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4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目的研究万古霉素(Vancomycin,V)大剂量一次性静脉注射对豚鼠内耳的损害.方法41只豚鼠(261~364 g)随机分为4组:A组:V高剂量(16倍临床用量)266 mg/kg,i.v.;B组:V中剂量(8倍临床用量)133 mg/kg,i.v.;C组:生理盐水2 ml,i.v.溶媒对照;D组:V高剂量500 mg/kg,i.p.腹腔对照.每组动物给药前及给药后1,3,7 d分别测试眼震颤时间(20圈,10秒)及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BR)的阈值,计算阈移.7 d后行耳蜗基底膜铺片,观察毛细胞缺失情况.结果(1)动物自身对照和组间对照显示,给药前后的眼震颤时间均无显著性变化;(2)A组用药后click和短纯音的平均阈移在5~13 dB之间,除6kHz用药后7 d外,均与溶媒对照C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B组用药后阈移不明显,与C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3)D组腹腔对照组用药后只有药后3 d,6 kHz形成5 dB暂时性阈移,其余各时间的阈移与C组的差异均无显著性;(4)组织学检查结果显示,A、B、D组动物耳蜗均未见有明显外毛细胞丢失,与C对照组的耳蜗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一次性静脉注射8倍临床用量的万古霉素对豚鼠的前庭和耳蜗不形成损害;而16倍临床用量的静脉注射对耳蜗会形成轻度损害;近30倍临床用量的一次腹腔注射,对内耳的损害亦不明显.  相似文献   
22.
23.
目的研究国产盐酸去甲万古霉素的慢性耳毒性,并在相同条件下和进口万古霉素的耳毒性进行比较。方法豚鼠分为去甲万古霉素高(216mg/kg)、中(108mg/kg)、低(54mg/kg),万古霉素高(216mg/kg)、中(108mg/kg)、低(54mg/kg)剂量和生理盐水对照共7个组。缓慢静脉推注给药,1次/d,连续14d。给药后观察动物前庭行为.旋转后眼震颤持续时间和听觉脑干诱发电位阈值的变化;光镜观察计算毛细胞缺失率;扫描和透射电镜观察毛细胞超微结构。结果去甲万古霉素各剂量组动物注射药物连续14d后,前庭行为正常,注射药物前后双眼震颤持续时间无明显变化。低、中剂量组的阈移(听力损失)为1dB左右,高剂量组阈移为3~5dB。去甲万古霉素组与万古霉素各相应剂量组比较,阈移无明显差异。所有各剂量组动物耳蜗内毛细胞无缺失,外毛细胞缺失率在正常范围。电镜检查耳蜗表面结构和细胞内结构正常。结论与万古霉素相仿,国产盐酸去甲万古霉素在实验用剂量范围内未出现耳毒性,提示临床应用安全。  相似文献   
24.
目的通过听功能测试和形态学观察,比较氨基苷类抗生素威替米星(WT)、奈替米星(NTL)和庆大霉素(GM)的耳毒性。方法225只SD大鼠,鼠龄5~6周,体重(180±20)g,按体重随机分为对照组(生理盐水)和WT,NTL,GM3种抗生素25,50,100mg/kg,9个给药组。1次/d,肌内注射连续15d。每组中的16~18只大鼠在给药15d后,其余6只动物在结束给药后15d分别进行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BR)的阈值测试和光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比较3种抗生素的即时和延迟耳毒性。结果实验结束时WT低、中、高剂量组ABR阈值的均值与对照组比较,非常接近。只有中剂量组NTL在6kHz的阈值明显高于WT组;结束给药后15d,中剂量组click和4kHz的平均阈值高于WT组,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实验结束时GM组与WT组比较,低剂量组除click,中剂量组除4kHz外,各剂量组其余各频率的阈值均明显高于WT组(P<0.05);结束给药后15d,只有中剂量组各频率阈值仍然高于WT组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低、高剂量组的阈值与WT组则差异无显著性。形态学显示3种抗生素各剂量组的毛细胞缺失率无明显差异,基底膜表面和毛细胞内部的超微结构均未见明显损害。结论肌内注射大剂量WT连续15d,不形成即时耳蜗功能和形态学损害,也不产生延迟性听力损伤。威替米星的耳毒性相当于或略低于奈替米星,显著低于庆大霉素。  相似文献   
25.
