常用于治疗热入心包所致的高热惊厥等疾病,但其对心力衰竭的治疗作用尚未得到关注。该研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联用技术,辨析安宫牛黄丸调控的差异代谢物,结合药效学数据与代谢网络的融合分析,研究安宫牛黄丸抗心力衰竭的潜在作用机制。建立异丙肾上腺素诱导的小鼠心力衰竭模型,给予安宫牛黄丸灌胃1周,然后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测评价药效,收集血清样本进行代谢组学分析。通过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筛选出安宫牛黄丸抗心力衰竭的8个显著性差异代谢物,后导入MetaboAnalyst数据库进行相关代谢通路分析;对安宫牛黄丸主要化合物的潜在靶点进行筛选,并富集关键代谢通路;将安宫牛黄丸给药后部分代谢物相对含量回调指数与整体药效数据进行跨尺度融合分析,进一步进行“化合物-反应-酶-基因”网络分析。综合分析,推测安宫牛黄丸抗心力衰竭作用可能主要与花生四烯酸、氨基酸、甘油磷脂及亚油酸代谢相关。该文所建立的跨尺度多向药理作用的辨析方法,为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解读安宫牛黄丸抗心力衰竭作用的科学内涵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17.
目的 制备盐酸青藤碱纳米柔性脂质体,探索其体外透皮给药的规律与机制。方法 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以丙二醇为柔软剂的盐酸青藤碱纳米柔性脂质体,考察卵磷脂、胆固醇与丙二醇对脂质体包封率的影响;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青藤碱的量,原子力显微镜(AFM)、透射电镜(TEM)和光子相关光谱仪(PCS)描述其物理性质。采用双室扩散池法研究其体外透皮给药规律,透皮给药结束后用扫描电镜(SEM)观察皮肤表面结构的变化。结果 卵磷脂、胆固醇和丙二醇的质量分数分别为3%、0.02%、25%时,制备的柔性脂质体对盐酸青藤碱的包封率为(66±2.3)%;其外观为圆形或椭圆形,内部为多层囊泡结构,粒径为(170±26)nm,表面电位为-(43±3.4)mV。柔性脂质体能够使角质层结构变得紊乱无序,角质细胞间隙增大而提高皮肤对药物的渗透性。结论 纳米柔性脂质体能够显著提高盐酸青藤碱透皮给药效果,可作为盐酸青藤碱透皮给药的新型纳米载体。  相似文献   
118.
 目的 探索实体微针刺入皮肤后对皮肤的影响及其安全性。方法 将实体微针刺入裸鼠皮肤,然后进行固化、染色、切片等处理,再置于显微镜下观察不同针尖形状的微针在皮肤上形成的孔道。用实体微针处理小鼠皮肤,然后用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a)进行感染,24 h后检测其血象,以对照针处理小鼠为对照。考察实体微针刺入新生大鼠皮肤后对于皮肤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特殊结构域A(EⅢA+,526 bp)mRNA表达变化的影响,以探明皮肤在分子水平上的损伤情况,并与对照针处理皮肤对比。最后将微针应用于志愿者皮肤,以伊文思蓝(Evans blue)为模型药物,观察微针刺入健康志愿者皮肤后刺入部位的变化情况。结果 实体微针刺入皮肤后能够在皮肤上形成真实的穿过皮肤角质层的孔道,且针形不同形成的孔道也不同。微针在皮肤上形成的孔道不会促进Sa进入小鼠机体而引起感染,也不会引起新生大鼠皮肤能够反映皮肤损伤的EⅢA+片段(526 bp)的异常表达。微针应用于志愿者皮肤后,不会引起不良反应,且形成的孔道在皮肤上保持时间较长。结论 实体微针刺入皮肤后能够在皮肤上形成一定大小的真实孔道,这些孔道可充当药物透皮吸收的通道;微针处理皮肤后不会引起机体感染和皮肤损伤。因此,微针是一种高效、安全的促进药物透皮吸收的新技术,可与透皮贴剂结合而将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9.
<正>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演变、进展与粥样斑块的分解和破裂是一种低水平的慢性炎症过程,白细胞介素(IL)-18和C反应蛋白(CRP)为低水平的炎症状态标志物。脂联素是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质,近年来研究显示与缺血性血  相似文献   
120.
心叶淫羊藿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心叶淫羊藿Epimedium brevicornum 的化学成分。方法 通过多种色谱手段,对淫羊藿的叶子进行成分分离,通过理化方法和化合物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 结果 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对硝基乙基苯酚(Ⅰ)、毛柳苷(沙立苷,Ⅱ)、5,7,4′-三羟基-8,3′-二异戊烯基黄酮(Ⅲ)、山柰酚-3-O-α-L-鼠李糖苷(Ⅳ)、宝藿苷Ⅰ(Ⅴ)、箭藿苷B(Ⅵ)、鼠李糖基淫羊藿次苷(Ⅶ)、7,3′,4′,5′-四羟基黄酮醇(Ⅷ)、去甲基淫羊藿素(Ⅸ)、1-O-β-葡萄糖苷-1,4-二羟基-2-(3′-羟基-3′-甲基丁基)苯(Ⅹ)。 结论 化合物Ⅰ、Ⅱ、Ⅳ、Ⅹ为首次从本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Ⅵ为首次从本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