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136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腔内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21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腔内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7月至2006年7月采用腔内激光治疗联合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术治疗218例(266条患肢)大隐静脉曲张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手术前后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手术切口全部一期愈合,下肢静脉曲张程度明显减轻.所有病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为6~18个月.全部病例患肢胀痛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皮肤色素沉着明显好转.合并肢体溃疡患者于术后2~6个月溃疡基本愈合.1例静脉曲张消除不完全.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结论 腔内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损伤小,术后恢复快,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2.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时D-二聚体监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 探讨D-二聚体变化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6月至2006年6月89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全部患者治疗后下肢肿胀缓解,治疗前患者D-二聚体含量均高于正常值,治疗后第一天D-二聚体明显增高,与入院检查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1、2周呈逐渐下降,与入院检查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结束后D-二聚体含量均在正常范围之内。下肢血管彩超证实混合型中2例全部再通,15例部分再通,中央型中5例再通,11例部分再通,周围型7例再通,部分再通11例。结论 D-二聚体可作为诊断急性DVT的特异性指标,监测D-二聚体可以指导治疗用药,根据D-二聚体的变化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33.
目的观察三明治构型大鼠原代肝细胞长期培养的形态学变化,并对其功能进行测定。方法采用改良原位2步法门静脉胶原酶灌注分离单肝细胞,台盼蓝拒染实验观察细胞活力,利用三明治培养构型培养成年大鼠原代肝细胞,倒置显微镜下连续观察肝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定期收集培养细胞上清液,检测培养肝细胞的分泌及合成功能,并与单层胶原培养肝细胞比较。结果平均每个鼠肝可获取2×108~3×108个肝细胞,活率在(93±3)%;体外肝细胞培养第3天,清蛋白分泌功能、尿素合成能力恢复到最佳状态。三明治构型培养的肝细胞清蛋白分泌功能、尿素合成能力在培养的14d内始终维持较高的水平,并形成肝索样结构,伴胆小管网络形成,肝细胞形态维持达28d以上。结论三明治构型肝细胞培养体系更接近于肝细胞体内生长环境,肝细胞可在较长时间内保持良好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三明治构型不仅可以应用于肝细胞的基础研究,而且为肝细胞移植和生物人工肝治疗肝衰竭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4.
目的探讨高位结扎联合腔内激光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7月至2006年7月采用高位结扎联合腔内激光治疗218例大隐静脉曲张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1998年2002年采用传统手术方法治疗该病的100例患者进行对照分析。结果采用高位结扎联合腔内激光治疗的患者伤口全部一期愈合,无感染病例;大部分患者下肢症状减轻或消失,术后一个月复查时活动均无障碍;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无下肢深静脉损伤发生。结论高位结扎联合腔内激光治疗与传统手术方法比较具有切口少、出血量小、手术时间短、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术后并发症较少、复发率低等优点,但仍有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5.
乳腺癌组织p53和Ki-67表达及其与新辅助化疗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照观察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前后p53和Ki-67的表达及其变化,分析与化疗疗效的关系,并探讨其发生机制.方法:对70例经ET方案(表柔比星,紫杉醇)新辅助化疗的可手术乳腺癌患者,采用IHC法分别测定化疗前后p53和Ki-67的表达情况,与化疗疗效相对照.结果:本组患者新辅助化疗后,有效率为87.1%(61/70);p53化疗前后的表达分别为40%(28/70)和39.7%(25/63),Ki-67化疗前后的表达率分别为67.1%(47/70)和23.8%(15/63);p53阳性表达,化疗有效率明显低于阴性表达,P=0.013; Ki-67阳性表达者,化疗效果明显优于阴性表达者,P=0.021; Ki-67阳性表达率经新辅助化疗后明显降低(P=0.000),p53无明显变化.结论:ET方案新辅助化疗有较好的疗效;p53和Ki-67的表达无明显相关性;新辅助化疗后Ki-67阳性表达呈下降趋势,p53无明显变化;p53阴性,Ki-67阳性表达者显示出较好的疗效;经新辅助化疗后Ki-67下降者疗效好.  相似文献   
136.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