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篇
医药卫生   9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患者女,77岁,以发现左大腿内侧肿块6月余入院.6个月前无意中发现左大腿内侧肿块,如鹌鹑蛋大小,无疼痛感,局部皮肤无红肿,未予重视.近1个月来发现肿块逐渐肿大,来我院就诊.发病以来无发热及全身不适,否认外伤病史.查体见,患者左大腿中部伸侧见一肿块,略高于皮面,大小约3.5 cm×3 cm×2 cm,界限欠清楚,局部无压痛,皮肤颜色暗红,表而无破溃.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超声检杳肝、脾不大,腹膜后无肿大淋巴结.  相似文献   
32.
中线T细胞淋巴瘤与EB病毒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EB病毒在中线T细胞淋巴瘤中的感染情况,作者对遵义地区46例中线T细胞淋巴瘤进行EBV检测,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EBV特征性的DNA序列(EBVDNA),用RNA原位杂交法检测EBV编码的RNA(EBER1/2)。结果:EBVDNA阳性率为76.1%(35/46);EBER1/2阳性率为67.4%(31/46)。鼻腔、鼻咽、口咽T淋巴瘤EBER1/2阳性率分别为88.9%(16/18)、71.4%(5/7)、47.6%(10/21)。在多形细胞性淋巴瘤中,中多形和大多形细胞性EBER1/2阳性率为80.0%(16/20),小多形细胞性为73.3%(11/15)。结果表明EBV感染与中线T淋巴瘤关系密切,它在该肿瘤的发病中可能起重要作用,中线T淋巴瘤的EBV感染率与解剖学部位有关,多形细胞性淋巴瘤EBV感染率较高,特别是中多形和大多形细胞性  相似文献   
33.
临床表现、形态学、免疫表型以及分子遗传学特征对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的诊断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分子遗传学特征是确定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的克隆性及其细胞来源的可靠依据。近年来开展的PCR法基因重排检测技术,能从DNA水平更早期、敏感、精确地在亚病理与亚临床阶段检测出肿瘤性克隆,对淋巴造血组织疾病的良恶性判断具有重要意义。该技术目前已用于淋巴造血组织疾病良恶性诊断、肿瘤性病变的追踪及复发预测等方面。本文就基因重排检测技术和在日常工作中的操作体会、改进意见、注意事项以及与病理形态学诊断有关的一些问题做一简单总结。[第一段]  相似文献   
34.
淋巴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与EB病毒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淋巴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与EB病毒的关系。方法:收集9例淋巴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进行EB病毒检测,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证实其肿瘤细胞本质;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EB病毒特征性DNA序列(EBV DNA);用RNA原位杂交法检测EB病毒编码的RNA(EBER1/2)。结果:9例淋巴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EBV DNA阳性7例(77.8%),EBER1/2阳性6例(66.7%)。结论:淋巴母细  相似文献   
35.
目的:探讨非鼻腔及鼻咽部CD56+与CD56-T细胞淋巴瘤与EB病毒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1例CD56+与14例CD56-非鼻腔及鼻咽部淋巴瘤,用免疫组化SP法确定瘤细胞本质,使用的抗体包括CD3、CD20、CD45RO、CD56等。用原位杂交法检测EB病毒编码的RNA(EBER1/2)。结果EBER1/2检出率在CD56+的TCL中占18.2%(2/11),在CD56-的TCL中占28.6%(4/14),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452)。结论:非鼻腔及鼻咽部TCL中EBV感染与CD56的表达无关。  相似文献   
36.
患者女,77岁,以发现左大腿内侧肿块6月余入院.6个月前无意中发现左大腿内侧肿块,如鹌鹑蛋大小,无疼痛感,局部皮肤无红肿,未予重视.近1个月来发现肿块逐渐肿大,来我院就诊.发病以来无发热及全身不适,否认外伤病史.查体见,患者左大腿中部伸侧见一肿块,略高于皮面,大小约3.5 cm×3 cm×2 cm,界限欠清楚,局部无压痛,皮肤颜色暗红,表而无破溃.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超声检杳肝、脾不大,腹膜后无肿大淋巴结.  相似文献   
37.
目的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NK/T细胞淋巴瘤核糖体蛋白S13(RPS13)基因的表达。方法提取石蜡包埋NK/T细胞淋巴瘤组织总RNA,逆转录为cDNA。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NK/T细胞淋巴瘤RPS13表达水平。结果20例NK/T细胞淋巴瘤RPS13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结论RPS13基因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这可能在NK/T细胞淋巴瘤发生、发展中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38.
非免疫缺陷相关性B细胞淋巴瘤中bcl-2与EB病毒的相互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非免疫缺陷相关性B细胞淋巴瘤(BCL)中EB病毒(EBV)与bcl-2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IHC)、原位杂交(ISH)技术,分别检测63例非免疫缺陷相关性BCL中的bcl-2、LMP-1蛋白以及EBV编码的核内小RNA(EBER1/2),并且对bcl-2、EBER1/2双阳性的病例进行双标记.结果63例中,bcl-2蛋白阳性49例(77.8%),其中42例(85.7%)呈高表达.EBER1/2阳性6例(9.5%).LMP-1阳性1例(1.6%).双标记显示2例喉部浆细胞性淋巴瘤均呈EBER1/2、bcl-2双阳性(其中1例LMP-1阳性).结论bcl-2蛋白的表达与非免疫缺陷相关性BCL密切相关;而EBV与非免疫缺陷相关性BCL的关系不大;EBV通过LMP-1诱导bcl-2蛋白的表达,在非免疫缺陷相关性BCL发病中的意义有限,可能与发生部位、组织学类型有关;bcl-2蛋白高表达可能有多种诱导机制参与.  相似文献   
39.
脊柱孤立性浆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脊柱孤立性浆细胞瘤的X线、CT和MRI表现,提高对浆细胞瘤的认识和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临床病理证实的脊柱孤立性浆细胞瘤,总结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 16例脊柱孤立性浆细胞瘤患者年龄36~69岁(平均54岁),男女比例3∶1,1例发生在颈椎,10例发生在胸椎,5例发生在腰椎,病程从半个月到3年不等,病椎附近疼痛是共同的首发症状。X线和CT表现为脊椎单发溶骨性破坏,椎体膨胀性改变,边界清晰,无骨膜反应,可残存较厚的骨嵴。MRI表现为T1低等信号,T2高信号,增强扫描均匀强化,MRI可以更加清晰地显示软组织肿块,局限性终板骨折,椎管受累及脊髓受压。结论 X线平片表现为单发病变,膨胀性溶骨性破坏,无骨膜反应,X线检查可以作为孤立性浆细胞瘤的初筛。CT和MRI可以明确脊柱孤立性浆细胞瘤的病变范围和形态特征,为该病的诊断、鉴别提供更多的信息,溶骨性病变、软组织肿块、椎弓根、椎间盘及相邻椎体受累是病变的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40.
病理实习课是病理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强调形态学学习,容易使学生产生被动情绪。在临床医学八年制病理学实习教学中引入PBL,通过以疾病为单位、以肉眼与镜下变化设置问题、以病例形式讨论问题,并结合双语教学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可提高病理实习课的教学质量,克服形态实习课的固有弊端,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