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4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患者,男,46岁,工人,于1998年2月26日人院.孩患入院前7无出现头痛、呕吐、视物不清,误认为患“上感”,扣后抽搐一次.曾做头部CT扫描未见异常.按“脑炎”治疗4d,病情加重,频繁抽搐,左侧面瘫、肢体瘫痪,故来我院诊治.既往汉下肢曾患变应性血管炎10余年,双下肢反复出现对称性斑丘疹、瘀点、木疙,严重时出现血病、溃疡等皮肤改变.每次发作2~3周消退,无其它脏器病变,从未系统治疗.查体:T365C,P82次/分,R19次份,BP18/12Wa.意识原脱言语欠清,躁动.颈强(),呈角弓反张状态.视乳头水肿,眼底静脉变粗.外目道无…  相似文献   
42.
目的探讨小脑分水岭梗死患者血管病变特点。方法收集178例小脑梗死病例的临床表现及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磁共振血管造影(MRA)/CT血管造影(CTA)检查结果,按DWI上病灶部位分为小脑分水岭梗死和非分水岭梗死。根据MRA/CTA检查结果将椎一基底动脉狭窄部位分为四种类型:颅内段、颅外段、混合性和未发现狭窄,比较小脑分水岭梗死和非分水岭梗死患者血管病变的特点。结果178例患者中42例符合小脑分水岭梗死;小脑分水岭梗死患者起病时症状较轻,预后良好,但血管狭窄发生率为90.5%,高于小脑非分水岭梗死(74.3%);颅内段、颅外段、混合性、未发现狭窄4种血管病变类型在小脑分水岭梗死患者中分别占14.3%,52.4%,23.8%,9.5%,在小脑非分水岭梗死中则分别为33.8%,16.2%,24.3%,25.7%。结论尽管小脑分水岭梗死患者有着更为良性的临床表现和预后,但大血管狭窄,尤其是椎动脉颅外段狭窄的发生率高,应早期进行血管内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43.
目的应用GST基因融合蛋白系统制备核糖体蛋白质S3a(RPS3a)。方法将S3acDNA序列插入到pGEX-4T-2质粒中,制备GST/S3a融合蛋白及其抗体。结果S3acDNA序列在XhoI位点上插入到pGEX-4T-2质粒中,形成重组的pGEX-4T-2/S3a质粒。结论pGEX-4T-2质粒编码GST蛋白基因,在IPTG的诱导下可以表达GST/S3a融合蛋白。为下一步实验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