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13篇
医药卫生   7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 研究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与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l,TGF-β1)在日本血吸虫病小鼠肝纤维化肝脏中的表达状况及意义。方法 用昆明小鼠感染尾蚴建立日本血吸虫病小鼠肝纤维化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感染后6、10、14、18周杀鼠;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肝内CTGF、TGF-β1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模型组小鼠10周时形成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此时肝内CTGF表达达高峰。且10、14、18周时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P〈0.01);模型组TGF-β1蛋白定量和CT—GF有相同的变化趋势,但18周时与同期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模型组CTGF和TGF-β1蛋白表达水平具有直线相关性。结论 CTGF与TGF-β1的表达与日木血吸虫病小鼠肝纤维化形成有密切关系,TGF-β1的致纤维化作用可能部分通过CTGF的生物学作用介导,阻断CTGF的传导通路可能是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治疗的有效靶点。  相似文献   
72.
目的利用杆状病毒表达载体系统制备重组HBV聚合酶RT区段蛋白。方法构建含有HBVP基因RT区段的杆状病毒转移载体pFastBac HT-RT,转化大肠埃希菌DH10B-ac进行重组,提取重组BacmidDNA质粒,转染昆虫细胞SD获得含有HBVP基因RT区段的重组杆状病毒。重组的杆状病毒再感染SO细胞进行HBVP基因RT区段蛋白表达,通过Western blot检测表达情况。结果成功构建了含HBVP基因RT区段的重组杆状病毒,昆虫细胞Sf9中能检测到HBVP基因RT区段蛋白的表达。结论利用杆状病毒表达系统能成功地表达HBVP基因RT区段蛋白。  相似文献   
73.
目的 研究HBV基因型与肝纤维化的关系.方法 选取2003年至2005年在广东地区4所医院收集的HBV相关性肝病患者298例,其中原发性肝癌73例,肝硬化53例,慢性肝炎91例,无症状HBV携带者81例.使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基因分型以及克隆测序方法检测各组病例HBV的基因型分布并探讨其与血清纤维素指标:前胶原三肽、透明质酸、层粘蛋白、Ⅳ型胶原;白蛋白与球蛋白比值的关系.结果 广东地区慢性HBV感染者HBV基因型以B型和C型为主,C基因型患者血清AFP、前胶原三肽、透明质酸、层粘蛋白、Ⅳ型胶原水平较高(P<0.01):肝硬化组、慢性肝炎组、无症状HBV携带者组中C基因型患者白蛋白与球蛋白比值低于B基因型患者(P<0.01).结论 基因型C可引起较严重的肝脏损害.  相似文献   
74.
目的 评价泰利唑胺体外抗粪肠球菌的活性,探讨泰利唑胺不敏感粪肠球菌的耐药机制及其多位点序列分型分布情况。方法 收集2011年1月1日—2016年6月30日深圳市南山区人民医院临床分离的粪肠球菌菌株,使用自动化仪器法及微量肉汤稀释法对分离菌株的耐药性进行检测。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检测恶唑烷酮类抗生素耐药基因的携带情况,并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对分离菌株进行分型。结果 共获得289株粪肠球菌,来源科室主要为外科(57.4%),标本来源主要为中段尿(126株,43.6%)。289株粪肠球菌对泰利唑胺敏感率为94.1%,对氨苄西林、呋喃西林和万古霉素有较高的敏感性(敏感率为97.9%~99.7%)。MLST结果显示,共分为47个ST型,优势ST分型为ST16和ST179,分别占29.1%(84株)和24.9%(72株),在泰利唑胺不敏感粪肠球菌中,ST16的比例高于ST179(P<0.05)。共检出泰利唑胺不敏感粪肠球菌17株,其携带optrA基因比例高于敏感株。结论 泰利唑胺对粪肠球菌的抗菌活性整体优于利奈唑胺,但对携带optrA基因的粪肠球菌则未显示出良好的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75.