目的:了解高强度低频电磁辐射作业环境中作业人群的职业暴露现状和内耳功能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以某高强度低频电磁辐射作业环境中的502例作业人员为调研对象。应用电磁辐射场强仪和噪声分析仪对作业现场不同工+作岗位的作业环境进行电磁辐射强度测试和噪音测试,观察作业环境的电磁污染和噪声污染现状;对调研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和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纯音测听(PTA)检测,从总体样本人群中筛选出DPOAE检测中2个或2个以上频率未通过的100例作为观察组,DPOAE检测完全通过者100例作为对照组。对纯音测听检测中连续两个频率纯音听阈〉20dBHL进行ABR检测。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进行DPOAE影响因素筛选。结果:作业场所的电场强度在21~38KV/m,超出国家标准。噪音强度在52~65dBHL范围内,在安全范围内。问卷调查结果提示观察组中头痛、失眠、耳鸣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DPOAE检测显示观察组的通过率和幅值低于对照组,提示该频段电磁辐射暴露可能会引起外毛细胞轻度、散在的改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POAE未通过发生的促进因素是接触电磁辐射(OR=40.22)、日辐射暴露时间长(OR=27.05)、工龄长(OR=1.67)。保护因素是使用电磁辐射防护措施(OR=0.388)。结论:该人群暴露于超标的电磁辐射环境中,DPOAE的未通过率以及其幅值下降远高于正常人群,接触辐射、工作时间、每日工作时间可能是导致DPOAE未通过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而使用电磁辐射防护措施是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心因性耳聋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5年7月至2007年5月在我中心就诊的11例心因性耳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病因、听力下降特点及治疗方法。结果11例患者行为听阈与客观听阈不符。纯音听阈测试结果:1例为极重度听力下降,3例为重度听力下降,4例为中度听力下降,3例为轻度听力下降。10例患者的DPOAE引出率为100%,1例患者DPOAE测试未通过。9例患者ABR阈值正常,2例波V反应阈为45~50dBnHL。经药物和心理治疗后,9例患者听力全部恢复正常,2例听力较治疗前提高了30~40dB。结论心因性耳聋的听力学特点为主客观听力学检查结果不一致,针对性心理治疗有效,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7.
非典型性肺炎于2002年11月开始流行于我国广东、香港等地,并很快蔓延于全世界29个国家和地区,已使全球8 000多人感染,并且有800多人死亡,死者大多为老年患者,病死率与年龄有很大关系[1].世界卫生组织(WHO)官员Dr Carlo最先确定这种非典型肺炎为一种新的疾病,并称其为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  相似文献   
28.
29.
目的本实验探讨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N-硝基左旋精氨酸甲酯(NG-nitro-L-arginine methyl ester,LNAME)在噪声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将豚鼠(体重350~400 g)随机分为无噪声对照组(n=20)、噪声 生理盐水组(n=20)、噪声 L-NAME组(n=20).噪声刺激(4 kHz倍频程,115dB SPL 5 h)结束72 h后,测试脑干诱发电位(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s,ABRs),制备耳蜗组织匀浆测NO的水平,用免疫组化观察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iNOS)在耳蜗的活性.结果无噪声组动物听阈无明显变化;噪声刺激后生理盐水组听阈上升的幅度明显高于L-NAME组(P<0.05);噪声 生理盐水组耳蜗NO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噪声 生理盐水组相比,噪声 L-NAME组耳蜗NO含量明显减少(P<0.05).噪声刺激后,噪声 L-NAME组iNOS活性强度弱于生理盐水组.结论iNOS催化合成的NO参与噪声对耳蜗组织的损伤;L-NAME可通过抑制iNOS活性对噪声性听力损伤(noise induced hearingloss,NIHL)发挥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0.
晕动病是因机体暴露于运动环境中,受不适宜的运动环境刺激而引起前庭和自主神经反应为主的症候群,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交通活动。目前已经开展多种检测晕动病的物理方法,但是还缺乏特异性和灵敏度高的易感性检测方法。本文就晕动病评估方法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