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45篇
  2018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背景:研究显示,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及骨关节炎状态下,原本正常的骨转换平衡状态被破坏,血清、尿液中一些特异性指标可以较敏感地反映出骨转换的具体变化过程。 目的:测量绝经后原发性膝骨关节炎及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密度及骨代谢指标,分析两疾病骨密度及骨代谢指标的变化特点。 方法:选取248例绝经女性受试者,行骨密度、膝关节X射线片检查,最终选出180例进入试验,分为骨关节炎组、骨质疏松组及对照组。对比分析各组观察对象的骨代谢指标:骨碱性磷酸酶、骨钙素、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血清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判断两疾病发病与各项指标间的相关性。 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比较,骨关节炎组腰椎骨密度升高,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值降低;骨质疏松组腰椎及全髋部骨密度降低,骨钙素、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血清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升高。血清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水平的降低与骨关节炎发病具有显著相关性;血清骨钙素、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血清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水平的升高与骨质疏松发病具有显著相关性。提示绝经女性骨关节炎患者骨吸收速率减低,骨质疏松患者骨转换率加快,骨代谢水平的差异导致两疾病患者骨密度呈现出负相关趋势。监测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血清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骨钙素,特别是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血清水平对骨关节炎及骨质疏松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伴代谢综合征(Ms)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及与相关危险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q)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相关性。方法检测211例CHD患者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BG)、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TNF-α、hs-CRP,并常规检查体重指数、腹围、血压。其中135例CHD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根据病变损害程度评分。结果211例CHD患者中有76例(36%)伴MS,其冠状动脉病变分数高于不伴MS者。FBG、2hPBG、TC、TG、LDL—C、HDL—C、血压、TNF—α、hs—CRP水平增高与冠状动脉造影病变分数相关。伴MS者TNF-α、hs—CRP水平增高者多于不伴MS者。结论CHD伴MS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高于不伴MS患者,且多数伴MS患者的TNF—α、hs—CRP水平增高。MS可作为预测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伴代谢综合征(MS)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及与相关危险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相关性。方法检测211例CHD患者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hPBG)、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TNF-α、hs-CRP,并常规检查体重指数、腹围、血压。其中135例CHD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根据病变损害程度评分。结果211例CHD患者中有76例(36%)伴MS,其冠状动脉病变分数高于不伴MS者。FBG、2hPBG、TC、TG、LDL-C、HDL-C、血压、TNF-α、hs-CRP水平增高与冠状动脉造影病变分数相关。伴MS者TNFα-、hs-CRP水平增高者多于不伴MS者。结论CHD伴MS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高于不伴MS患者,且多数伴MS患者的TNF-α、hs-CRP水平增高。MS可作为预测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外周血CEA、CK20mRNA表达检测在胃恶性肿瘤转移及预后判断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逆转录实时定量PCR(Real-time PCR)法检测52例经病理确诊的胃恶性肿瘤患者,28例胃良性肿瘤患者,29例健康体检对照者外周血及组织标本CEAmRNA、CK20mRNA表达;电化学光免疫测定外周血CEA水平,结果血清CEA在胃良恶性肿瘤中的阳性检出率有显著差异(P<0.05),但在是否有远处转移者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患者外周血可检测到不同水平的CEA及CK20mRNA表达,其中,CEAmRNA的表达与胃癌病理类型及分期相关;而CK20mRNA的表达与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相关;两者联合检测较单个指标的检出阳性率高.结论 胃癌CEA、CK20表达可能与转移相关;采用实时定量RT-PCR检测外周血中CEA、CK20基因的表达可能为一种较理想的无创性胃癌诊断、转移的检测方法;血清CEA水平不能反映胃恶性肿瘤的转移情况.  相似文献   
15.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两个主要类型为克罗恩病(Crohn’sdisease,C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而少数不能归入这两类者则称未定型。IBD的病因迄今不明,但胃肠道免疫反应异常是其共同特点。IBD是一全球性疾病,多见于北欧和北美洲,发病率约为5/10万人.患病率为50/10万人,在犹太人中尤高。我国IBD患者并不少见,且近年其发病率有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6.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涉及免疫、遗传、环境、感染等多种因素的复杂疾病,其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目的:研究共刺激分子CD40、促炎细胞因子TNF-α和细胞凋亡效应酶caspase-3在大鼠结肠炎模型结肠组织中的表达变化,探讨这些因子在IBD中的作用。方法:50只健康雌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TNBS结肠炎模型组(n=40)和对照组(n=10),于造模后第7 d、第14 d和第28 d分批处死,以实时PCR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结肠组织中CD40、TNF-α和caspase-3的表达情况。结果:造模后第7 d、第14 d和第28 d,模型大鼠结肠组织中CD40、TNF-α mRNA和蛋白表达均高于对照组,除第28 d的CD40表达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第7 d,模型大鼠结肠组织中caspase-3 mRNA和蛋白表达高于对照组,其后则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免疫异常、炎症介质和细胞凋亡可能在IBD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为IBD的治疗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7.