目的构建白细胞介素(IL) 12基因重组双歧杆菌(pBBADs IL 12转化双歧杆菌),观察pBBADs IL 12转化双歧杆菌是否对柯萨奇B3病毒(CVB3)诱导的小鼠心肌炎具有治疗作用。方法构建小鼠IL 12(mIL 12)基因的pBBADs IL 12表达载体,转化双歧杆菌,体外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及Western免疫印迹验证重组双歧杆菌工程菌在L 阿拉伯糖诱导下mIL 12的表达。选取BLAB/c小鼠30只,腹腔内注射CVB3感染剂量,14 d后形成病毒性心肌炎,将感染的小鼠随机分成IL 12组、绿荧光蛋白(GFP)组及生理盐水组。IL 12组给予口服pBBADs IL 12转化双歧杆菌;GFP组给予口服pBBADs GFP转化双歧杆菌;生理盐水组给予腹腔注射无菌PBS(1次/d)。所有小鼠均在治疗14 d后取心脏标本观察心肌病理变化,检测心肌病毒滴度,荧光定量PCR分析Th1细胞因子水平。结果治疗14 d后,HE染色显示IL 12组小鼠心肌炎症程度较GFP组和生理盐水组明显减轻;IL 12组小鼠心脏炎症病变百分比为(18±5)%,心肌的病毒滴度为(2.89±0.18)pfu/g,显著低于GFP组[分别为(31±6)%和(4.83±0.14)pfu/g]及生理盐水组[分别为(32±9)%和(4.80±0.15)pfu/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IL 12组小鼠心脏γ 干扰素[(2.27±0.15)pg/mL]和肿瘤坏死因子 α[(3.05±0.17)pg/mL]水平显著高于GFP组[分别为(1.32±0.11)pg/mL和(2.37±0.16)pg/mL]及生理盐水组[分别为(1.38±0.11)pg/mL和(2.37±0.12)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此次研究成功构建了一种新型表达mIL 12的双歧杆菌载体,口服IL 12转化双歧杆菌对CVB3病毒诱导的小鼠心肌炎具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76.
目的研究T103A变异MxA蛋白抑制水疱性口膜炎病毒(VSV)复制活性。方法将野生型、T103A变异MxA蛋白表达载体和对照质粒分别瞬时转染Wish细胞,24h后VSV感染细胞,48h后用MTT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另取Wish细胞转染上述3种质粒,转染24h加入VSV感染细胞,24h后收集细胞采用RT-PCR检测VSV mRNA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各组MxA蛋白表达。结果野生型、T103A变异MxA蛋白均在Wish细胞有较好表达;MTT检测结果提示T103A变异组细胞增殖数显著低于野生型组(P<0.01);RT-PCR结果显示T103A变异组VSVmRNA水平显著高于野生型组(P<0.01),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103A变异MxA蛋白失去了抑制VSV复制活性。  相似文献   
77.
目的 探究奥替溴铵抑制革兰阳性菌生长及抑制生物被膜活性和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肉汤稀释法测定奥替溴铵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屎肠球菌和无乳链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并通过生长曲线分析奥替溴铵对浮游菌生长的影响,杀菌曲线评估奥替溴铵杀菌活性;结晶紫染色生物被膜含量测定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奥替溴铵的抗生物被膜活性;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奥替溴铵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机制。结果 奥替溴铵对革兰阳性菌表现出广谱抗菌活性和杀菌活性,MIC90≤12.5μmol/L,奥替溴铵在1/2×MIC浓度时对细菌生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此外,奥替溴铵能够以剂量依赖形式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形成,同时可灭杀成熟生物被膜中的细菌;蛋白质组分析显示奥替溴铵处理能够显著抑制细菌初级代谢过程,诱导过氧化应激。结论 奥替溴铵对革兰阳性菌具有较佳的抗菌活性和抗生物被膜活性,通过抑制细菌初级代谢和引发过氧化应激达到抑菌效果。  相似文献   
78.
目的 探讨康替唑胺、利奈唑胺对常见革兰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的体外抗菌活性,初步分析其抑制生物被膜的相关机制。方法 取革兰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康替唑胺、利奈唑胺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通过生长曲线检测不同药物浓度下细菌生长情况,在不抑制细菌生长的药物浓度下通过结晶紫染色观察细菌生物被膜形成情况及生物被膜内细菌存活率。采用蛋白质组学筛选康替唑胺、利奈唑胺作用下革兰阳性菌生物被膜差异表达蛋白,基因本体(GO)功能注释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差异表达蛋白功能,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PPI)观察蛋白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结果 康替唑胺及利奈唑胺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表现出广谱抗菌活性,被选入实验所用菌株MIC均≤4μg/m L,生长曲线结果显示康替唑胺、利奈唑胺在1/2×MIC并未影响细菌生长,结晶紫染色及生物被膜存活菌计数显示亚抑菌浓度下两种药物能够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生物被膜形成;康替唑胺、利奈唑胺作用下革兰阳性菌生物被膜差异表达蛋白分别为290、222个,差异蛋白主要涉及rpm J、rpl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