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16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71.
正艾滋病母婴传播是15岁以下幼儿感染艾滋病病毒(HIV)的主要途径。感染HIV的婴儿疾病进展非常迅速,如不接受任何抗病毒治疗(ART),50%以上会在2岁前死亡。尽早明确HIV感染孕产妇所生婴儿的HIV感染状态,是对其进行治疗和干预的前提。现将调查的案例情况简述如下。1病史某女,于2006年9月26日报告为HIV-1型抗体阳性。2011年怀孕后,于孕期第3个月采取母婴  相似文献   
72.
73.
胎盘小叶胎儿血管系统CRH及其受体CRH-R1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了解足月胎盘小叶胎儿血管系统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及其受体(CRH-R1)的表达。方法 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LsAB法和原位杂交技术,观察先兆临产前人足月正常胎盘小叶血管CRH及其受体CRH-R1的表达。结果 胎盘小叶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的细胞浆内均有CRH/CRH-R1阳性表达,同时也有CRH mRNA/CRH-R1 mRNA阳性表达。结论 胎盘小叶脐血管系统血管内皮细胞甚至平滑肌细胞能合成CRH及CRH-R1,其CRH可能是胎儿血CRH的主要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74.
1病历摘要 患者38岁,因妊娠8月,发现胎动消失17天于2007年5月15日入院.停经60天,在个体诊所查尿HCG阳性.孕早期无早孕反应,无阴道流血等;孕4月感胎动,孕期未行产前检查.孕5月出现双下肢水肿,逐渐延及全身.  相似文献   
75.
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科学,临床见习是医学生向临床医师过渡的极其重要的时期。临床见习课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堂讲授内容的理解,巩固理论知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初步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基本的临床技能。妇产科学是临床医学的主干学科之一,是一门专业性、实践性很强的临床学科。随着21世纪医学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对高等医学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才能顺应潮流,正确认识和对待医学生在妇产科临床见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从而达到提高其综合素质的目的,这为妇产科临床见…  相似文献   
76.
贾玉俭  余海燕 《西部医学》2007,19(2):262-262
病例 女,41岁,因风湿性心脏病11年,停经36^±周,心悸、气促2个月,于2006年6月23日急诊入院。11年前因劳累时感心悸,当地医院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服药(具体不详)治疗半年后好转,以后间断服药,3年后症状基本消失停药,一般家务无特殊不适。孕前偶感心悸、胸闷。平素月经规律,LMP:2005年10月15日,未定期产检。孕4个月时做一般家务感心悸、气促,无胸闷、双下肢水肿及其它不适。入院前2个月自觉心悸、胸闷,不能平卧,端坐体位,需到室外呼吸新鲜空气。当地医院就诊,见双下肢水肿(+),贫血,未经特殊治疗。  相似文献   
77.
患者 女,35岁,住院号:202806,G^2P^0+1,LMP:2005年9月24日。因“发现心脏病4年,停经35“周”于2006年6月2日入院待产。4年前在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就诊时,心脏彩超示:二尖瓣狭窄(重度),主动脉瓣、三尖瓣反流(中度),房间隔缺损(继发孔-中央型),房水平左向右分流。平时无自觉症状,一般无特殊不适。孕期走路急及上3楼后,感心悸、气促、胸闷、呼吸困难,夜间可平卧。孕期未行产前检查。  相似文献   
78.
目的:探讨双胎及单胎妊娠不同分娩孕周及出生体重围产儿死亡率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分析我院1989~1998年双胎妊娠155例及单胎妊娠10 599例围产儿死亡情况。结果:排除畸形死亡后,双胎围产儿总死亡率较单胎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71,P<0.001)。在分娩孕周≥37周及32~36 6周,双胎围产儿死亡率高于单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χ2=9.85,P<0.01,χ2=7.61,P<0.01),而当分娩孕周<32周时,双胎围产儿的死亡率低于单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93,P<0.0001)。在出生体重≥2 500 g时,双胎围产儿死亡率高于单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6,P<0.01)。而当出生体重在1 500 g及<1 500 g时,则双胎儿与单胎围产儿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χ2=0.182,P>0.05;χ2=1.536,P>0.05)。双胎或单胎围产儿死亡率均随分娩孕周及出生体重的增加而降低。结论:分娩孕周及出生体重是影响围产儿死亡率的重要原因。双胎围产儿宫内生长不同于单胎,尚需进一步研究适用于双胎妊娠的最佳分娩孕周及出生体重标准。  相似文献   
79.
目的系统评价双胎孕妇中孕期使用子宫颈托预防双胎妊娠发生早产的有效性。 方法计算机检索相关文献数据库中,关于双胎孕妇中孕期使用子宫颈托预防双胎妊娠发生早产的相关文献。其中,英文数据库包括:Embase、PubMed、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 (CCRT)、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Ovid-Medline及American College of Physicians (ACP)等;中文数据库包括: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VIP)和万方数据库。此外,手工检索相关会议资料、论文集及学位论文汇编等。检索时间设定为自数据库建库至2018年1月,检索内容为双胎孕妇中孕期使用子宫颈托预防双胎妊娠发生早产的随机对照试验(RCT)。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法,对检索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Meta分析,参照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优先报告的条目(PRISMA)报告规范进行报告。各研究间的异质性采用I2检验,若I2≤50%,则采用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若I2>50%,则采用随机效应模型Meta分析。采用Mantel-Haenszel法评估RR值及其95%CI。 结果①通过相关文献检索,共计5篇RCT文献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涉及2 465例双胎妊娠孕妇,其中宫颈长度(CL)缩短双胎妊娠孕妇为827例。②对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结果显示,纳入文献质量为中等质量文献。③对纳入的双胎孕妇中孕期使用子宫颈托的双胎妊娠预防早产主要/次要指标的Meta分析结果示,中孕期使用子宫颈托,可明显降低中孕期双胎妊娠者分娩新生儿的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治疗率(RR=0.73,95%CI:0.53~1.00,P=0.05),但是增加了双胎孕妇的阴道排液发生率(RR=3.07,95%CI:1.29~7.30,P=0.01)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发生率(RR=3.85,95%CI:1.19~12.45,P=0.02)。对中孕期双胎妊娠合并CL缩短孕妇的亚组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孕期CL<38 mm双胎妊娠孕妇使用子宫颈托,可显著降低孕龄<37孕周前早产发生率(RR=0.81,95%CI:0.69~0.94,P=0.007),新生儿败血症发生率(RR=0.50,95%CI:0.30~0.86,P=0.01)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CE)发生率(RR=0.43,95%CI:0.20~0.95,P=0.04);中孕期CL≤25 mm双胎妊娠孕妇使用子宫颈托,不能显著改善双胎妊娠的胎儿/新生儿围生期结局。 结论双胎妊娠孕妇中孕期预防性使用子宫颈托,并不能有效预防早产发生,但是可明显降低CL<38 mm双胎妊娠孕妇孕龄≤37孕周前早产发生率。  相似文献   
80.
美国医院诊室设计及利用诊室的数量,根据医生的日门诊量计算而得在美国,医院诊室的数量是根据医生的日门诊量算出来的,而医生每天可以看多少患者是有行业标准的。这样的要求是为保障每位患者都能有足够的时间和医生沟通,使医生能全面了解患者的情况以做出正确的诊断。同时,这也保障了医生的权益,使其承受正常的工作压力,减少医疗错误的机会,又能保证医院运行的效率以及医生护士和其他工作人员的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