脉压对高血压患者左室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诊所脉压(PP)对高血压患者左室结构的影响。方法:选择291例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组)和107例正常血压者(正常组)。所有入选者测量非同日3次诊所血压,并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2组均根据PP水平:<40mmHg(1mmHg=0·133kPa)、≥40~<50mmHg、≥50~<60mmHg、≥60mmHg分为A、B、C、D4个亚组。结果:高血压组左室质量指数(LVMI)随着PP增宽呈增大趋势,D亚组的LVMI为175·56±30·20;而在正常组中,不同亚组间LV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P升高是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及左室结构异常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结直肠息肉发生的相关性,同时分析Hp感染与结直肠息肉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从瑞金医院体检人群中选取接受胃肠镜检查者,随机选出120例结直肠息肉检出患者作为病例组,另150例结直肠无明显异常者列为对照,所有入选人群均经13c呼气试验检查判断有无Hp感染。结果结直肠息肉组Hp阳性率显著高于非息肉组(85%比74%,x2=4.28,P=0.037),当考虑Hp感染与结直肠息肉临床特征的关系时,发现在直肠、乙状结肠以及降结肠息肉患者中,Hp阳性检出率较Hp阴性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且Hp阳性组与Hp阴性组相比,多发性息肉所占比例较单发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结论H声感染可增加结直肠息肉的发生风险,其具体致病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社区青春期生殖健康教育新模式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社区青春期生殖健康教育新模式,以期更好地满足青少年对青春期生殖健康知识的需求,提高青少年生殖健康水平。方法充分利用区域医联体资源,对青春期生殖健康教育过程进行全面优化。再结合该次探索实践的相关数据结果分析,简评活动成效并引申对青春期生殖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的思考。结果一共对375例青少年进行青春期健康教育并参与问卷调查,平均年龄(15.76±2.21)岁。青少年对于生殖健康知识有特定的需求,生殖健康知识知晓率较低,大部分知识的知晓率都低于50%。健康教育活动后知识知晓率比活动前明显提高,活动满意度较高。结论青春期生殖健康教育是目前重要且迫切待解决的健康教育问题。青春期生殖健康教育新模式弥补了学校青春期教育和家庭青春期教育的不足,值得进一步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8例遗传性凝血因子VII(FVII)缺陷症患者的基因突变类型与临床特征。方法:采用一期法检测患者的FⅦ活性(FVII:C),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其FⅦ抗原(FVII:Ag)水平;并抽提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外周血基因组DNA-PCR扩增FVII基因所有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采用DNA直接测序进行基因分析。结果:在8例遗传性FⅦ缺陷症患者中发现9种类型的基因突变,包括3种剪切位点突变和6种错义突变,其中p.Glu76(16)G1n和p.Gly343(283)Asp这2种突变为国际首次报道。1例患者为p.Tyr128(68)Cys纯合突变,其FVII:C〈1%,FⅦ:Ag为l%,临床表型为重度出血;另1例为p.Cys389029)G1y纯合突变,其FⅦ:C为2.7%,FVII:Ag为50%,为交叉反应物质阳性(CRM+)的FⅦ缺陷症,其临床无出血表现。4例患者携带FVII基因双杂合突变,分别为IVS5—1G〉A和p.Arg350f290)Cys、IVS5.1G〉A和p.Cys389(329)Gly、IVSla+5G〉A和p.Glu76(16)GIn、IVSla+5G〉A和p.Gly343(283)Asp突变,其相应的FⅦ:C分别为4.9%、1.8%、2.2%和1.5%,患者临床出血症状较轻或无临床出血表现。2例患者携带单杂合突变,分别为p.Arg337(277)Cy8和IVS5.2A〉G,其FⅦ:C分别为4.5%和1.2%,前者无临床出血表现,后者有反复鼻出血。结论:在8例遗传性FⅦ缺陷症患者中发现了9种类型的FⅦ基因突变,其中2种为新发现突变。IVS5.1G〉A、IVSla+5G〉A、p.Cys389(329)Gly突变在8例患者中较常见,而FⅦ基因突变及FVII:C情况与患者的临床表型间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